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圈养虎鲸为了科普为何海洋馆要刻意隐瞒虎鲸

Killerwhaleatcenterof‘Blackfish’dies.——Jan6,,CNN(纪录片《黑鲸》的主角死了——年1月6日)

博主的话:

年新年,乘坐飞机返京的我,头脑中计划着年的工作。偶然抬头看到机上视频正在播出某海洋公园盛大开业的广告,感到震惊和惊讶的是广告中闪过的一个画面——一只虎鲸在池水中游动的景象。第二天,我登录了该公园的官方网站,更加震惊的是网站首页“‘王者虎鲸’科普首秀”的海报。这一切,让我再次想起死去的虎鲸Tilikum。

难道Tilikum的故事仍在重复上演吗?

------谁是Tilikum?------他是纪录片《黑鲸》的主角。

年2月20日,Tilikum在海洋公园为游客表演时杀死了他的训练员。他在随后圈养生活的中又杀死了另外两名训练员。

Tilikum的悲剧起源于年,他在野外被人类捕获,随后高价卖给了加拿大的某海洋公园,在那里他开启了取悦游客却折磨他一生的水上表演。

Tilikum经常全年无休被迫进行表演,同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出现错误时还要接受严厉的惩罚,比如不给他喂食。

Tilikum从小离开了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从事超强度表演和训练,使得他由于恐惧和不安经常在表演中犯错。

海洋公园还有一条“连坐”的规定——一旦一只虎鲸表演犯错其他所有共同表演的虎鲸都将没有饭吃。虎鲸们是如此的聪明,以至于其他虎鲸很快明白Tilikum就是他们中“害群之马”,于是他经常被同类凶狠攻击、浑身伤痕累累。除此之外,海洋公园给他提供的“住所”也如同一间狭小的囚室——他几乎不能在里面转身。

漫长而无休止的表演、训练、监禁,恐惧、孤独、焦虑、无助、压抑、愤怒,地狱般的生活摧垮了Tilikum的心智,使他精神崩溃,喜怒无常,时而与人亲近,时而极具攻击性,最终酿成惨剧,先后杀死了3位训练师。

年1月6日,Tilikum的生命戛然而止,享年36岁。要知道野外生存的虎鲸有的可以活到岁以上!

(关于野外虎鲸的寿命,可以在网上搜索“J2”、“Granny”。科学家推测Granny出生于年,那还是泰坦尼克的年代,由此可知大致生于年的Tilikum可以算英年早逝了。)

《黑鲸》预告片(全片可在哔哩哔哩上收看,看完你会感到震惊!)

?0??1虎鲸是谁

虎鲸,拉丁文学名Orcinusorca。从南北极到热带海域,地球上几乎所有大洋都有虎鲸的身影。他们只有10%的时间在水面附近活动,剩下的时间都在海底徜徉,甚至可以潜入水下0米的区域捕食。翻开他的食谱,大到须鲸,中到海豚、海豹、海象,小到各种鱼类都是他的食物,甚至被称为“海洋霸主”的大白鲨,都曾被目击成为虎鲸的盘中餐。

不同生态型的虎鲸食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吃鱼(如居留型虎鲸),有的喜欢吃海狮、海豹、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如过客型虎鲸),就如同北方人喜好吃面食,南方人喜好吃米饭一样。

虎鲸英文名为KillerWhale,所以很多人把他们称为“杀人鲸”,但其实主流看法认为KillerWhale的称呼来自KillerofWhale——鲸鱼杀手。那他们是否真的杀过人?中国鲸类保护联盟指出,迄今为止只有圈养虎鲸有以人为目标的伤人和杀人记录,野外虎鲸有将人类误认为成猎物的轻微伤害记录。02虎鲸的语言

专家研究发现,很多种海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的呼声(calls)和哨声(whistles)代表了很复杂的含义。科学家相信虎鲸也有这种复杂的交流系统。不但如此,不同生态型的虎鲸他们的“口音“也不相同。以下是来自居留型虎鲸的声音,你能听懂吗?

据著名虎鲸研究专家IngridVisser博士认为,虎鲸很可能还有自己的名字——叫声中有特定的音段指向某一只特定的虎鲸,这种叫声成为这只虎鲸专有的“代号”,正如人类的名字一样。

???0?3虎鲸的生活

虎鲸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化、高度智慧的海洋哺乳动物。虎鲸之间感情联系非常紧密,甚至终生都会在同一个群体生活。受伤甚至残疾的虎鲸会得到族群里其他同伴的照顾,帮助他们驱赶鲨鱼的威胁,也帮助他们捕食。Ingrid博士曾经发现一只被螺旋桨打成重伤的虎鲸,她的族群为了照顾她的身体状况,永久性的降低了游动的速度。

04野生虎鲸与人的互动

虎鲸具有丰富的感情,Ingrid博士可能是世界上最了解虎鲸的人之一,BBC为此特意拍摄了《与虎鲸同游的女人》纪录片讲述她与鲸共舞、研究虎鲸的故事。Ingrid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虎鲸在搁浅时能清楚地理解救援人员对他们的施救措施并且自己从旁配合。此外,虎鲸在搁浅时候也能清楚的感知到救援人员给予的安慰。

