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名
合口金鸡岗
地名
掌故
金鸡岗位于合口镇金岗村境内。距临澧县城北偏西约30公里,位于合口镇区以北3公里。至20世纪50年代,该岗尚存南北长约一公里,东西宽约一华里,是澧阳平原一块较大面积的凸起岗地,高出周围地面大约三米多。岗上地面平坦,若瞻前顾后,连贯来看,金鸡岗似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丘岗。它与位于其以北的九里乡的邹家山、合口陈湖村的陈湖山、金岗村的唐家岗及其稍南的岩子岗,从北到南基本呈一条轴线,断续起伏,绵延十余里。20世纪60—70年代,唐家岗已被铲平填了几百亩水面的唐家大堰,岩子岗也因修主干渠大堤而被夷为平地。独金鸡岗因其规模最大,一时难以“啃动”,便侥幸有部分保存。
金鸡岗名称亦有来历。相传元末明初,有一房周姓人氏,从外地迁来此地,一眼便看中了这片岗子。随即动手在岗子南端斜坡处挖地基,建宅院。正在施工时,忽然从正在开挖的地基中飞出一只红冠绿耳、浑身以金黄色为主,杂以其它五颜六色的锦鸡,飞入了岗上的树林之中。人们大为惊异,都称此鸟为“金鸡”。从此,即将此岗也称之为金鸡岗。
这里的地名过去一直叫金鸡岗,人民公社化时称金鸡大队,辖区范围比现在大得多。后来将金鸡岗以东部分区域划出单独成立一个大队。新组建的大队在取名时颇费了一番心思琢磨,觉得名字要取得有气势,绝对不能输给“鸡”:你是雍容华贵的金鸡,我可是吞云吐雾的金龙,孰耶?于是取名为金龙大队。这边的人也非等闲之辈:我的鸡固然比不了你的龙,可我的岗却是卧虎藏龙,尔知其本乎?于是便将“鸡”换成“岗”,改为金岗大队。金岗、金龙两个村的名称由来,曾一时传为佳话。
金鸡岗上原是树木葱笼,遮天蔽日。在一望无垠的澧阳平原上,此地确是各种鸟兽栖息繁衍的福地洞天。平日,岗上百鸟盘桓,鸟语花香。岗上树种主要有柏树、桂树、樟树、柞树、苦楝树、乌臼树、桑树、楠树、椿树、梧桐树、槐树、檀树等等。有藤本植物如葡萄、“八油炸”、“葛藤”;有果树如桃、李、杏、梨、枇杷、柚子、柑子、橙子;还有数不清的灌木。鸟兽主要有喜鹊、麻雀、锦鸡、红鸦、乌鸦、老鹰、布谷鸟、鹧鸪、鸽子、白鹤、狐狸、豺狗、黄鼠狼、刺猬、猫头鹰、野鸡等等,还有许多种蛇类。因此,岗上平日是人迹罕至。民国二十四年(),澧水暴涨,合口、新安溃堤千丈,澧阳平原遭遇特大洪水,偌大的平原顿成一片汪洋泽国,各地的蛇们都纷纷来金鸡岗避难。不仅岗上地面上爬满蛇,连树干、树枝、藤条上都栖满了蛇,许多还在上面“倒挂金钩”,见了真让人毛骨悚然,以至此后数年间,人们都惊魂未定,不敢贸然涉足此地,难怪人们常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古老的金鸡岗,虽多少有些神秘,甚至使人感到有点“阴森”,但无论白天黑夜,却一点也不寂静,是飞禽走兽闹腾表演的大千世界。麻雀闹闹嚷嚷,喜鹊叽叽喳喳。夏日,知了们争相鸣奏。夏夜,萤火堪比繁星。黄昏,乌鸦的声声哀鸣令人甚感悲凉;深夜,猫头鹰断续凄婉的鸣叫最让人胆战心惊。老鹰成天在上空盘旋,一旦发现可攫取的猎物,便快速俯冲直下,喙爪并用,抓住猎物迅即腾空而起,扬长而去。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兔,常常越过“界面”,想探索岗外的世界,却往往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狐狸、豺狗最为可恨,时常侵犯附近农家,偷鸡摸狗。人们想尽种种办法,以夹板、笼子逮,洞穴灌水,用辣椒熏,等等,终究效果不佳。不少人在岗上寻野鸡窝,掏野鸡蛋,捡到了一窝野鸡蛋便手舞足蹈,让人羡慕死了。后来,人们形容某人捡到了便宜,喜形于色,叫做“真象捡了窝野鸡蛋。”便源出于此。还有人在树杈上掏鸟窝,有的懒得爬上树,干脆用竹竿擢鸟窝,结果往往是“鸟飞蛋打”,只赚得一捆枯枝败叶背回去当柴烧。
