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地处澧、澹、涔三水交汇处,境内大小湖塘余处,城区地势较低,降雨量充足,极易发生城市内涝。该市自年获批湖南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后,按照“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原则,精心规划,科学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小地域规划大蓝图
津市城区面积仅10几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3万人,但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布局大、覆盖广。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建设”的原则,确定以城区“一带两片”为核心,做活水文章,凸显生态美,打造宜居城的总体目标。按照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区分,计划投资15亿元,实施城市治水基础设施建设8大工程,澧、澹、涔河流和大小湖泊的水生态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等系列项目41个,消除城市内涝、径流洪涝、水体污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宜居城。
二、小市场撬动大资本
经济市场小,融资渠道少,是制约区县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津市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动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政策和农发行专项贷款,申请海绵城市专项贷款4.7亿元,部分项目已进入投资计划;积极对接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国开行、农发行,争取上级补贴资金1.2亿元(省财政海绵试点专项资金补贴,现已全部到位),申请项目资金贷款15.6亿元(其中农发行黑臭水体贷款5.6个亿,已进入省住建厅、农发行项目库,目前正在向国开行国家总行申请10亿元的海绵贷款,正在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工作);通过PPP模式与省建工集团等大型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解决部分海绵项目资金问题。下阶段,该市还将通过投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
三、小平台推动大项目
津市资源少、平台低,项目建设相对较慢,但该市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大力实施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投入1.5亿元实施三眼桥海绵社区、三湖公园海绵公园示范工程建设。探索EPC模式推进城南片区污水管网建设。与常德城投公司合作,打造津市沿江风光带、沿江路、西河街棚改片区海绵综合体。采用PPP模式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该市个行政村、个村(居)民小组全部接通自来水,供水范围和饮水安全覆盖率达%,获批省财政厅、水利厅供水PPP模式改革试点。截至目前,该市41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完成施工2个,正在施工11个,正在施工设计15个。
四、小支点凝聚大合力
成立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人大、政协领导任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住建局、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任成员单位,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经津市市人民政府年第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津市城市建设双月调度会研究事宜,每两月向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领导及成员单位通报近两月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提请会议研究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建设海绵城市的合力。出台《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细则》《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奖补办法》,在规划、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压实职能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凝聚了建设海绵城市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合力。
五、小地方聘请大团队
津市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聘请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咨询单位全程参与。一是规划设计把关。省建科院对所有的海绵建设项目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全程审图,出具审查意见,要求各设计单位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二是施工质量动态监控。省建科院派遣专业技术力量驻场指导,从施工工艺、施工质量进行全方位把控。对所有的原材料、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抽检,全过程、全天候地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及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确保津市海绵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
供稿:改革综合科
编辑:杨曼
审核:马涛
常德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