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天津市红光中学扬国家兴旺民族团结大旗

年10月1日,天津市红光中学与新中国同时诞生。建国初期,红光中学为解放军将士精心教育子女,用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上世纪80年代,红光中学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援藏的号召,成为全国最早的内地西藏校之一。多年奋进,红光中学培育了多名西藏学生,被誉为“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又一次以教育回应共和国民族团结的时代需求。

六易其名、五易校址,红光中学70年发展,始终倾听时代足音,紧扣时代脉搏,投身国家需求,一所学校发展变迁见证共和国前进之路。

海光寺校址

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

年10月1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首长杨成武司令员主持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20兵团子弟小学,这便是红光中学的前身。

今年88岁的王木兰当时才18岁,被招到学校担任生活老师。王木兰说,学校最初位置在海医院对面,校舍是部队提供的营房。“刚开始筹建学校时,各方面条件很差,营房地面坑坑洼洼,房子门窗都没有。所有人一起动手修缮校舍。”王木兰回忆。

年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红光小学。这便是红光中学中“红光”二字的来源。回溯建国初学校的发展,红光中学校长刘鹤介绍,抗美援朝时期,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志愿入朝一线作战,而他们最为牵挂惦念的孩子,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教育。红光中学解决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用教育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

年华北军区红光小学第一届毕业生与工作人员合影

老师像妈妈一样关爱西藏学生

年,北京军区把学校移交给地方,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红光学校,并于年正式更名为沿用至今的校名——天津市红光中学。虽然划归地方,但红光中学的发展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年9月,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党中央提出教育援藏的号召,红光中学再次积极回应国家需求,成为全国最早的三所内地西藏校之一。

年第一批预科藏族学生

年进入红光中学工作、年退休的王丽,亲身经历了早期学校接收西藏学生的全过程。她说:“我们对中央把西藏学生交给我们这项任务十分重视,大家付出了所有精力教育和照顾这些孩子。”王丽和同事们每年暑假几乎一天都不休息,给学生们准备全套的生活用品,细到每个学生的内衣内裤、牙膏牙刷等。

年9月,藏汉师生列队欢迎第二批藏族新生入校

退休返聘的王木兰当年也参与了照顾西藏学生的工作,她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孩子们。一名学生踢球骨折了,医院。王木兰回忆说:“当时,医院离学校很远,要过去一趟很不方便。我就利用周末,医院看孩子。”

学生们平时爱运动,衣服上的扣子总掉,晚上在宿舍楼值班时,王木兰会把这些衣服收集过来,一针一针地给学生们缝补好。有的学生半夜起床上厕所时看到王木兰还在忙,就问:“王妈,怎么不睡啊?”王木兰总会笑着回答:“我怕你们半夜上厕所害怕,开着灯陪你们。”

直到现在,有西藏学生到北京或天津开会,都会专程来看王木兰,还习惯性地喊她“王妈”。

年至今,红光中学陆续培养了多名西藏学生,如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活跃在西藏的各个领域,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西藏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西藏学生正是在红光中学求学成长,被老师们关爱,才树立了爱老师、爱学校、爱天津、爱西藏、爱祖国的坚定信念。红光中学教育援藏工作,也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以及各项荣誉。

年3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主任热地到校视察后说:“红光中学不仅是一所优秀的中学,更是一面民族团结的旗帜,是天津和西藏人民友谊的象征。”

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大师(第二排左十)和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第二排左十一),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地热(第二排左九)陪同下,来津视察工作,在干部俱乐部,接见了学校藏汉师生。

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同样会及时反哺教育。年10月,由政府投资的红光中学新校区落成,一所建筑现代化、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校园,给了学校不竭的发展动力。红光中学校长刘鹤介绍,近几年,红光中学始终紧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脚步。

航天科技教室

如今,红光中学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标准,开设了心育中心、艺术中心、成武讲堂等,除了学业知识外,同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dl/2408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