因岗而形成的岗下奇观甚至比岗上景观更加叹为观止。在金鸡岗正南、东南、西南几处,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竟涌出了五眼汩汩的泉水,其一是正南边高坎下,有一眼相当于现在自来水ф15mm水嘴的流量,冬暖夏凉。原金鸡完小的学生们渴了,大都来此处趴在坎下饮泉水解渴;冬天里,学生们手脚僵了,也都成群结队来此泡手泡脚。周边的农民们不仅干农活时来此捧水喝,还往往舍近求远,来此取水回家饮用做饭。上世纪90年代,重修庙宇后,僧人们曾在此处建一亭子,塑一金鸡,名曰金鸡泉,亭顶有楼阁,可登高极目远眺。其二是在此泉以南约十五米远处有一眼更大的泉涌。为了容纳该泉水,人们在此开挖了一处南北约五十米,东西约二十米的塘坝,称为“泉沟”,经由其以南的胡家沟泄入澧水。泉沟中央水面一年四季均可见一处筛子大小的旋涡。20世纪60年代,人们为了一探究竟,架了三张水车日夜兼程,三天三夜连轴转,才终于弄干泉沟的水,只见泉眼有碗口大小,冲出的水柱有一人多高!喷涌的清泉不到两个时辰,堰塘便已积水大半,水柱才渐渐隐去,恢复旋涡状。最为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澧阳平原大规模地搞农田基本建设,人们竟挖金鸡岗的土堵金鸡岗的泉,硬是把泉沟活生生填埋了!不过,此地几十年来,总是终年积水,即使数十日大旱,田土不见干涸,可能此泉眼还一直在地下渗透。其三是其西南二百米处的周家大堰西南角处,其泉水流量远小于泉沟,此处亦因20世纪70年代开挖东干渠,泉眼处已为东干渠所占。其四是位于金鸡岗西南约一百米处的清水堰东南角,此泉比泉沟泉水流量稍小。70年代初,因干堰取塘泥肥田,人们曾一堵此泉尊容。此后四十多年来,该堰一直无人问津,从未见干,故此泉状貌,尚不得而知。其五是位于岗东南处的张家大堰,此泉眼与学生们饮水的泉眼流量差不多。该堰原为张氏家堰,张姓居民早已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部迁往规划新区居住,此堰便从此成为“野堰”。该堰已至少五十年不曾见干,人们自此也一直无法见到此泉的面目。这五眼泉水,在金鸡岗以南十多米开外,基本呈东西线一字排开。在岗下为什么能有如此众多之强劲泉涌,人们曾有多种假设、猜测。有见多识广、知书识礼的人解释说:是岗上繁茂的树林蓄积了大量的雨水,顺着地下通道流出来了,此种解释可能也算道理。
据民间所传,金鸡岗的开发当在元末明初年间,先后有周、唐、张三姓人氏来此定居,周姓人以金鸡岗为靠背,在岗南建起了一座宅院。因从外地迁来时银两颇足,房子建得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上下几进,蔚为壮观,令世人赞叹不已。其间有人戏言曰:此房像庙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姓人闻听此言,不免心存芥蒂:庙乃供奉神灵菩萨圣洁之所,是和尚们居住之地,吾辈凡夫俗子岂可居此!于是仗着当时财大气粗,一盘底,尚还有九斛桶半银子。于是遂将此宅改为家庙,在原址以西约百米处另起炉灶,规模比原址更大,名曰“周家大院”,此宅建于明洪武二年。自周姓人迁居于此后,先后又有张姓人占据岗东造屋,名曰张家屋场,发展有近百户人家;有唐姓人占据岗北广袤之地,发展了一百好几十户人家,曰唐家屋场。金鸡岗南之庙亦由原周氏家庙而发展成周、唐、张三姓共有家庙。该庙人多势众,气势不凡,几百年间香火不断,单是庙中一面大鼓,就有一人多高,直径达两米以上。20世纪60年代初,此庙改为学校,称为“金鸡完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学校迁址,此地恢复寺庙,名曰“金鸡寺”,现庙宇规模虽与昔日相似,但远没有昔日庙宇凝重、神圣和庄严。
