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民间艺术非遗文化津市说鼓渔

津市民间艺术——说鼓、渔鼓、对鼓

津市说鼓

津市说鼓,又称说鼓子,是我市民间艺术中一个很古老并颇有艺术特色的品种,划归为曲艺,或说唱艺术门类。追溯我市说鼓子之源,应以宋代“鼓子词”算起。北宋文豪欧阳修曾作《渔家傲十二月鼓子词》,成为宋代鼓词曲范。明清之际,鼓词之类在湖南已相当盛行。王夫子的《船山遗书》、《愚鼓词》曾“倚愚鼓而和子”、“一板一槌”、“拍板摇槌”均为鼓词之作。

清末以来,我市的鼓词艺人在湖南各地民间艺术诸如大鼓、弹词、花灯、丝弦等影响下,逐步把由一人演唱改为二人演唱,表演特色为上手和下手合作表演。上手一边击鼓,一边说唱,鼓声节奏明快,为说唱浓墨重彩地喧染气氛;下手在上手说唱的后句句末三个字吹奏唢呐和之。

▲澧州大鼓《我的疯娘》(王丽、揭俊)

说鼓的表演形式还是以说为主,唱为次。说唱结合,有中间插白和单独通白。说唱的句式一般以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四句一段。说鼓的音乐则由唢呐曲牌与唱腔小调两个部分组成。唢呐曲牌有“闹台曲”,“闹台曲”颇似民间唱草台之前的打闹台,在说唱前吹奏,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说鼓子的唱腔是由《浪子》《香莲》《告禀》三种小调组成。前两种是说鼓的主要小调,由唢呐吹奏与唱腔组成。如《浪子》调,在唢呐吹奏一段后,接说两句半韵句,从第三句的后三个字起唱,最后结束吹奏《大开门》。说鼓子的演唱内容以喜剧故事为主。

津市渔鼓

我市的渔鼓起源于宋代传入湖南境地的地方曲艺道情,由道情衍化而来。道情与道教联系甚密,基本上是以道教故事为题材。《云芨七签,道教本始部》载:“言者宣,教者告。因言而情数明理,明理则志言。既有能教所教,必有能师所题。”这种师授亦颂经者,通常用小曲的方式传授。后受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韩钟离启迪,韩钟离出家学道,云游四方,怀抱一个用竹筒制作的琴筒,手拿一把长牙子,每家每户化缘演唱不止。于是,传入湖北的道情便由民间艺人据此做起了演唱工具:即一把竹筒制的琴筒,底部用猪油膜糊紧,加上云牙板、太极头、钣、筷子头等组合而成,右手拍击筒底,配合伴奏,兼筷击铜钣,声音悦耳动听、浑厚铿锵,有较强的节奏,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后来,民间艺人将我市流传的地方小调“地花鼓”、“花灯调”引入,如“柔腔”、“一字板”多种唱腔,由此,便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津市渔鼓了。到了明朝末年,我市已成城市雏形,渔鼓已经相当盛行了,以澧水流域的澧县、安乡、临澧、石门、慈利为基地,广为流传。渔鼓艺人多以唱《三国》、《水浒》、《说岳》、《说唐》等为主,后来连草台上的大戏也编成渔鼓演唱。渔鼓表演有串门走乡的,有茶社演唱的,也有婚、丧、嫁、娶、请上门演唱的。我市的渔鼓艺人唱段以孟姜女为多,特别是办丧事必唱孟姜女之中的《送哥郎》,最受广大群众欢迎。

▲津市文广新局、文化馆、非遗中心、大鼓曲艺协会和文化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的非遗保护传承暨鼓艺骨干培训班

