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澧水嘉山,免费订阅本刊
我喜欢走路,经常徒步在阳由垸的大堤上面。每次我走在这条铺满着碎石的大堤上的时候,总喜欢面向对面的老渡口望望,看看那里长满了野草的百步蹬,回忆着百步蹬的下面早已看不见过渡的趸船,注视着清澈的河水像一汪岁月的泪水,潺潺不息的在河里飘荡。在河中,偶尔还有一两艘机帆船在河道里突突的忙个不停,将河道的两旁掀起一道道浪花,河边的沙石被这些浪花冲刷的干干净净。飞翔在天空的鱼鹰趁机瞄准了河里那些被浪花翻腾出来的小鱼小虾,向河面冲击而下。然后带着他们的战利品骄傲的离开我们的视线。
我非常思念过去在河里每天都忙个不停的过渡的轮船,喜欢看到它们巨大的身躯掀起的一道道浪花,喜欢听它们起航时拉响的汽笛声,更喜欢坐在船上欣赏两岸的风景。现在很少能看到河道中那些拉着汽笛声的轮船了,有时候,偶尔出现水上派出所在水面巡逻的那艘小气轮也能拉响那响亮的汽笛声,听上去,倍感亲切,这时我会朝上望望天边的云彩,再看看河中那碧绿色的水面,像镜面一样的水面把两岸的物体和停靠在河中的船只映照在下面,被微风轻轻的一吹,荡漾在我的眼眶之中,这时我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回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在我的记忆中,能够回忆到的最早乘坐轮渡过河的时间是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竖立在津市最繁华的地方——百货公司的前面的一根电杆上挂着的三个高音喇叭中正疯狂般的播送着这首歌颂文革的歌曲,在街道的两侧的商店的墙面上到处都写着各种各样的标语。在标语的前面,有几道用砖砌起来的宣传窗,宣传窗的上方贴满了一张张划着红叉的大字报,上面无非不过是“打到党内最大的…”。那时我还没有发蒙,只是在我母亲的教导下认识了几个简单的文字,所以,我只能好奇的欣赏这两旁的花花绿绿的东西。
我被母亲牵着手,和姐姐三人走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代,我的父亲早已经作为津市的走资派发配到河南岸的五七干校强制劳动改造,我们三人正准备过河去看一看我的父亲。这时,正是当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路边的水银灯,把马路照的贼亮贼亮的,在灯光下面,各种各样的昆虫正在嬉戏着,在马路的两侧,早就有很多家庭,搬出了自家的竹床,坐在上面,用大大的蒲扇驱赶着蚊虫。他们和邻居家的竹床放在一起,正在南京的城隍,北京的土地,你一句,我一句的瞎扯着。
我们走过了百货公司和国营饭店夹着的街道,来到了河边。在这里,还有很多人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享受着习习的河风,河边竖着两根水泥电杆,在电杆的上面挂着两盏很亮的水银灯,水银灯的光线,正好照住河边用麻石砌起来的百步蹬。在百步蹬的下面,一排跳板链接起一只很大的趸船。在百步蹬和趸船之间,上上下下的人群在游动。河里面有两只轮渡船,在两岸的趸船之间穿梭。我们来到河边的时候正好有一艘船到岸,起锚的师傅,用一条很粗的棕绳套成的一个绳套搭在趸船上面,这样就使两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过河的人安全的上下。等下船的人刚刚完毕,工作人员便打开趸船上的活动门,等候很久的人一个个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轮船。浮躁的人群,挤挤嘎嘎的涌到船上,拥挤在船的一边,把两船之间压得形成了一条很大的鸿沟,使得上下的人要跨出很大的步伐,像跳远一样跳到船上。当时我还只有7岁,我母亲把我紧紧的拽着,生怕我掉在河里去。
我和母亲她们勉强的跳上了轮船,到了船上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切对我都很陌生。我扯着母亲的手,走到船的中央,看到这里有一个船舱,里面有一个大大的柴油机。柴油机发动着,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把我的耳朵震得有点发麻。我只得捂住耳朵,离开这个船舱的位置,走到船的前面。船的前面是驾驶室,可能是为了安全起见,在驾驶室和客舱之间用一个铁门隔开,但是铁门是用一根根细水管焊接而成的,在里面还是可以看见前面师傅开船的情景。我好奇的紧紧的贴在铁门旁边,看着前面的驾驶室和外面的水面。不一会儿,客人上的差不多了,工作人员,把趸船和轮船上的铁门关好,吹了一声长长的口哨,只见水手把挂在船上的棕索打开,用一根篙杆将轮船和趸船分开。然后,驾驶室的驾驶员把发动机挂上档,徐徐的将船开走。驾驶员打着大大的方向盘,让船在不是太宽的河道上画了一个大大的S形,这时河面上翻滚出一朵白白的浪花,在两岸的灯光的照射下发出点点磷光,这些磷光在轮船的轨迹中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长龙,使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不一会儿的时间,轮船就靠在了南岸的趸船旁边,我们通过趸船走出了轮船到达了南岸…。
再一次的过渡中间相隔了很久,因为我们全家下放到离津市很远的农村。直到73年邓小平同志复出,我母亲获得了平反,我们也回到了津市,这时我已经读到了小学四年级。那时,我母亲被安排在二完小担任总务工作,但是学校住房紧张,我们全家没有栖身之地。我父亲就在河南岸的阳由农技站借了一间房子,于是我们就有了很多的过河的机会。我们可以经常搭乘渡船游走于南北两岸,对于过渡也失去了往日的新奇,有的时候更多的是烦燥不安。
使我映像很深的一次是有一次晚上我和我姐姐上街去看电影,那时交通不是像现在一样的方便。公共汽车和轮渡都归城交公司管理,全都是国营的老大,开车开船的司机神气的不得了,那时等一班车船都要很长的时间。我和姐姐好不容易来到河边,正好有一艘轮船停靠在河南边,我和姐姐喜出望外,撤退就跑,冲向趸船,来到河边。突然发现还没有买票,于是我姐姐,就要我在趸船边等候,又上到售票室去买票。可是等她买票回来的时候,刚刚上到趸船的时候,工作人员已经把门关上。我俩又气又急,给关门的师傅讲了半天好话,没有作用,眼睁睁的看着轮船开走,我们只好等下一班的船。下一班的船在我们这边等了很久,当时过河的人不是很多,稀稀拉拉,我们等了接近四十分钟,终于等到了开船的时间。可是等我们到了人民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散场了,我们只得垂头丧气的往回赶路。当我们走到河边的时候,又刚好遇到一艘轮船刚刚开走,我们又等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过了河,这时河南岸的公共汽车早已收班,我和姐姐只得步行,等我们回到家中已经到了深夜。