金鸡岗,经历了恒久的历史苍桑,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壮观场景,人曾说金鸡岗藏龙卧虎,藏龙未必,卧虎却不假,年的那场“人虎大战”最为惊险精彩,且让人大开眼界。那年深秋的一天早晨,几个小学生从金鸡岗旁经过去上学。小孩们眼尖,忽见岗上树丛中躺卧着一只黄色有条纹的动物,两眼幽幽的,且一动不动,象是书上说的老虎的样子。孩子们到学校奔走相告,迅即周边大人们知道了,有大胆的远远偷看,的确不假!于是当即组织了全生产队的精壮男子数十人,手拿棍棒、钉耙、锄头,结队而至,里三层、外三层将卧虎团团围住。老虎似乎本来精神不佳,加上数十人咄咄逼人的气势,并不敢向人群进攻,包围圈越缩越小。但人们谁都不敢主动冲上前去。僵持一会后,素有大力士之称的当地猛汉唐安全手举钉耙,大喝一声,纵身朝老虎头上猛击。老虎受此一击,恼羞成怒,长啸一声,一跃而起,扑向唐安全。唐即被老虎击倒在地,顿时浑身衣服撕成碎片,血肉模糊。其余人们趁虎不备,以棍棒猛击,虎受众人夹击,便丢开唐安全,转而与众人搏斗。此时,人们再也没有胆怯了,都奋力冲锋,与虎相搏,一时间,呐喊声,吆喝声和围观数百人的助威声真可谓响彻云天。约莫只经过一刻钟左右的“激战”,虎力便渐渐不支,终因寡不敌众,长叹一声,无力地倒下了,但打虎人也有四五人受了伤。据说,被打死的野兽不能躺在地上,若它接上了地气,不一会便能缓过气来,起死回生。于是人们便用套犁辕的缆索将死虎吊在树上,就地开膛破肚,剥皮剐肉。凡该生产队的每户可限量买一斤虎肉,每斤一角钱。卖虎皮和虎肉的钱给伤者疗伤,数唐安全伤势最重,但都为外伤,内脏、大脑及器官、筋骨均无大碍。据后来分析,此虎已饿得皮包骨头,杀出后肚肠内仅有少量的残渣。按说,金鸡岗虽规模壮观,树繁枝密,但毕竟尚不足以“养虎”。可能是当时由于大炼钢铁,湘西石门、慈利一带山岭树木砍伐,老虎无处栖身,便逶迤辗转来到金鸡岗栖息,由于路途艰辛,食物匮乏,人们那时养猪、养狗、养鸡、养牛都微乎其微,老虎无处觅食,实际上当时已饿得奄奄一息了。不然的话,不仅不能如此轻易就擒,也许还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自从金鸡岗周边有人居住后,人们便不断从岗上搬土建房筑地基,金岗村还在岗边建了一座砖场,取岗土烧砖瓦,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始停。自此,金鸡岗便逐年不断萎缩。年官亭水库配套灌区渠道,一条自西而东的灌水渠腰斩而过,将金鸡岗劈为南北两半,北面部分人们开垦种作物,南面辟为村里梨树园。20世纪70年代初,澧阳平原搞农田基本建设,渠道裁弯取直,移到原渠以北百多米处,自此,其以北的部分便又夷为了平地。后来,金岗村人都看好金鸡岗这块“风水宝地”,纷纷葬祖坟、迁祖坟于此。合口镇区亦有不少人家“投亲靠友”找关系将祖坟葬于此,昔日动植物的大千世界,现在变成了亡灵们安息的乐土。
合口砚水堰
地名
掌故
砚水堰位于合口镇区以北偏西约三公里处,东临金岗村,南临兴隆村,西临大丰村,北临陈湖村,属四村共有水面。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砚水堰水面尚有南北长一公里多,东西宽一华里多。但并非规则的长方形,而是呈“梨形”,北头稍小,中间“肚子”膨大,南面饱满圆润。有人曾试过,沿堰堤漫步一周,不紧不慢,约需近两个时辰。
