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轿业史话
“轿”在古代指小车,是由马牵引的。后社会生活复杂化,出现了与车分离的“肩舆”。即由牲口牵引蜕变为人抬。王安石告老后居金陵,子侄们劝他出门用“肩舆”,他说:“自古王公贵人无道者很多,还未有以人代畜者!”《挥尘录》记宋微宗以小轿召苏叔党入宫画壁,则北宋末男人乘轿已是名正言顺了。大抵轿之以人代畜,并作为交通工具而广泛使用,是在宋南渡以后。
以前,轿有官轿、私轿、出租轿三类。官员乘坐者叫官轿,是政府官员配置的交通工具,其用人、大小、质地因官阶而有不同;私人乘坐者为私轿,是私人置备的交通工具;私人置备但用来出租牟利者,则为出租轿。其轿之大小、质地也因用途不同而有所区别。后来出现了汽车、人力车,官轿、私轿逐渐为车辆所取代,出租轿除偏远城镇,也在淘汰中。
▲津市最大的轿行(年3月17日)
解放前津市是个商业市镇。居民多为流寓经商者,鲜有豪门巨宦,并无私轿。由于商业繁盛,过往行旅多,出租轿比较发达。一九三六年津澧公路因抗战爆发自行破坏,来往行旅不便,出租轿得以延续到解放时止。
解放前津市有轿行八家。津市轿业、搬运业之规模,素称“八抬八挑”。所谓“八抬”,即指此八家经营轿子出租之轿行。这些轿行及其经营者是:
仁和垱轿行,经营者田南山;
牌楼口轿行,经营者龚晓意;
一文拐轿行,经营者孙映健;
灵宫殿轿行,经营者王庭松;
关庙街轿行,经营者李祖述;
谷家巷轿行,经营者罗绍武;
二圣庙轿行,经营者×××;
新建坊轿行,经营者杨舒富。
八家轿行的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有二三十乘轿,五六十名工人。业务有长途、短途、市内三类。长、短途主要指距离。一般距离在六十里以内,能当天往返者为短途,反之为长途。短途以往来于澧县者多,此外还有焦折、新洲及澧县附近各小镇,长途则有常德、大庸、慈利、石门、公安、沙道观、狮子口、三斗坪等地。长短途所用之轿,轻便简陋,俗称“便轿”。市内业务情况较复杂。若如婚丧嫁娶时之迎送宾客;病患者家之接送医生;富家子女之出游;士绅之集会宴饮;外来者之拜客酬酢……一般均以轿代步。所用轿比“便轿”大、质地也较便轿好,俗称“大轿”。这类业务,轿,不是作为交通工具,而是作为表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植根于等级观念的旧传统,后随社会风气的改变逐渐减少。另外有一种花轿出租,花轿专供娶亲时新娘乘坐,不仅质地、装璜精美,而且打扮花梢,但取费较高。仅谷家巷、灵宫殿、一文拐、新建坊几家轿行经营。
▲轿行在津市街口(杨湖口)(年3月17日)
轿行业务当时并无明确分工。只是习惯上仁和垱、一文拐、灵宫殿三家以短途为主,其他轿行侧重于长途与市内。但实际中并不严格遵循,因而常不免发生纠葛。三十年代津市出现了人力车,业务上又出现轿与车的矛盾。由于人力车竞争力强,轿业阵地日渐缩小,矛盾趋渐尖锐,终于酿致一场争斗,后经澧县县政府调解,协议车行拨给轿业一部分人力车,由轿业兼营,一场风波始告平息。纠纷的解决,是一种内部调整,并非业务增加。津市终为一座小城,粥少僧多,业务的不足,尤其时局影响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是轿业、搬运业、人力车业均须面对的现实。所以一九四二年后,三业之许多人不得不改行去跑三斗坪(一种人挑的长途运输)。有的轿行老板也乘机改当包工头,包揽承运去三斗坪的货物,如牌楼口轿行之龚晓意即是如此。
民元前后,市内业务兴旺,长短途亦复不少,可算津市轿业之黄金时代。三十年代后旧传统渐被摒弃,新风气趋尚简约,市内业务日益萧条。长短途固尚不少,但介入了人力车,轿业只能勉强维持一小康局面。四十年代战火蔓延至湘北,由于战争影响,轿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整个经济濒临崩溃,市场凋蔽,未恢复元气之轿业,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轿业工人多来自附近农村。工人进轿行不收押金,但要铺保,一般要取三至四个(所谓“铺保”,即由工人请一家或几家店铺出据,表示对其行为负责)。工人进轿行后,如有生意,即向行方租轿,并按规定交租轿费。租轿费俗称“杆子钱”,系按日计算。工人抬轿出去只要还轿时间不超过第二天早晨,即按一天计。比例约为力资十分之一强。四十年代之租费,约当一升米值。也有不管是否有生意,一早就租轿出去,守候于要道路口者。他们是寄希望于侥幸。至于租费,轿子出了门,不管抬人与否,是一分也不能少的。工人不出轿,故不交租轿费,可自己也无收入。而轿行是既不供食宿,也不负担工资,更不管工人是否有活干的。轿行实等于一个无须招徕主顾的经纪。轿行所以称“行”,大约即因其带有此种“经纪”(牙行)的性质。其不同仅在:卖主的商品为劳力,而经纪从成交中得的报酬,要通过租轿的形式来体现而已。正因如此,工人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靠自己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成了工人们的当然领袖,他们排难解纷、处理业务、公差,与老板联系日常事务等。当然最初还要通过形式上的推选。一般一个轿行都有这样的老工人四人,随缺随补。工人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是经长期酝酿而在工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法。它是处理有关问题的准则。这些规矩,有的是各地轿行均共同遵守的,如“打对”(所谓“打对”,系指长途中,甲地去乙地之轿,中途遇着乙地去甲地之轿时,双方乘客换轿,轿工各自抬原轿返回)。有的则只运用于一地或一家轿行,如出公差及其补贴等。
与搬运业一样,轿业也有公差。其情况与搬运业大致一样。其不同在于:新工人只需先出三次公差即可参与老工人的轮转。无论新老工人,出差之生活费均为自理,在家者不给以补贴。另一点即轿业的州差比较多。因津市地当要冲,附近地区之乡保长常在津市要差轿去澧县。本地者更是如此。甚至清明上坟也要差轿。
轿业也有同业公会,它成立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之间。轿业公会之性质与箩业公会一样。它为各轿行老板所把持。四十年代最后一届理事长为龚晓意,先后担任过常务理事、理事者有罗绍武、孙映健、李大冠、杨振林、杨舒富、田南生等人。
解放后,轿业与人力车业合并为车轿业。后取消车轿。车轿业工人乃全部转入搬运工会。交通运输工具逐渐由卡车替代,轿,作为一种传统交通工具,从此在社会上消失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津市文史资料(第一辑)
醴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