愿这世间,能“无讼”
子牙河南路48号,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审判大楼。在这里,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象征着公平的法槌每天要落下数十次,代表着正义的法袍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在这里,有一位法官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她就是红桥法院告申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贺长滨。
73.77万平方米“行走着”的法官
几年前,如果乘坐火车来到天津,出天津西站北广场,首先撞入眼帘的,是一片密密匝匝的棚户。红桥区是天津的老城区之一,遗留下来的平房较多,居住在平房中的群众,生活也是苦不堪言。“绝不允许高楼大厦背后还有棚户区!”为了让群众都搬入窗明几净的房子,红桥区陆续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
棚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3万多户居民,一个环节连接不上,就推进不下去。许多祖产房屋的产权不明确,又常常是两三代、好几家挤在一起,一房多户,谁能分到房子?各自的面积大小怎么定?房源怎么选?棚改之初,许多家庭因为内部纠纷迟迟无法签约选房。这些问题和财产、婚姻、继承等法律关系息息相关,为了加速推进,年2月,有着30年审判调解经验的贺
长滨被抽调到西于庄征收改造工程第一指挥分部。
到指挥部的第一天,贺长滨就把征收的政策法规抄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走到哪儿就记到哪儿。“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啊!群众问什么我能答得出来,他们才会真正相信,我是来帮他们的。”不出几天,她就把各种政策烂熟于心。征收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居民经常反复咨询,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回答着同样的问题,直到群众听明白为止。“贺法官特别能说到老百姓心坎上,”指挥部的干部说,“真正了解他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厉害的是,还都能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棚改过程中,让贺长滨印象最深的,是一场历经13次的调解。何大姐家有姐弟六人,已故的父母留下一套祖产房屋,登记在母亲名下。临近签约时,冒出了一张“分家单”,上面约定,若房子拆迁,五个姐姐每人可分得元,其余全部归弟弟。姐姐们觉得太不合理,弟弟也不让步,一路吵到了指挥部。贺长滨认为,打起官司,就要严格依契证所载面积进行分割,未登记的建筑的补偿款和搬迁奖励金无法兑现,对他们来讲极其不利。经贺长滨建议启动了人民调解程序。查明“分家单”上的签名是代签的,贺长滨劝导弟弟,对簿公堂也无法达成所愿,还会彻底冰冻亲情。弟弟沉思一阵后,同意重新协商。经过前前后后的调解,姐弟六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年4月,为支持征收工作,红桥法院成立了西于庄派出法庭。贺长滨多角色,两肩挑,既是派出法庭负责人,又是与各项目指挥部的联络员;既是诉调对接的调解员,又是进行司法确认的法官。她的工作时间远不止八小时,全跟着群众来。“认真工作、无私奉献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一名老党员该有的觉悟。”郭家菜园项目中,因对安置不满意,六户居民扬言要住进指挥部,她午休时顶着烈日,到这六户家中做工作,一天半十余次调解,六户全部签约。运输六场项目中,她1天之内接待了55名群众的咨询,从早到晚顾不上喝一口水,医院,稍有好转后,又立即回到一线。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贺长滨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奔走在13个项目指挥部之间,奔走在73.77万平方米的棚改土地上。五年多的棚改工作间,最高法院荣誉天平奖章、天津市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红桥好人”、“天津好人”这些荣誉称号,和群众送来的80多面锦旗挂了一墙。她却说,次法律咨询,份人民调解协议书,份司法确认书,才是她最骄傲的成绩单。10个法官工作站“沉下去”的法官
年底,棚改工作三年清零任务完成,已经57岁的贺长滨原本以为能轻松一些了,没想到又有了新挑战。为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年,红桥法院决定开展“3+N巡回司法服务体系”,在辖区内10个街道成立了法官工作站,采用“下沉+融合”的模式与街道、社区联动共建,深化多元解纷。有着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贺长滨“主动请缨”,又变成了街道的“对接员”。“棚改的时候,我的工作是给群众‘话疗’,其实是我自己‘话痨’,闲不下来,也停不下来,还挺享受这种状态!”贺长滨说。和苑街道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法官工作站里,贺长滨正在调解名景花园社区王奶奶婆媳之间的矛盾。王奶奶的儿子因一场意外在年离世,86岁的王奶奶原本随儿子一家生活,儿子去世后,她和儿媳之间矛盾渐起,王奶奶的女儿们多次劝说也不起作用,便向街道求助。在居委会和司法所的调解下,分配了儿子遗留的存款,但名下的一套私产房屋的归属争执不下,一家人找到了贺长滨。在之前调解的基础上,贺长滨向双方讲解了继承法的规定和诉讼的风险成本。释明法理后,又从亲情的角度劝导:婆媳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儿子突然离世,双方都觉得失去了依靠,一时乱了方寸。王奶奶年事已高,儿媳应多照顾老人,法律也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进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继承公婆的遗产。听了贺长滨的话,婆媳二人打开了心结,重归于好,一场家庭矛盾又被贺长滨“话解”了。楼上漏水、烟道被堵、夫妻吵架……每天,各种纠纷在法官工作站等待解决。贺长滨刚从棚改工程中出来,又一头“沉”在了法官工作站里。“我的手机当座机用,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年纪大了,虽然精力上比年轻人差点儿,但是熟悉当地情况,办案经验丰富,尺度技巧拿捏的精确,在百姓心中也有权威,遇到事儿了,掰开了揉碎了讲,群众也信服你。”
作为法官工作站的负责人,她采取“固定+预约”模式,每周在10个街道的法官工作站巡回接待,开展法律咨询、调解、司法确认。与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密切配合,还带动其他办案经验丰富的老法官一起加入,全年无休驻站值守。法官工作站成立半年来,她接待了来访群众人次,对件人民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每解决完一件纠纷,摘下老花镜的她,觉得肩上的担子又轻了一些。“最想看到的,是‘无讼’,人人安居乐业,矛盾都被解决了。”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贺长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矛盾,为“无讼”不懈地做着努力。故土难离,36年,40多个日日夜夜,贺长滨把最好的青春全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公平和正义……作者:一一
●红桥法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暨“深入开展政法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
●红桥法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她力量
特殊的节日“礼物”
●她权益
红桥法院妇女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一)
●今天,晒晒我的“李焕英”
●红桥法院召开妇女权益保护新闻发布会
●调解化心结,一案促双解
●忍不住为法官点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突袭开工现场!看节后第一天红法人在做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