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指引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记天津市第九十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德——记数学教师苏焱

从教13年的苏焱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教育得当、带班有方的老师。的确,这些年来,她所带的班曾被评为市、区级三好班集体,她本人也多次获得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苏焱坦言,班级管理关键是自主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焕发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分组管理。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从学习到生活,从个人到集体,事无巨细,但结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于是,苏焱想到了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普通同学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具体怎么实施?苏焱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每组5—6人。就这样,“团结协作”“当红”“蚁蜗蜂”等小组新鲜出炉了。每组不仅明确了组员、职责等,而且起草了班级小组量化评比细则,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加分、扣分等设置。苏焱说,班级分组管理实施以来,效果很好。首先,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每小组工作分工具体,落实到人,班主任不必事必躬亲。其次,分组后,班级实行组长负责制,班主任只抓组长,具体工作落实由组长组织实施,既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如此,每次家长会,苏焱还让各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全组的评价更加真实客观,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每位班主任关心的一件大事。如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上自己管理自己,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管理呢?通过思考,苏焱尝试通过举办学习挑战赛来建立学习竞争制度,优化班级学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她都要求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展开学习挑战赛,并通过“挑战对手表”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在班内交流并张贴。让每个学生与竞争对手比学习。学生可以在本小组内寻找对手,也可以在其他小组中展开挑战,做到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每过一段时间,苏焱还会要求学生在“完成情况”一栏中填上结果,如果成功就填“挑战成功”,如果没有成功则填“正在努力”。苏焱说,通过挑战赛建立起学习竞争机制,形成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小组间又通过互相帮助,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班级氛围。如此,班级充满了正能量。

高二要面临6科的学业水平考试,任务重、压力大,很多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而老师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想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苏焱发动学生的力量,开展师徒结对。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苏焱决定由班委会下聘书,召开拜师会,师徒结对,并把聘书贴到墙上,这样一来,做师傅的个个热情高涨。班上有个叫小陆(化名)的男生,历史、地理学科成绩很好,于是就和这两科成绩较差的小郭(化名)结成了师徒。当师傅的小陆很用心,不仅给小郭讲题、补漏,还自己出卷子,印好了发给徒弟。一段时间以后,小郭的地理考试成绩由原来的三四十分提高到八十多分。而小陆在帮助小郭的同时,自己的知识水平也有了巩固和提高。

多年来,苏焱始终将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放在第一位。她认为,比起学习,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更为重要。但品德教育切忌严厉要求,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她告诉记者,有时,老师批评学生时常会说“你看某同学最近表现很好,很多老师都表扬他,你应向他学习。”老师这样说,有的学生往往会回答“他都是装的。”这时,我会迎合学生“那你也学着‘装’。”苏焱笑着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有的学生“装着”“装着”,就真的养成好习惯了。

正是这样一个个实在有效的小妙招,让苏焱所带的班级氛围和谐、凝聚力强,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里的主人翁。

今年教师节,毕业的学生纷纷回到母校看望苏焱。这里有刚刚毕业的,也有工作多年已为人父母的。他们对苏老师都一样充满感激之情,正是苏老师在他们人生关键时刻给予的呵护和指引,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前进方向。

师爱无边沁满园芬芳——记英语教师谢芳

采访谢芳时,她已连续上了三节课,温和的面庞上略带一丝疲惫。谢芳身体不好,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有时几节课下来,头晕得不行。然而即使如此,谢芳也从没耽误过一天工作,班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她依然像拼命三郎一样忘我地工作着。

“身教重于言教。”谢芳认为,要求学生做到的,身为教师要率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她时刻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要求学生不迟到,她预备铃一响就准时站在教室门口;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她就一丝不苟地批改每一本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上课不带手机,她就自觉做到把手机放在办公室……因此,学生对谢芳特别信服。

有一年,谢芳又接了初三毕业班。刚接班时,学生们的成绩很不理想,在年级是最差的,在和学生聊天时谢芳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自卑心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针对这种情况,开学第一节课,她没有按部就班地讲新课,而是和学生们愉快地聊了一节课。她还和学生们约定,每天午自习,只要没有其他任务,就给他们补英语。她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就会有希望。学生们听了也很振奋。那段时间,尽管很累,但是看到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她感到很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进步很快,期中考试时,全班总成绩已经位居年级第二了。当时,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他们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初三“一模”后的家长座谈会上,谢芳在每个学生的成绩单下都进行了个性分析,既有对学生当下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也有对下一步提高成绩的细致建议。当记者问谢芳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谢芳说,自己也是家长,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想更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哪里是薄弱点、如何改进。所以,家长会前,她和任课教师就每个学生的情况逐一进行了沟通,就为给家长呈现这份细致准确的分析。虽然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她觉得为了学生值得。家长们也被谢芳这种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为孩子成长道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而高兴。

