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朋友看了我的小视频,觉得好奇怪:韶山的桑椹怎么这么长啊。他不说起,我都还没想到,是啊,小时候吃过的桑椹,都短短的,也就比大乌哇子长那么一点啊。现在这个,怎么这么长呢?没有十厘米,也有六公分吧?之所以去拍这个视频,是因村干部们都在转一篇文章,说韶山杨林石屏村,百亩桑椹园,马上就要熟果了,四月底到五月底,仅此一月,过期就没了……正好缺题材呢,免不得就跑田里拍了一个,转到朋友圈,那位老哥,就有了疑问。问题提出来,我也解决不了,大概只能说,桑椹好多种,这是其中之一吧。毕竟,我们小时候吃的桑椹的树,要高得多啊。这种呢,专为游客自己能摘到而培育,也就个把人高吧。讲到桑树,只想到了桑椹的美味,实际上,桑,贯穿着整个中国历史,跟长江黄河一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意象。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某种事物,被赋予了高深的意义。比如,人们会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桑树,自从人们发现它的叶子能蚕爱吃,蚕丝又能织布,它跟杉树喜树桃树李树,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它成“网红”了。小时候,我们就在历史书上学过,黄帝老婆嫘祖,发明了养蚕,从此和她丈夫一样,封神入圣。后世皇帝皇后们,每年到了一定时候,也要去扶扶犁,摘摘叶,劝课农桑,祈求上天庇佑,老百姓能够吃得饭饱,有得衣穿。(清朝老照片)虽然他们只是做做样子,但至少也做了个样子,总比那些连样子都懒得做的强吧?且,虽然没有明讲,但也让人晓得,是老百姓养活了他们。农民不种田织布,皇上吃石头啊?皇后穿树叶啊?小百姓嘛,就图个耳顺,人家讲得两句好话,高兴得要命,哪怕晚餐没有着落呢,也能够忍受。甚至,感恩戴德啊。既然已经扯远了,我们索性再扯远一点。嫘祖,在《山海经》里,也被称为雷祖。韶山大坪新联村,就有个雷祖寨——跟嫘祖,并无关系——那里曾经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岱子坪遗址)它与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的湘乡金石岱子坪新石器时代遗址,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当年应该是两个有联系的小村落。这好像是整个湖南,目前可考的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时间一去五千载。村里七老八十的长辈们,在他们出莽力求温饱的时代,一定不会想到,现在的农村,也没人养蚕抽丝了,也没人织大布做衣服了。多数人家都在买米,饭也吃得少了,减肥成了口头禅。而当年随便摘着吃的桑椹,如今变得好金贵。更关键的是,尽管一斤桑椹能换好多斤米,但大家都觉得,又摘又吃又好玩,值啊。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2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