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泸
上回说到津市人从唐朝以来,是怎么看病的,医院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早在唐代,像津市这样刚刚形成渔商小集市的码头,可能只有民间草药郎中为百姓看病。医院(中医院前身)的著名老中医毕仁俊先生介绍,一直到明朝中后期,江西的移民中医郎中聂松恒来津市,才开了一座当时很有名气的聂隆盛药铺,便开始有中医郎中坐堂,悬壶济世,为津市的老百姓抓药看病。
清末宣统三年(年),来津市传教的芬兰人,修福音堂传基督教,医院,医院,以兰津古渡的当地历史文化命名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欧的列强纷纷来到中国,除了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骗子,用经济手段掠夺中国财富的冒险家,还有一部分是传教士。对于拥入中国的欧美传教士,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鉴别。其中有间谍、有坏蛋,但也有一部分是真心传教,做善事。基督教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板块之一的欧美文化的代表。基督教认为给民众带来福利的是天使,炽天使是天使级别中最上一级的天使,德行最高。所以,基督教办福音堂的同时,也办育婴堂,收养孤儿做善事,同时,医院,治病救人,行善积德,并称这些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为天使,因医护人员穿白大褂,所以称他们为白衣天使,与中国的儒家仁者爱人,道家上善若水,佛家的慈悲为怀的善文化异曲同工。来津市创办福音堂、医院的芬兰人,据老人们传说还是为津市的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善事。医院年创办,直到年,津市在此基础上,医院,医院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历史,应从年的津市医院写起,今年已经有一百周年历史了。
民国时期,津市的几家中药铺,如饶同仁、隆兴和、隆昌义、源远长、吉庆恒等,也有中医郎中挂牌坐堂,因西医并未普及,中医从业人员太少,广大贫苦百姓缺少卫生保健知识,加上无钱看病,底层百姓只有自己用土方、偏方自己诊治,连医院,请接生婆,又称喜婆,上门为产妇接生。我小时候,已经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了,还常听某某喜婆上门接生,因难产,大人婴儿一同死亡的惨事。底层百姓遇上大病、难病,只有等死。如民国时的肺结核,民间简称痨病,在今天完全可以治愈,但当时却是不治之症,得了痨病,只有等死。还有疟疾,民间叫打摆子,年纪大的津市人,可能那个时候得过这种病,我也打过摆子,那滋味真不好受,一会儿发冷,像掉进冰洞,一会儿高烧,浑身发抖打哆嗦,真的生不如死!还有痢疾、白喉、百日咳、霍乱,都是吓人的大病,要死人的,像今天得了癌症一样可怕。
说起霍乱,老人们听他们长辈说,民国24年(年),这是个让津市人永远难忘的年份。这年涨大水,暴虐的洪峰把津市城全部淹没了,瓦房的一层全部淹没水中。洪水过后,暴发大面积霍乱,病死的人像死鱼一样成堆成堆,家家户户哭声震天,愁云惨雾,小补慈善堂在众多同乡会馆和富户的捐资下,买了一两千口棺材施舍给病死的老乡,但还是供不应求,这个刻骨铭心的惨剧,是旧中国的津市城缺医少药,卫生医疗事业落后的真实写照。
医院发展的辉煌,应从新中国写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们大家共同来回顾:新中国之初,在医院基础上建了医院,医院,年市政府在此基医院。医院一成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眼科、脉管炎科、外科等为王牌,不仅在津市、九澧一带颇有名气,在全省、全国都有名气,出了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名师,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很清楚。
改革开放之后,医院、医疗卫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而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血防院,及各乡镇卫生院,数百家私人诊所,医院修得富丽堂皇,医疗器械先进,含高科技成分,而且医生的医德、医术都很高,如旧中国津市城的所谓不治之症:霍乱、痨病、百日咳、疟疾等已消灭,而且癌症也基本能医好。如医院,就是一个辉煌的标志,那高耸的宾馆似的住院大厦,傲天挺立,医院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二十个医疗科室,两个大型门诊科,拥有美国GE双层螺旋CT,磁共振,钬激光泌尿结石治疗仪,四维彩超,德国产电视腹腔镜等尖端高科技医疗器械,拥有名专家三十三人,是医院。今年将迎来一百周年大庆大喜,是全市人民的喜庆之年。今昔对比,感慨万千!这是今天津市人民的福气之在!
医院的变迁,再说说最令津市人骄傲自豪的工业发展的变迁。津市千年历史,就是一个商业城市,津市的工业发展,是一个惊人的奇迹。有哪些惊人奇迹呢?下回再与大家共同述说。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