年6月,一只名叫Ben的雄性虎鲸在岸边搁浅达21小时。在这21小时中,每当博士试图离开一小会去补充水分和食物的时候,Ben立刻会表现得焦躁不安、不断地哀鸣呼唤博士回来,当博士回来后就这样一直像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样安慰他,直到他获救为止。

年8月,一只名叫Miracle的雌性虎鲸被人发现搁浅在新西兰海域岸边。当时她还只是个“少女”。经过10小时的奋斗,她终于重获自由。在和年,她分别产下了自己的第一和第二胎宝宝Magic和Merlin。此后她一直认得博士,经常游到博士的船边上和博士互动,甚至将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她的孩子Magic。

05野生虎鲸受到的威胁

海上交通:随着全球海运贸易越来越发达,各个大洋都遍布大小船只。这些船只的航线往往也是大型鲸豚类出没的常见水域。曾有人一个月内目击四起蓝鲸被过往船只撞击致死的案例。除了海运船只以外,观光船也会因为不专业的操作导致鲸豚类遭受伤害。Ingrid博士曾经在新西兰水域目睹多起虎鲸被船只螺旋桨撞死或撞成重伤的例子。

这是Ingrid博士发现名叫Prop的虎鲸被船只螺旋桨打伤。

海洋污染:虎鲸面临的另一大威胁。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学洗涤剂、工业用品甚至身边的人造皮革、塑料制品、化纤布料中都含有大量难以在自然界分解的剧毒或有毒物质,比如PCBs(多氯联苯)、DDT以及阻燃剂,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就排入大海。这直接导致海洋生态系统被污染,最终海洋食物链顶端的虎鲸受到了巨大毒害,在北美洲有些地方虎鲸的尸体被当做有毒的危险废料进行特殊处理。

商业捕鲸:我们有句古话叫“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非常讽刺的是,世界发展到今天,事情恰恰反了过来。就以虎鲸为例,野外的虎鲸几乎没有攻击人类,但是人们却对虎鲸“痛下杀手”。

海洋馆的兴起真正成了虎鲸的噩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海洋馆从野外捕捉了大量的虎鲸用以表演,很多虎鲸都在运输途中丧生(详情请看纪录片《黑鲸》),而圈养在狭小水池的虎鲸往往寿命比野外的同胞大大缩短。

圈养虎鲸寿命一般30年甚至更短,而野外虎鲸的平均寿命一般在50年,最长寿的Granny(即J2,昵称老祖母)有科学家认为她活到了岁。

历历在目的故事,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你还在为看到圈养虎鲸表演而感到开心吗?

圈养虎鲸为了科普?表演的70%时间展示虎鲸自然的生活状态?

海洋馆到底刻意隐瞒了什么?

网友:“这家海洋馆自称‘虎鲸科普表演’的二十多分钟时间内,70%的时间用来展示虎鲸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鉴于虎鲸乐于和人互动,剩余的30%时间中,除了驯养员和虎鲸的共同表演,还安排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整场秀采用的仍是鲸豚表演的常见招数:水面跳跃、尾鳍击水……”“所谓的科普,只是在开始照本宣科地读了一小段科普材料,随后的解说充满大量误导,比如介绍虎鲸高智商时,让虎鲸展示‘微笑’,并解释这是虎鲸开心的表示……”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黑猩猩微笑”。黑猩猩在被用作动物表演时经常被训练进行“微笑”,这种“微笑”被宣称为友好和快乐的表示,而实际上在黑猩猩的语言中这样咧嘴所谓的“微笑”是恐吓、恐惧的代表,这真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黑猩猩的恐惧之上,长此以往受过训练的黑猩猩连融入正常的同类中都有困难。

这是我年在新加坡动物园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可见某些机构所谓的“科普解读”是多么的无知与可笑!

网友:“海洋馆的巨大噪声是圈养鲸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场观众的欢呼不断,解说却只字不提噪声对虎鲸可能的影响,反而用虎鲸在海中使用声呐来鼓励观众制造更大的噪声(伤害)。”真可谓该科普的没有科普,科普的都是瞎科普了。”虎鲸和海豚在海中和同类交流用的是哨声或者叫声,声呐主要用来捕猎。水面跳跃、尾鳍击水在野生虎鲸中却也有之,但大都是为了捕食,绝不是取悦游客之用。

野外的虎鲸每日都要游几十公里和家族成员一道迁徙、嬉戏、觅食,在海洋馆狭小的水池就好像将成年人关在4平米的监狱,监狱修建的目的是关押犯人,那么海洋馆的水池对于虎鲸来说感觉如何自然一想便知。况且如此复杂的社会性动物单独关在这么一个狭小的水池里,Tilikum当年的孤独无助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令人愤怒的是,某些海洋馆为了让客人认为虎鲸在海洋馆的生活是健康的,竟然错误的告诉公众,虎鲸大部分时间在海面活动,最深可下潜到90米,然而实际情况呢?

虎鲸可以下潜到0米!

这么说起来,

在海洋馆到底有没有真正科普虎鲸或其他鲸豚的知识呢?

到底有没有必要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所谓的科普呢?

所以王者虎鲸的“科普秀”科普了些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要刻意隐瞒正确的科普知识呢?

读完以上内容,

再看看多元的门票,

你明白了吗?

本文部分图片摘自:

纪录片《黑鲸》

IngridVisser博士的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xw/2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