砚水堰原名“恋水堰”。这一地区原来有一个行政乡,乡以堰命名,本该叫“恋水堰乡”,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乡公所的干部们认为一个“恋”字,极具“小资”情调,与新生的红色政权格格不入,便改为“砚水堰乡”,取恋水堰形似一尊巨型砚台之意。自此以后便相沿成习,称为砚水堰了。砚水堰以西区域原名大枫村,在距砚水堰西北角不到一华里,便是乡公所。此地有一棵参天大枫树,高约20多米,冠盖近十亩,需七八人合抱,树龄至少在千年以上,被人奉若神明。树基部已朽成大洞,洞内摆了香案,还可容纳十余人。十里八乡百姓但凡求子的、求财的、求功名的、求婚姻的、求长寿的、求子孙发达的,欲避灾祸的、欲免病痛的,都来树洞焚香把盏,顶礼膜拜。据说,还时有灵验。乡公所每次开大会,会场都在树荫下,可容纳二三千人。于是以树冠地名,曰大枫村,后来,人们认为“枫”字笔画太多,且此树带有迷信色彩,便选了个与之同音,但笔画最少,而且写起来最顺手的“丰”,这才有后来的“大丰”村,于是只好委屈我们的枫树爷了。
自古以来,砚水堰便水草丰茂。相传,曾有无数“犀牛”常年在此恋水嬉戏,栖息繁衍。可能是野牛误传也未可知,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过去人们曾在堰底挖出过澄黄色的“犀牛屎”。故恋水堰的最初名称便由此而来。
清晨,每当太阳冉冉升起,烟波浩渺的砚水堰便象一口滚开了的大锅,平静的湖面上不断有水汽凫凫蒸腾。沿岸农家的屋顶也冒出缕缕炊烟。水汽与炊烟渐渐融为一体,继而弥散开去。不一会,便将整个砚水堰云遮雾罩。渐渐地,沿岸的农舍不见了,堤岸的树木不见了,牧童与牛儿不见了,砚水堰也不见了。此刻若临此境,恍若置身于虚无飘渺的梦幻世界,砚水堰就是在这种朦胧而略显神秘之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日上三竿,烟雾慢慢淡薄,而最终完全消褪,原有的一切依然显露出其本来面目,砚水堰于是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喧嚣。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便是遍地的乌龟。那时,砚水堰四周堰堤长有许多树木,既有乔木,也有灌木。每天清晨或上午,便可见大大小小的乌龟爬上岸来,栖息在树干上,堤岸上,草丛中,即使有人在旁,它们也并不惧怕,只有近前驱赶或捉拿时,才慢吞吞地滑进水里,若有人去抓,可轻而易举,俯拾即得。但那时一般人并不爱吃龟肉,认为“骚气”太重,故无人捉龟。据说龟喜穴居,且龟蛇同居。但凡乌龟聚居的洞口,往往都有身长体胖的大蛇充当守护神,据说,龟给予蛇的忠于职守的回报便是以身相许。真想不到,貌似笨拙愚钝的乌龟,竟然也会以色相诱,赢得蛇的忠心耿耿,长相厮守。也真想不到,平日凶残歹毒,让无所不为的人类都避而远之的蛇,竟然会被一只乌龟征服,迷得神魂颠倒,温顺而富有责任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难怪毛老爷子都把龟、蛇相提并论呢!龟穴既有蛇守护,一般人自然不敢近前捉拿。民间有专业掏龟人,持有治蛇伤特效秘方药,遭蛇咬了,只当蚊子叮了一口,取出药来,伤口涂一涂,口里服一点,便没事了。他们寻得一处龟穴,往往可获龟百十来斤,但极少有人买龟吃,故掏龟的人也极少。
赏罢龟,再观鳖。鳖又叫脚鱼。放眼望去,只见砚水堰偌大的水面上遍是黑色星星点点,此起彼伏,忽隐忽现,奇妙而壮观。原来这是水中的脚鱼耐不住寂寞,要伸出头来探看水面的世界,吸收砚水堰水面的灵气。民间有人制作了一种类似钓鱼“海竿”的捕脚鱼的工具,杆上装滑轮,绕上百十米麻线,线头缠一铅砣,砣后装数枚大钩。但见脚鱼头浮出水面,全凭操杆人技巧,不远不近,不偏不倚,刚好打到鱼头处,铅砣迅速下沉,以钩钩住脚鱼裙边或其它任何部位,,于是便可将其拖上岸来。但那时人们真笨,连脚鱼也不爱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仅卖二三角钱一斤,而且还不好卖。因此,捕脚鱼的人也很少。