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王泸话津市第十九回品元宫

品元宫王泸话津市

上回说到津市的品元宫为何是佛、道、傩融合的文化现象?有哪些精彩的仪式活动?首先从品元宫的旧址说起。品元宫在车胤路的西端,二职中对面,原是一个农贸市场,现为中意糖果公司的仓库。明清时期,车胤路、北大二路、九澧大道是一片汪洋湖水,称渔丝湖。只有湖西端有一块凸起的坝。津市起源于一个小渔村,渔民们可以在南面澧水河打鱼,也可在北面渔丝湖、涔水、澹水打鱼。渔民们为保平安青吉,就在今车胤路西端凸起的坝上修了这座品元宫。虽无史可考,可推测应在明中叶以后修建的。

据老人说,品元宫原是道教做道场的道观,我很纳闷。品元宫供奉的神位是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上帝,什么是三元三品三官呢?我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查寻,在《书经》中查到三品就是三种金属,金、银、铜,《书经》载:“厥贡唯金三品。”这三种金属以示贵重、尊贵。三元呢,道家释为天、地、水,《后汉书?刘焉传》载:“......其一上之天,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就是天、地、水,又称天官、地官、水官,道家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那么所供神位是三品三元,就叫品元宫,为道家文化形态。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吟诗曰:“蓬岛烟霞阆苑中,三官笺奏附金龙,”就是指道家的天官、地官、水官,难怪老人们说品元宫一开始是做道场的道观。

据民国时期的老人讲,津市的品元宫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要举行隆重盛大的盂篮会,这一天,全津市的男女老少,倾家出动,一群群,一簇簇,来到品元宫烧香、磕头、放鞭炮,祭祀三元三品三官上帝,人们抬着由津市花儿匠用竹架、色纸扎的大瓦房、大衣柜、牙床、马、轿以及大箱的锡箔元宝等,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精巧雅致,巧夺天工。如今的年轻人,包括中年人,可能都看不到津市的花儿匠扎的这些精巧的艺术品了。我小时候最着迷这些纸扎的精美艺术品,令人惊叹不止!就在年10月,津市已八十四岁的花儿匠刘玉桃,精心制作的剪纸工艺八洞神仙、宝塔、青砖大瓦房等,卖给了澳大利亚客商,把津市花儿匠的艺术品推介到国外。

人们抬着这些剪纸的房、柜、床、元宝是送给已归天的亲人、祖人,祭祀后,一把火烧个精光,希望祖人的在天之灵,保佑在生的人,幸福、安康。到了晚上,就是祭祀祖人最热闹、最新奇、最壮观、最刺激的仪式活动了。当时的津市人祭祀亡人,根本不是在空坪上用石灰画个圈圈烧纸钱,而是放阳灯,放河灯的壮观场面。夜色降临,满城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澧水河畔在放河灯。人们青衫素裹,面目虔诚,纷纷将色纸扎成的状似荷花的小灯,点燃中心蜡烛,放入河中。刹那间,千百盏小灯漂浮在幽暗的河浪之上,悠悠闪闪,明灭不定,五彩斑斓,顺流而下,非常壮丽。于是,人们端着筲箕,抓起一把把铜钱大的糯米糍粑,丢进河中,祭祀供奉九泉下的宗亲,这叫做放河灯。那么放阳灯呢,就是用白纸、色纸、细竹,扎成长一米、宽四十公分左右的长圆形灯,里面点燃巨大蜡烛,放出热气,把巨大的阳灯放入天空,只见夜空升起一个个五彩绚丽的阳灯,闪闪发亮,灯彩腾飞,真是一派壮观景象。老人们说,放河灯是阴间,预示阴间的宗亲一样安康。放阳灯是阳间,预示着阳间的人们幸福安康。这样的农历七月半的鬼节祭祀亡人的民俗活动,已经失传了,比现在的七月半鬼节祭祀亡人用石灰画个圈圈烧纸钱,不知壮观多少倍。

其实,盂篮会是祭祀佛祖的仪式活动。全称盂篮盆会,源于梁代梁武帝萧衍。《佛祖统记》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年),帝幸司泰寺,设盂篮盆斋。”从此以后,成为一种风俗,盂篮盆会是汉语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篮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佛之大弟子目连下地狱救母,化为烈火,佛教作为仪式,以度其难,谓以盆贮百味,供养诸佛,以救众生倒悬之苦。

到了明代,盂篮盆会的内容变成了讽经施食,“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篮盆大斋之会。”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唯一的一个农民皇帝。朱元璋加入红巾军造反起家,是借巫傩鬼神的力量登上皇帝宝座,所以,在皇帝的意志影响下,出于佛教的盂篮盆会,成了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仪式活动了,在民俗的变异之规律中,将佛、傩文化融为一体。

品元宫修建之初,供三元三品三官上帝神位,是道家文化,但《中国道教史》说:“道家其义理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此说,道教与巫傩早已融合,津市,处于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结合部,属边缘文化,所以说,津市的品元宫,是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结晶,是佛、道、傩融合的文化现象。简单的讲了津市的品元宫,再说说津市后街的二圣庙,二圣庙供的那两尊菩萨?有哪些精彩的祭祀活动?且听下回分解。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北京什么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