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出版人健哥cbs:洪龙老师编著的《滴水乡音》综合全面整理了澧水流域民俗文化,实为文化工作者的一种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堪称一部民俗文化的教科书与工具书。与洪龙先生一样,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这让我们由衷的为他们点赞!
澧水发源于桑植县北部山区,总长公里,整个流域跨湘鄂两省,东流经张家界、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汇入洞庭湖后流入长江,终归大海。
从考古和史料方面来看,澧水就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文明之河。
澧水流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一个旧石器时代发源和发展的地区,也就是说长江中游的文化源流如果往上追的话,都能够追溯到澧水流域。
澧水流域拥有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最早的成系列成谱系的旧石器文化,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50万年前。湖南目前最早的旧石器遗址津市虎爪山就在这里,这里发现的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的燕儿洞等一系列史前遗址清晰表明,在绵延不绝的近两万年的时间里,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考古发掘来看,澧水中游的澧阳平原发现了一系列见证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遗址,从中找到线索印证了一万年到两万年前,全球范围内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过渡的大变革过渡时期,其中包括距今一万年前后诞生的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批村落,如澧县八十垱、彭头山等,到了年前,这些地方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澧县城头山。城市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稻作农业到村落,再到城,人类从此产生了一个质的跨跃,从此,人类文明开始加速度向前发展。
澧水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的密集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复杂程度都达到了史前当时人类群居形式的最高点,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建起的古城里,居民的人口密度与现在差不多了,是当时湖湘大地上最繁华与辉煌的中心。
澧水流域的各族人们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演绎、传承与发展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但这种民间文化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失去了它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虽然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并先后把澧水流域的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澧州荆河戏、孟姜女的故事等收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还有更多的民间风俗文化,像澧州大豉、五句子山歌、皮影戏、民间故事传说、地方方言、民间表演艺术及手工制作工艺都将面临着失传的处境。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我们祖先的传承下来的东西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这引起了我们许多人担忧。一本厚厚的《滴水乡音》出现在面前时,我眼前一亮。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员,花费了十多年时间,搜集整理澧水中下游地区民间文化,汇编成一本近四十万字的书,此书内容非常丰富:童谣、民歌、方言、俗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艺术、农活、民间手艺、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人物传记及民间特产等,具有较强的民俗性、知识性、趣味性,值得读,更值得收藏与传承。(摘自《滴水乡音》序,作者:吴启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