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砚水堰的午后,便成为了人的世界。砚水堰水草肥美,不仅有茂密的扁担草、灯笼泡、牛尾巴等水草,还四处分散有大片大片的荷莲和红菱、白菱。砚水堰水,不仅供周边数百户人家灌溉、饮用,还为人畜提供丰富的食料。此时,男男女女,人们正成群结队,挑担挎篮,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人们来此目的,有的捞猪草,有的挖莲藕、有的采菱角、有的摸鱼、有的捞虾,有的嬉戏玩水,有的什么也不为,纯粹来看热闹而已。
其实也还真有热闹可看。到了堰边,男人们丢下筐担,就象进了自家浴室,脱衣褪裤,赤条条一头扎进水里,开始了自己此行的事业。更有甚者,脱得一丝不挂后,却不急于下水,悠然自得,在岸上做“热身运动”,直到众人喝彩声高,才来一个跨步上篮的造型特写,为让人一饱眼福,还定格三秒钟,方跃入水中。下水的女人们虽说穿了内衣内裤,其实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经过水的点化,原本单薄的内衣,几乎完全被细嫩温润的肌肤融化掉,浑身凸凸凹凹全都显露无遗,人们心知肚明,那都是些什么,只是心照不宣罢了。捞猪草的人一个猛子扎下去,片刻功夫,便是一大把猪草扯上来,如此周而复始。水草茂密处极易藏鱼,伸手摸去甚至一脚踩去,即可得鱼,一般以鲫鱼,鲤鱼为主。半天下来,往往收获不匪。
有人浑水摸鱼,也有人浑水摸人。有俏皮的男子,准备一个预备作案的女性对象,瞄准角度,一个猛子扎下去,潜到女人身边的水下,在其要害处贪婪的一掐。女子顿时一声惊叫,趁这当儿,男子又迅速潜向远处,嗖地露出水面,对着惊魂未定、莫名其妙的女子嘿嘿淫笑,满脸的得意之色。女子顿时也全明白了怎么回事。一般矜持自重的女子,虽又恼又羞,但毕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也没必要撕破脸皮,便向男子投去轻蔑的一撇,满脸的不屑一顾,转头自顾自去了。聪明的村妇居然也懂得“不予理睬,便是最大的蔑视”这一深刻哲理。此时的男子,反倒满脸尴尬,自觉没趣,悻然而退。若是遇上在“水性”中略带点“杨花”的女人,此刻便是另一番姿态。她会转惊为嗔,面色佯怒,心中窃喜,挺身而前,向男子浇水花,扔泥巴。男子最希望的场面终于如愿而至,随即从容接招,一场别开生面的打情骂俏就此拉开了序幕。砚水堰也由此开始沸腾起来了。偌大的湖面,只见人头攒动,水花四溅,欢声震天。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执其事,各逞其能,各取所需。其场面之宏大,决不亚于夏季北戴河海滨浴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砚水堰有好几处类似“百慕大”魔鬼水域的深潭,是万万不可近前的。当地人都十分清楚,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它们不规则的分布于砚水堰各处,小者二三十平方米,大者十余亩。这些深潭,水的颜色呈深蓝色,有的呈墨绿色,甚至有的呈黑色。当地人称这些水域为“黑龙潭”,说是通阴河,达龙宫。来到这些水域边,都不禁使人周身寒彻,毛骨悚然。在这些区域,曾发生好几起溺水身亡事故。该水域的水彻骨冰凉,人一旦进入,便四肢抽筋,沉入潭底。一旦发生这样事故是没人敢去救的。过去曾有人试图去救,但都有去无回。而且连尸首也没法打捞上来。这些深潭究竟有多深,底下究竟是什么情形,至今都是个谜。因为这些水域即使是百日大旱,也不曾干涸。可以肯定的说,它们都有泉涌,并与阴河相连。大人们都反复告诫下水的小孩和女人们,只能在离岸不远的浅水区活动。
