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捞城市记忆,
传承津市文化,
从今年6月起,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
用一年半时间,
挖掘整理征编出版
津市市“城市基因”文史资料系列丛书,
向津市建市70周年献礼!
一、征编范围
1.《风物卷》
(1)城市发展沿革。
(2)老街巷、老码头、老地名、寺庙、道观、驿站、祠堂、会馆、书院、牌坊、石桥、老建筑、老民居、古镇、古村、古渡、老地名、旧学校、旧医院、戏院、影院等。
(3)地方民俗,又分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等。
生产习俗,包括农耕工具、农耕习俗(如节气、占卜、祭祀、推磨、舂椎、榨油、酿酒、熬糖等),商业习俗、手工业习俗、船民习俗、码头工人习俗、行业习俗等;
生活习俗,包括生活用具、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
礼仪习俗,包括嫁娶习俗、生育习俗、寿庆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
(4)津市方言。
(5)民间游戏。
(6)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的场所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它信仰如姜女庙、关帝庙、太子庙、刘公庙等的相关资料。
2.《工商卷》
津市工商业从发韧到成长壮大的发展沿革、消长过程,在境内存在过的工厂、作坊、商铺、重要工商界人物、商业市场(包括专业市场如桐油市场、棉花市场、牛马市场等和集贸市场如大码头市场、新洲市场等)。
老字号、名店名铺、著名产品(各类商标)、特色食品等。
3.《文化卷》
(1)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等。诗歌包括古代诗词和现代诗词(现代诗词又分格律诗和现代诗歌);小说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分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中篇小说和剧本只节选部分内容,长篇小说只要故事梗概。古代诗文时间上不设上限,有史以来吟咏津市的有关诗文均在收罗之列。现代诗文均从或在国家级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过,或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中遴选,确保入选质量。
(2)艺术:包括戏剧(戏班、名演员、主要剧目)、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曲艺、影视等,所选作品须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全国大型展会展出。
(3)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民谣、故事、传说等),民间曲艺(津市丝弦、围鼓、说鼓、对鼓等)、民间音乐(船工、装卸、搬运等劳动号子等)、民间舞蹈(蚌壳舞、采莲船等)。
(4)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虎爪山、打鼓台等)、古城址(新洲古城)、古窑址(窑坡渡)、古建筑、古墓葬(华阳王墓等)、古碑帖(药山宋碑、姜女庙碑等)、古匾额、馆藏文物(金银器、铜铁器、陶瓷器、玉石器、字画、钱币等)。
4.《人物卷》
(1)古代人物。年前所有津市藉,或流寓津市的外藉人物,凡有重要影响和杰出成就者均尽量搜入。
(2)近现代人物。年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津市藉及寄居津市的外藉人士,有重要影响和成就者。
(3)当代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津市藉及在津市工作、学习过的外藉人士且卓有成就者。又分为:
政界(正厅以上)
军界(正师以上)
文艺界(国家级协会会员)
教育卫生科技界(正教授以上)
体育界(全运会以上奖牌获得者)
企业界(省以上范围内)有影响的企业家
各类奖励获得者及代表、委员包括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党代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代表、全国妇联代表、全国共青团代表等。
5.《百年影像》
百余年来(不设上限)反映津市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图(照)片资料。
二、征集内容
1.相关史志(如各行业志、部门志、校志、厂志、店志等等,凡有价值者均在征集范围)。
2.个人文集、书信、手稿、回忆录等。
3.凡津市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图片、照片、影像等。
4.有历史痕迹的实物如证书、票证、奖章以及重要历史人物使用过的各类物件。
5.历史人物留下的文物、日记、函件、书信、照片等。
三、征集对象
群众、工艺传承人、文史工作爱好者、熟悉本地情况的社会各界人士。
四、征集原则
所征资料需符合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三亲”原则,真实、客观、具体;坚持“可信”与“可读”相统一,图文并茂、文史兼顾。
开展
津市市“城市基因”
文史资料征编工作
是
市政协文史工作的一件大事,
也是
全市文化建设的一件好事,
是
我们送给子孙后代最美的礼物。
在津市各级组织如火如荼的
搜集整理各类文史资料时,
我们也要踊跃投身其中,
为建设幸福美丽新津市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征集截止时间:年9月30日
联系人:钟广莉()
李艳丽()
(编辑:李艳丽)
(审核:周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