76年我在二完小附中读完了初中,我们被全体转移到一中上高中,这时我每天都不止一次的过河。当时我们是买的月票,每张月票是三元钱,一期下来,对于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每天都游曳在轮渡的南北两岸,慢慢的,我们对于轮渡的程序有了很深的了解,我们对于轮渡上的故事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时我们还做出一些让那些工作人员哭笑不得的事。每天早晨是过河的高峰,住在河北岸的工人,学生都要到南岸去上班和上学。我们人小,和那些工人硬挤是搞不赢的,于是我们就从跳板的旁边拉住跳板的扶手,慢慢的移到趸船的旁边,然后从趸船的四周的边缘上转到轮船的尾部,再从轮船的尾部放绳的地方翻到船上。这样做虽然很危险,有时不小心还会掉下河去,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迟到了要罚站,只得冒险了。我们喜欢过河,过河是我们嬉戏的最好时候,那时候,我们可以在船上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打打板,射标,跌扣子…,有时放学回来,我们还躲在船上不出来,在船上玩上几个来回。但是好景不长,我母亲不知是考虑到过河危险还是月票钱太贵的原因,很快把我从一中转到了二中。到了二中,我只得安心读书,再也很少过河了。
时间到了81年,真的是山不转水转,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中教书,这又使我和这老渡口接下了不解之缘…我刚刚分配到一中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是住的宿舍,最好的也只是住在现在的十六套里面的。来到学校后,学校根本就没法给我分房,我只能住在家里,每天都转辗于南北两岸。我母亲为了我工作的方便,托熟人关系给我买了一辆松鹤牌自行车,于是我每天都陪伴着我的崭新的松鹤在轮渡上过来过去。我很心疼我的松鹤,生怕在过河的时候把漆蹭掉,有时人多的时候,我就把松鹤用双手举在头顶,宁肯让自己吃点亏。那时候,计划生育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津市的人口还在急剧增长,轮渡的船只也由原来的两艘变成了四艘。其中,新添的两艘比原来的要大得多,看上去也很气派,而原来的两艘也在旁边绑上了趸船,这样就使原本非常拥挤的轮船变得稍微松散了一些。在天气温暖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往趸船上挤,这里既有新鲜的空气,又可以看到两岸的景色。
在轮渡上我们经常遇到熟人,当时我有很多同学在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他们基本上都被分配到工区的工厂,因此,过河也是他们的必修课之一。我在过渡的时候大都能遇到他们,我很喜欢和他们一起回忆过去的同学生活,当然也会相互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我发现他们工作的待遇和环境都非常不错,有些还在工厂里担任了一些小负责人,我很羡慕他们,还曾经要我的父亲托关系把我调到工厂里去呢。
每天早晨仍然是过渡的高峰期,这时一般有三艘轮船同时开动,速度也比较快,但是上班、上学的人实在是太多,而且都要赶时间,因此还是非常拥挤。那时候我在学校担任班主任,这就需要到的很早,事在人为,有时还是迟到。但每次学校领导都很理解我,他们从没有责怪我,但是我还是很抱歉。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学校终于给我分配了一间楼梯间,虽然房子很小,但我很满意。这样我就只需要在周末的时间回家一趟,不需要每天都去挤着过河了。那时候的早晨,我们这里经常会遇上大雾,每到大雾的时候,河面上的能见度非常低,为安全起见,轮渡就停止过河,我们被隔在河北岸,学校和工厂都不能正常上班,学生和工人便聚集在一起说话、玩耍,十分喜欢,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津市澧水大桥通行为止。
后来,学校给我分配了住房,我也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现在的爱人,我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原来的松鹤也换成了凤凰,我经常一人骑在我的凤凰上,前面驮着儿子,后面搭着老婆,我带着他们乘坐在轮渡上,观看着两岸的风景,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一直到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现在的津市澧水大桥开始通行,轮渡也随之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从此,我们再也只能从澧水大桥通过的时候看看两岸的老渡口,回忆着过去过渡时的趣事,心中隐藏着说不出的纠结,再看看两岸长满野草的白步蹬,眼眶中有时总含着一些潮湿。
作者简介
周毅,年出生,现在津市市第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本人喜欢徒步锻炼,并且创办了"走四方”群,在徒步旅行中喜欢观察生活,并且写作成诗歌、散文等作品,虽然没有作品正式发表,但兴趣爱好未减,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的号是zhouyi,志趣相投者可以与我联系。
征稿
征稿内容:讲故事、写诗词、创业广告、征婚广告、寻人启事、地方文化表演视频等,故事与诗词最好与澧水流域和嘉山风土人情相关。
电子信箱投稿:请把稿件发送到以下电子信箱:
bqshen
.白颠病初期北京中科医院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