有不下水甚至不湿脚者,亦可有丰厚的收获。茂密的水草中,虾子特别多。人们专门制作一种叫“虾扒”的捕虾工具,装上一根长长的竹竿,老少妇孺皆可在岸上操作。一虾扒捞上来,便是一碗活蹦乱跳的虾。
太阳快下山了,人们也捞足了,疯够了,这才纷纷爬上岸来,打理行装,浩浩荡荡,凯旋而归。砚水堰这又才恢复了一天的宁静。
在砚水堰东南角有一处闸口,宽约丈许,底面低于堰堤面约八十公分。底面和两端都用青石板砌成,两块一丈多长的条石铺成桥面。下面就是“高家垱”。这是一处跌水口,高家垱低于砚水堰两米多,便于砚水堰泄洪。高家垱蜿蜒曲折,流经兴龙、金岗、管渡、群丰等村,自龙灯桥(今为向阳闸)处入澧水。在这里不仅有奇观,而且有奇迹、奇遇。垱口总是挂着水帘,潺潺流水泄入高家垱。每遇雨后,数日内便有汹涌的飞瀑奔泄而下,蔚为壮观。而且,还可在此处观赏“鲤鱼跳龙门”景观,经常有鲤鱼、鲫鱼等多种鱼类在此迎着飞瀑一跃而起,通过溢水口跳入砚水堰,大多数不能跃过,而又落在高家垱,如此不屈不挠,妙趣横生。若有耐心在此等待观赏,说不定还有“守株待兔”的意外收获。有的鱼用力过猛,跳起来狠狠地摔在堤面上,眼疾手快者便能迅速扑上去一把抓住。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场百日大旱,砚水堰为当地农民着实解了燃眉之急。周围20多个生产队在沿岸架起百余架水车,每车三班人,歇人不歇车,日夜兼程,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千人百车抢水大战。坚持了约一月之久,砚水堰便露出大面积滩涂。于是人们纷纷开挖引水沟,以将水引入水车处。无意中,有人在堰底挖出了黄澄澄的淤泥,但质地松散,显然比泥的比重轻出许多。有年纪大的人一见,便说这就是砚水堰传说中的“犀牛屎”。远古的传说终于成为了眼前的现实,一时间轰动了几乎整个澧阳平原。人们纷纷挖取,运回来沾在土坯墙上,晒干后当燃料烧水做饭,极易着火,无烟无臭,颇似木炭或现今的无烟煤。此事惊动了县府领导,责成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后经有关部门鉴定,将此物定名为“草碳”,由植物也不排除有牛的粪便经若干年沉积密封,分解衍化而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异曲同工,因无特别高温、高压的地理环境,它便只能成为“草碳”。不多久,一场喜雨,砚水堰蓄水依旧,人们便无法再挖取草碳了。因需抽水的代价太大,后来便没有人愿意抽水挖取。仅晓得当时露出水面的三百余亩滩涂均有草碳,尚有更大量的水面底层并未探知。已经开挖的草碳深度,最深处已挖至四五米深,但不敢再往下挖了,因怕四壁坍塌将人掩埋,故草碳储量究竟有多少,究竟有多大范围,多厚碳层,仍然还是千古谜团。至今,沉积了千百万年的草碳还在砚水堰底深埋着。
20世纪70年代初,澧阳平原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路、渠、田全部裁弯取直,逢山劈山,遇水填水。一条名为“四支渠”的官亭水库灌水渠道自西向东在砚水堰北段穿堰而过,故此,砚水堰便被削去了将近一半水面。当时农村深入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此时的人们已走火入魔,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不问青红皂白,挖祖坟、平山岗、填塘坝,开荒造田,当地无山可开,但多的是水。于是逢沟便堵,见堰便填,以致数年间,砚水堰便被填去了大半。目前仅有规模水面数百亩,其它几处被分割的零星水面难成气候。砚水堰故失去了昔日的浩渺磅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经千百万年的点化、凝炼才塑造了千姿百态、美奂绝伦的砚水堰,而且赋予了她以风韵和灵气。不料,却被那些声称能移山填海、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玉皇”和“龙王”们,只短短的不到二十年功夫,就把砚水堰折腾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奄奄一息了。
