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探源茶船古道最忆津市大码头

8月8日,采访团来到澧水津市码头,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澧水最繁华的码头,素有“九澧门户”之称。

在津市交通局,翻开《津市交通志》,寥寥数笔记录了津市码头从清代至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茶只是津市码头运输的一部分,现已很难找到确切资料。

渡船,铁锁链,青石板路,记载着当年津市大码头航运的辉煌。尚一网见习记者裴维维摄

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津市文化馆退休工作人员王泸,他浸淫津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近60年,曾参与《津市交通志》的编撰,是唯一能提供线索与资料的人。

”津市镇可考的最早记载现存于台湾大学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澧州志》。”王泸说,津市码头最早应出现在晚唐之前。晚唐钱起的《送武进韦明府》写道“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渔商。”津市半渔商说明当时津市商贸发达,王泸说,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津市又在“九澧”汇合之处。依王泸推断,从晚唐到现在,津市至少出现过多个码头。

津市镇可考的最早记载现存于台湾大学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澧州志》。常德日报记者陈欢摄。

上世纪50年代,王泸在津市码头边长大,码头繁忙的贩茶运茶景象是他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码头前停满船和竹筏。一身蓝衣的管账人手里抓着一把算盘,身后是一艘艘载满茶叶的货船。刚靠岸,船夫便架好运货的木板,一个伙计手里拿着一把竹签跟在管账人后面,下一箱茶,发一根竹签。接过竹签,岸上的挑夫拖着板车,将一箱箱茶运往一座座茶楼。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津市大码头。尚一网见习记者裴维维摄

“最难忘的还是老人们口中的‘江南十八楼’。”王泸说,津市有玉珍楼、明星楼、大观楼等18座茶楼。茶楼里生意兴隆,各地的商贾来到津市码头,吃饭、谈生意、喝茶,这几乎成了当时做买卖的规矩。

津市不仅茶楼多,码头也多。从清末到现在,有记载的就有24个码头。里面有4个是用麻石所砌的公用码头(其余的都是就河坡掘以土阶或杂乱铺以岩石的杂用码头)。公用码头宽大而且台阶多。王泸记得,当时的新码头为洋人所建,台阶50级,码头2丈宽,仅为轮船专用,也叫洋码头。

津市大码头。尚一网见习记者裴维维摄

历史上,湖北鹤峰、石门、澧州等地的茶通过澧水各条支流源源不断运到津市大大小小各个码头,从这里出发,由澧水进洞庭湖,再经岳阳的城陵矶进入长江,送到重庆、武汉、上海等长江各大港口,有的甚至出口至国外。

历史的车轮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今人潮拥挤的津市码头早已不见了踪影,眼前取而代之的现代化千吨级码头已现雏形。

猜你还想看

就一壶好茶,听夹山住持细说"茶禅一味"

记者:杨力菲编辑:邓淇月

二审:胡稳终审:唐卫平

新闻爆料-、1890315

—推广—

点击阅读原文







































鐧界櫆椋庝腑鍖荤枟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