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澧县人,你了解澧县的历史吗?了解关于仙眠洲、八方楼、澧州文庙等等这些名胜古迹的传说吗?4月23日,澧县图书馆联合澧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澧州掌故》栏目,每周星期四在澧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播村村响为大家讲解从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中精心挑选的澧县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播出时间:每周星期四澧县人民广播电台(FM.7):14.00-14.30广播村村响:10.00-10.30首播,15.00-15.30重播。《关山烟树》关山,位于澧县县城往东十五里的澧水南岸,形势高耸,满山苍翠。明朝澧州知州水之文主修的《嘉靖澧州志》中记载,关山“山形盘踞十余里,高八十余丈。”相传,彭山在澧州古城的右边,是澧州古城的主山,而关山在其左边,当地人叫它为客山。
为什么叫做关山呢?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跟山的形势有关。澧水一路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忽然被高耸的一座关锁一样的大山迎面挡住,只得往北转了个急弯来绕过这座大山,因为山如雄关,把守着一方,所以人们就叫它关山。
关山关山之所以有名,就在于它跟彭山一样高大巍峨,在澧县境内,以前高大建筑很少的时候,只要天气晴朗,很远都可以眺望到它。它不仅是一座形势雄伟的大山,而且还是一座充满了文化底蕴的澧州境内的名山。
首先,它是一座神奇的气象之山,能够为人们准确预报天气。澧州的志书里,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在春夏之间,要是人们远远望见关山上面云雾缭绕,升腾不息,那么就是要下雨的征兆了。早在明朝的时候,澧州境内就有“关山戴帽,有雨速到”的民间谚语。这种神奇而灵验的现象,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古时候,据说关山有上千根古松,长得郁郁苍苍,非常茂盛,因空气湿度大,容易云烟蒸腾,看上去自然就非常飘渺而神奇。有名的公安才子袁中道,在他的《游澧日记》里,多次提到关山上的“万松鳞次”,也就是无数的松树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乔松十里,遮蔽天日”的宏伟景象。而且有一次他到了大同寺,还特意询问和尚,以前游玩时在寺庙后面山上看见的一棵十尺粗的老松,是不是生长得还好,有没有什么问题。这说明关山之上的树木,留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很不幸,在清朝顺治三年丙戌五月的时候,发生了罕见的天灾。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风力之大,震撼天地,关山之上的千多根古松,竟然被全部吹倒,并且连根拔起。这件奇怪的事情发生后,当时有一位法号叫做澍可的和尚,还作了一首诗歌,来记录他看见的惨烈情形。从那以后,关山之上千根古松覆盖的苍翠茂密的景象,就荡然无存了。
关山还是一座祈雨之山,我们曾经说过,澧州的主山彭山,是一座求雨之山,但在古时候,澧州不仅主山可以求雨,它的客山关山,也可以求雨。据说这里不仅是道教所说的四十四福地洞天,还是民间传说的龙宫所在。
《孟姜山志》