人哪,人,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合口龙池堰
地名
掌故
龙池堰又名龙沉堰,位于合口镇北郊。其水域范围涉龙池、回龙、双龙、大营等村,是澧阳平原最大的一处水面。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体水面尚有东西长达四五公里,南北宽一公里多。古时亦曾有“龙池沟”之称。
民间相传,曾有雌雄一对金龙,循着江河湖海,来到龙池堰水域,因贪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水草丰茂,膏美鱼肥,终日在此嘻戏赏玩,乐不思归,竟不知有年。岂料苍海桑田,变化万千,这片水域周围逐渐隆起,与大江大河竟阻隔开来。待年岁渐高,欲归龙宫之时,二龙却无法回游大海,便在此终老。后来经若干千万年的泥沙淤积,二龙便永远沉埋水底,故称龙沉堰。又经过若干若干年后,龙池堰突见成群结对的金丝鲤鱼。人们纷纷传说,这是二龙繁衍的子岁后代。对这里的金丝鲤鱼不忍食用,仅供赏玩。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甚至不少人不远千万里慕名前来观赏,一睹为快。
或许亦是因为二龙和金丝鲤鱼的缘故,后来,人们便经常在这里开展划龙舟比赛。年复一年,赛龙舟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以致竟吸引了整个澧水流域乃至全淞澧平原。人们约定俗成,每年端午节,都在龙池堰举行大规模的龙舟赛。人们不远百里千里,有的竟提前十天半月,来到这里进行“预演”。大赛当天,偌大的龙池堰水面,百龙竞发,万桨齐划,战鼓紧擂,浪花飞溅。方圆十数里的龙池堰四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只见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呐喊动地,鞭炮轰鸣,好不热闹!不幸的是,每次龙舟大赛,都要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甚至有一次,一位妇女怀抱幼儿观赏龙舟大赛,得意忘形之际,竟忘了怀中幼儿,因人多拥挤,噪音太大,幼儿饥渴难当,最后竟活活闷死在母亲怀中。龙池堰的这种大规模的赛龙舟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渐渐冷淡下来。
早自明代起,龙池堰旁就建起了一座书院,称为龙池书院,在明清时期,兴盛三百余年,成为临澧境内四大书院之一。龙池堰以西还有仅次于蒋家坪花园的江南古民居“谷似堂”,是为清道光进士陈盛韶宅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澧阳平原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致使龙池堰水面大为缩小。
70年代中后期,龙池堰率先在内陆地区养殖淡水珍珠。当时,龙池堰珍珠养殖场开发的珍珠系列产品畅销海内外。
现在,龙池堰开发为休闲娱乐度假胜地,四季游客如云。
新安梁红岗
地名
掌故