津市对鼓

津市对鼓也是一种鼓曲艺术,稍后于津市渔鼓和说鼓。津市对鼓也源于宋代的“鼓子词”。元代,湖南鼓子词作家欧阳玄《圭斋文集》载有《渔家傲南词》十二首。他在序中说:“余读欧公李大尉席上作《十二月渔家傲鼓子词》,王荆公亟称赏之。心服其盛丽,生平思仿佛一言不可得……至顺壬申二月,玄修大典即毕,经营南归,属春雪连日,无事出门,晚寒附火,私念及此,夜漏数刻,腹稿具成,枕上不寐,稍谐叶之”。可见欧阳玄创作鼓子词何等辛苦,到了枕上不寐的地步。到了明代嘉靖年,靖州许潮在杂剧《武陵香》作了详尽的的描述,说明鼓曲艺术已流行到了湘西北地区。清代末期,除了渔鼓、说鼓较盛行外,湖南的地花鼓、花灯调也基本形成。清末文人杨恩寿作《续词余丛话》载:“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灯二面,对立面舞,各尽其态”。这里的“灯戏”就是指花灯调或地花鼓。花灯调一般是一男一女,一旦一丑相互演唱或对唱。这种表演形式当时叫“对子花鼓”。小旦拿手帕,小丑持花扇,二人对唱对舞。津市的鼓曲艺人受这种“对子花鼓”的启发,把一人说鼓变成两人说唱的对鼓,这样的创新,使津市对鼓脱颖而出。

▲地花鼓:《送恭喜》开场歌舞

津市对鼓从清末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津市的对鼓艺人在此基础上创造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鼓的初级阶段,一般由两人演出,每人各击一鼓,互相清唱,没有乐队伴奏。唱词的内容是相互提问题、回答,或猜谜、对对联、考古今知识或开玩笑等等,增添了生活乐趣。由于形式活泼,生活内容面较宽,又风趣横生,一出来就受到观众喜爱。过了几十年,由于生活的变化,津市商业的发展,江浙移民在《三元宫》会馆唱起了津市丝弦,用众多的乐器伴奏,悠扬婉转,十分悦耳。受丝弦伴奏的启发,津市对鼓艺人又加了乐器。为了保持对鼓艺术特色,在表演津市对鼓时,各自又加了一把唢呐伴奏,由两人表演改成四人表演,两张鼓,两把唢呐,还是一对,加上唢呐伴奏,增加了音乐气氛,表演更加热闹,别小看只增加两把唢呐,在当时乐器还未普及的情况下已相当不错了。对鼓一开场,两对演员上场,两把唢呐同时吹曲牌《得胜令》,此曲牌相当于戏曲的“打闹台”把观众陆续吸引过来。开场曲后就开始对唱,前两句是五字句式,中间唢呐穿插过门曲。第三句是七字句式,过门之后又从两句五字句起。例如:“咱俩走上台,要把歌儿赛,我唱一句该你来”,接下来便由另一个鼓手对唱。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津市对鼓艺人把说唱猜谜对对联等内容发展到叙述故事情节的中小型鼓书。有的甚至把《说岳》、《说唐》、《三国》、《水浒》也改编成对鼓演唱。对鼓艺人便在茶楼酒肆专门开辟小舞台演唱了,这就是津市对鼓的第二个阶段。

解放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津市对鼓艺人更加解放思想,创新津市对鼓艺术,把原来的相互猜谜、答对、上下承接的单调、单一的形式,改革成为一种近似戏曲进入角色的表演。这应该说是津市对鼓发展的第三阶段。这种表演形式可进入角色。进入角色便成了情节中的人物,说话、语气、神态俨然以角色自居。到了陈述的时候,又可跳出角色,成为对鼓艺人一般的讲述。这样,表演就更生动、形象了。此时,演唱的演员由四人减为两人,其余的群众角色都由乐队兼演。此时的乐手再也不是单调地吹唢呐了,而成了一个由笛子、扬琴、二胡、琵琶、底胡等器乐组成的小乐队。表演时,由男女二个按照情节的起伏跌宕时而进入角色,时而跳出角色,有陈述、表演、演唱,有时还加舞蹈动作,并揉进了相声、东北二人转、歌舞小演唱的形式,灵活多变,亦庄亦谐,深受观众喜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