谢芳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人生引导,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所以,她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她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班级文化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时时处处都对其周围的人产生影响。”每接一个新班,谢芳都组织全班学生对“什么是班风,为什么一个班必须具备良好的班风,我们班应确立怎样的班风”等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班风的含义、重要性,在统一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和诱导学生确立本班的班风标准,如“入室即静,入座即读”就是几届班级的班风。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三优班级和三好班集体。

谢芳是个全能型教师,政治专业毕业的她,教过政治、历史,现在是一名英语教师。相比英语科班出身的同行,谢芳在成长道路上付出的心血更多。当学校安排谢芳担任英语教师时,她没有退缩,凭着自己对英语的热爱,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岗位上,她放低姿态,一有机会就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到课堂听课,利用课余时间进修,还取得了英语教育硕士学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31岁就当上了学科组长,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来,她带领组里教师做了区级课题《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她所带的初中英语组还多次被评为区级青年文明号、区青年文明号先锋示范岗、区文明学科组等,年在区“三研”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学科组。

作为年级组长,组里有时老师有急事请假,谢芳就得马上协调倒课、代课。有时找不到老师代,她就自己临时顶上,有时忙得一天都呆在教室里。她说,年级组就像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团队协作精神。

工作上是拼命三郎,可对家人,谢芳就显得不那么称职了。女儿小升初、中考关键的那两年,她都没时间管。婆婆、妈妈住院,医院针灸,她也只能下班后再去照料。

谢芳说,教师职业是个良心活儿。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就像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当老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阳光雨露时,这些花苞就能绽放得更加绚丽!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记地理教师张杨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轻轻一转,锁“啪”地一声就打开了。铁棍奇怪:“为什么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张杨总是把这则寓言故事记在心上。她说,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唯有把自己变成一把钥匙,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一年,张杨接手一个新班。一个叫倩倩(化名)的女生引起了张杨的注意。这个学生不爱说话,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也不做任何表示,这样的学生今后该如何与之交流呢?张杨又想到了那则寓言。她决定用关爱作为融化冰封的火种,走进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于是,她总在不经意间对倩倩说些暖心的话,“你来当班集体的护花使者好吗(专门打理班级花卉的工作)?”“英语不好要努力呀,你前途无量,肯定会考上理想的大学。”……在一次关于教师节的班会上,倩倩终于主动发言,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倩倩说,正是张老师对自己的爱,让她对学习、对人生开始有了信心。教师节那天,倩倩画了一支康乃馨送给张杨。如今,倩倩变得活泼了,和同学的交流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张杨告诉记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多因不了解,而和谐则多缘于交流和理解。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亦是如此。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心理很强,所以老师要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给予鼓励;当学生失意时,我们给予安慰;当学生彷徨时,我们给予建议……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去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同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想其所想,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张杨没少花心思。她还经常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比如对待犯错的学生,张杨发现,当用说教的方式试图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时,学生很不情愿。于是,张杨尝试用给学生“留白”的方法,即当学生犯了错,如果老师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包容,少些空洞批评,适当地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比如,班主任有时会形成思维定式,觉得绩优生什么都好,偶尔犯错也是不经意的;而所谓的“后进生”则什么都差,犯错就被认为是故意捣乱。所以,学生就会感觉老师对待他们是不平等的。为此,自从担任班主任起,张杨就告诉自己,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不能仅凭对学生的点滴了解而对学生作出评价,要从内心首先认同“学生都是可爱的”,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学生,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后进生”,要让好学生正视自己有不足之处,也要让后进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陶行知曾说:“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句话让张杨深受启发。她说作为教师,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以前由于年龄、身份等原因,时常觉得和学生间有代沟,而陶行知先生的话让她明白,教师必须学会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想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愿望,成功营造“自己人”的气氛,从而化解所谓的“代沟”。当遇到问题时,以朋友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放下戒心,放下对抗情绪,直到最终愿意和老师倾诉心中的困惑,这才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张杨坦言,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学生,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并通过不断鼓励和引导,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今,张杨又尝试让学生每周写随笔,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另一种师生间的心灵碰撞。

走进学生内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张杨最大的心愿!

来源:天津教育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xc/2417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