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拍板建在津市的盐矿■撰稿刘雅玲摄影潘敬林
湘澧盐矿是年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上马的国家“三线”工程。因为盐矿的地下矿岩层在澧县盐井镇,开初建矿选址便有津市皇姑山和澧县盐井镇两个方案。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拍板确定了津市方案。他认为企业在津市方便运输,有利发展。湘澧盐矿分为厂区和矿区两部分,矿区在澧县盐井,厂区在津市皇姑山边。在矿区打井采盐岩制成卤水,然后铺设40公里长的跨澧水管道,输送到厂区进行真空制作。年盐矿建成投产时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真空制盐企业,居亚洲内陆盐井之首,科技含量较高。其“水力压裂法开采矿盐”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年设计修建的散盐仓库是当时湘西北少见的大跨度无立柱拱顶建筑艺术品,被收入《津市志·经典建筑篇》。年修建,建筑面积平方米、跨度30米、可储存2.5万吨盐的散盐仓库接到了即将拆除的通知。
建矿40年来,盐矿的盐生产能力从原先设计的年产30万吨突破为年产80万吨。并确立了“以盐为主,盐化并举,综合利用,外向开发”的企业发展战略。目前已是一家集水溶采矿、真空制盐、冷冻提硝、供热发电、机械加工、自动化贮运、一、二类及钛材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为一体的国家大型制盐企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盐矿是一个小社会,自己发电自己消费,食堂、学校、幼儿园、商店、医院、车队、澡堂样样俱全。而且子女就业多在本企业,祖孙三代、家族班子同在企业现象普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后勤剥离,社会化开放程度的提高,盐矿封闭办企业的模式被打破。
年8月,津市市对境内的蚊香厂、电子管厂、湖南车桥厂、湘澧盐矿经过认真筛选,最后确定把湘澧盐矿作为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遗产上报,纳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三线建设与大规模内迁 三线建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发动攻势,国际局势紧张。我国自年开始,在备战思想的指导下,把工业建设布局分为三条线,按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大力发展三线建设,于是几百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三线转移,一大批工厂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内迁,一批批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调往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来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湘澧盐矿属于湖南年上马的三线建设项目。当时有国家一轻部下属的制盐设计室和盐源勘探队,共名职工及他们的家属子弟从北京下放津市,参加毛主席家乡的第一座盐矿建设。两单位分别于年、年搬迁至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