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图影钩沉话津市之十一津城影事只剩追

津城影事只剩追忆

作者:钟月

编者按:钟月先生(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继《澧水河上的清明上河图》和《津市小人物列传》系列后,新近又推出了《图影钩沉话津市》系列。这组系列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精心选用了多年来纪录津市发展轨迹的图影资料,以个人的独特视角,用言简意赅、生动准确的文字加以解读,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津市几十年来的行进脉络,多角度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值得称道的。编者之所以在《文化津城》平台上推出《图影钩沉话津市》系列文章,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方位熟悉了解津市概貌的图文并茂的形象读本,希望大家喜欢。

津市的首家电影院,在新中国成立初叫工人电影院。五十年代中期,更名为人民电影院。从此,这个承载着津市人无限欢乐和情感的大众场所,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从没有停止过卓有成效的辛勤劳动,一直受到人们的亲近和喜爱,以其自身的经历,见证着一路走来的太多感人场景和难忘故事。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几十年旅程中,津市人民电影院就这么多年来,由于观众实在太多,电影院每天差不多都要开日夜场,甚至开上午场、下午场、晚间场和午夜场。每个工作人员职责到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从不懈怠。当电影厂计划放映的拷贝寄达前,美工人员便要精心制作电影海报张贴画。这些电影海报完成后,便挂在电影院大门前的橱窗显眼处及大街的要道路口。除了张贴海报外,还要根据影片的档期,随时把影片的放映时间,以及影片类型(比如说宽银幕、普通银幕、国产片、译制片、彩色片、黑白片等),分别写在街上固定的若干个宣传粉牌上,以告知观众。

当时的票价分两种,新片0.25元,旧片0.15元。买到票后,好多人进影院前没忘记在街边的小摊上买各种杂食,如葵瓜子、北瓜子、西瓜子、花生、豌豆、荠米等等。那时看电影好多当时单位买团体票,有些单位大方的,每人还可领一张8分钱一碗的米粉票,等电影散场后,凭条即可到电影院斜对面的刘聋子牛肉馆里享用。

人民电影院的鼎盛期应该在八十年代早中期。他的标志就是第一次引进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电影院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除了开上午场、下午场、晚间场和午夜场外,还另开清晨场(7:30钟)和后半夜场(凌晨1点钟后),每天放映8场,均场场爆满。在影院大厅里,影片在放映时,剧情在发展,主人公伤心地哀诉哭泣着,引得观众席上不少女同胞也跟着哭。

这之后,又陆续引进了多部国外译制片,如其中的日本影片《追捕》。这部影片的放映,使得剧中男主角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成为当年男性阳刚美的追慕对象。除了《追捕》外,还有《望乡》、《人证》、《幸福的黄手帕》、《生死恋》等日本影片。接下来的就是一批欧美等国家的影片,例如南斯拉夫电影《桥》、《佐罗》、《巴黎圣母院》、《铁面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窩》、《卡桑德拉大桥》、《虎口脱险》、《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基督山伯爵》、《埃及艳后》、《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叶塞尼娅》、《简爱》、《苔丝》等等。

国产电影《少林寺》的放映盛况,无疑是这个鼎盛期的峰值顶点。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电影公司专门组成了《少林寺》影片的“跑片”小组,以提供人民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红旗影剧院的拷贝流转。据我所知,不少人实际上已经看了五六遍,有些人甚至看了十遍以上,这可算得上一个记录了。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末,各种电视剧、录像厅、歌舞厅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样式开始大行其道,逐渐占领文化消费市场,导致曾经辉煌的津市电影阵地渐次式微,很快萎缩几近消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华电影院和窑坡电影院先后因开发瞬间夷为平地。以后的数年间,仅存的人民电影院也像个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迟暮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终点。

今天,当人们看到矗立在瓦砾之中孤寂的人民电影院楼厅时,一定是旧梦重现,百感交集的。但不管这么说,这段值得玩味和怀念的岁月,终会成为津市人大脑屏幕上的美丽影像,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久珍藏。

——大部分照片源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2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