清末澧州有一个读书人郭青,编著了一部《孟姜山志》,在这部书里面,他记载了关山“有白龙井,下为白龙潭,是为老龙之宫。”我们知道彭山之上,有一个白龙井,没想到关山之上也有一个白龙井,宽和深都有一丈多,里面的水既不会减少,也不会涨高。传说有一条白龙居住在里面,井上有古松一根,像龙一样蜿蜒遮蔽着井口,井底有一块大石头,石头裂缝之间有一道铁符。古时候如果遇到了天旱,人们会把井水用水车排干,捶击井底石头间的铁符,石头就会冒出汗珠一样的水珠,人们把这些水珠盛进壶中拿回祈雨,就会非常灵验。并且在井下面,还有一个深潭,据说就是龙宫所在,龙宫有一条地道,传说往南通德山,往西通彭山(所以彭山也有白龙井),一直通到四川。而住在这个龙宫里的老龙,还是一条秃尾巴的老龙,他身上的鳞甲,就像是银子一样雪白闪光。又传说,每年夏天他向西归去之时,都会风雨大作,下很大的冰雹,颗粒有李子那么大,而这并非是灾祸,只要是下了冰雹,那一年老百姓就会获得大丰收。正因为关山是老龙栖居的地方,所以官府和老百姓在遇到了大旱之时,就会到这里来诚心祈雨。清代同治四年和六年,官府两次按照乡俗祈雨,居然都神灵显著,大降甘霖,因此官绅捐资,重修了关山龙神庙。
还有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龙井里,有一只铜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沉到里面去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绿苔,在水里时隐时现。传说如果有人看见了这只铜钟,那么津市就会出现灾患,有人说是会出现火灾,这传说里神秘的铜钟,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
“中武当”道观关山毕竟是一座名山,俗话说的好,天下名山僧占多,关山也一直为僧人所喜爱。《孟姜山志》就记载关山“上有庙,前有两井,左清右浊,谓之雌雄井。”即使今天,我们登上关山,依然还可以看见这里记载的所谓“庙”和“雌雄井”,只是庙已改为一座道观,号称是“中武当”道观,而雌雄双井依然在观前的香樟树林之中,早就废弃,不过还能看见确实是左边的井水清一些,右边的似乎浑浊一些。所谓的井,不过是前人挖掘出来的两口较大的储积泉水和雨水的小堰塘而已,堰塘还用石块垒砌得很规整,一看就是使用过若干年的。
雌雄井早在明代,当朝廷分封藩王的时候,把犯了错误的华阳王从四川给迁徙到澧州来,华阳王就似乎对关山情有独钟,不仅在山上建了中武当道观,供奉真武大帝,还在山下建了行宫,御果园。如今那一片沙洲之上,还有行宫遗迹,一个名叫果园村的村落,以前的村民据说就是华阳王家的园丁,专门为王府打理果园,进贡四季鲜果的。
明代文人刘崇文,在他的一首题为《彰观山》的诗歌里,明确说到了这里就是一个道教圣地。而根据资料,我们还知道,关山道观里,曾有两件宝物,一件是宋朝大学问家朱熹亲题的一块牌匾,还有一件是神秘的落星石,也就是陨石。据说这块陨石很大,黄色的底子,有着黑色的花纹,只是岁月悠久,如今都已不知去向了。
明朝的那些寄生在澧州的王子王孙们,有一个名叫朱友璧,人称廓然子,袭封为华阳镇国将军,他曾在游历过关山之后,写了一首名为《关山烟树》的诗歌,开头两句说:“云冷鹤归松外壑,春阴鸠唤竹边坡。”描绘出关山云雾缭绕,鹤飞松外的野趣景致。而到了清代,经过大风拔树毁林之后,关山经过一段时间的蓄养,依然恢复了元气。这有当时的文人翟启迪和范芝的同题为《关山烟树》的诗歌为证。翟启迪的诗说“关岭嵯峨峙水滨,森森芳树列松筠”说明松树和竹子依然满山葱翠,而范芝的诗里说“拔地幽奇千仞立,际天苍翠一峰闲”,是从远观的角度来看。这和我们今天举目远望的关山,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江山常在,岁月日新。对于一座家乡名山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会激发我们对于家乡的由衷热爱,让我们对家乡壮丽多彩的河山、聪明俊秀的人物感到骄傲和自豪。
(澧县外八景:“佩浦晚歌”、“兰江绣水”、“彭峰晓月”、“关山烟树”、“龙寺晓钟”、“桃潭春涨”、“仙洲芳草”、“凤堰水月”;澧县内八景:三凤山、清风岭、八角岭、明月池、东府堰、洗墨池、金牛池、遇仙楼)
往期内容:
——“澧州外八景”
第一期《仙洲芳草》
第二期《兰江绣水》
第三期《凤堰水月》
第四期《彭峰晓月》
第五期《龙寺晓钟》(上)
第六期《龙寺晓钟》(下)
编辑:余军苏大平
审核:赵晓君
签发:马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