新安镇往西北五里之遥,有一大丘岗,名梁红岗,即今之新安火车站所在地。溯溪而上,便是冷水峪;隔两座山头,又是黄天荡。这几个地名,都和宋时抗击金兵有关。相传这里就是抗金名将梁红玉********挑金兀术之处。梁红岗就因梁红玉而得名。至今,梁红玉在新安梁红岗、冷水峪、黄天荡等地英勇抗金的故事还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梁红岗那时还是一个无名丘岗,岗上古木森森,禾苗青青,庄户袅袅,那里驻扎着一支抗金人马,领头者乃是抗金英雄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其时,她正是三十岁年纪,风华正茂,铠甲护身,金戈铁马,墨发丹颜,娥眉倒竖,威风凛凛。话说金军被宋军儿郎团团围住,正筹划夺路而逃。金兀术打听得把守此处的乃一女将,不免轻视,遂下令进攻。却不料梁红玉也是文韬武略之辈,早已设好三层埋伏,第一层在田外围溪沟,第二层在古木林中,第三层设在沟沿。金兀术不知就里,大叫梁红玉出阵。一女将惠珠首先应战,被兀术打下马来。又一女将贤珍直刺兀术,兀术金鞭倒打,打断贤珍秀剑。红玉大怒,拍马上前,锦口怒言:“野崽,让你尝尝娘娘的厉害!”金兀术色眼大开,哈哈大笑。梁红玉使出金********如乌龙出水,似急利箭穿梭。战了三十余回,愈战愈勇。金兀术因心里防备不足,处处挨打,十分被动,被梁红玉一********刺中左肩拽下马来。金兀术就地打滚,如雪狮滚球,直往下坡滚去。兀术左右金七金八急忙奋力掩兵拼杀,不想在田外溪沟遭到水攻,死伤不少。转向朝岗左突围,又遇林中绊马绳绊倒若干将士。转而朝右奔突,又遭火攻。败军向冷水峪方向遁去,十分狼狈不堪。
败军往山里逃窜。一条古道七弯八拐,溯河而上。这水冰凉,是从阴河里流出,绕山谷而行,故名冷水峪。冷水峪周围闭塞,山势陡峭。树以松樟为多,石多以石灰石、页岩为主。山上虎啸猿啼,十分阴森。败军在此困住十好几天,不得出路。一日,谋士曰:“在此东方有一寨子垴,守军皆妇人。如若占领此处,既可扩大营盘,又可找到三条出口。”金兀术听其言,命三更造饭,五更起程,一路杀向寨子垴来。见寨子垴敞开寨门,并无人把守。兀术大惊,回马便逃。只见梁红玉身着红披风,穿一身绣凤铠甲,头戴峨冠,手执玉棰,擂响战鼓。好鼓声,慢三拍,紧三拍,声东击西,沉重而旷达,似雷霆滚动,似海涛澎湃,振聋发聩,惊心动魄。金兀术退守黄天荡,在帐内连叹如何是好,一谋士献计道:“不如张贴榜文,许诺黄金百两,请当地人指引办法。”兀术说:“当地人恨我等恨得要死,岂肯效力?”谋士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按计行事。隔三日,有一当地牛某揭榜求见。兀术大喜,急上宴款待,劝其献策。牛某欲言又止,欲笑不声。谋士明白,命端出黄金百两。牛某见了金灿灿的东西,便开口了:“我带你们上山观看”。金兀术喜不自胜,出得帐来察看地形。却说这黄天荡与冷水峪乃两山之隔,有一峡口深涧。岭上有一祠堂,叫黄家祠堂,即今天之金坑村,黄姓人居多,这黄家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名人。牛某自幼读过几句书,知些典籍地理。他说,五十年前,这里另有一河道,后来淤塞。现在只要把淤泥疏通,阴河浮上,水绕后山,直通澧水,兵士们坐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逃生。金兀术谢道:“待开通后,黄金送至家中。”约过半月,河已开通,舟楫已备。牛某前来索金,将金数点清,得意告辞。不过行至数十步,被兀术亲兵杀头,夺回了金子,这也是汉奸应得的下场。
回头再讲梁红玉。金兵被围近二个月,缘何还不见动静,梁红玉心生疑惑,便派人攻山。上得山来,哪里见什么金兵,早坐船逃走了。于是,梁红岗、冷水峪、黄天荡便因此而得名,并被历史传为佳话。
洞子坪·望夫台
地名
掌故
洞子坪简称洞坪,位于县城西偏北,北望新安,南靠青山水轮泵站,镶嵌在澧水北河与南河之间。因此,被誉为澧水明珠。洞坪,全是澧水的杰作,它四面环水。澧水自石门经杉板进入临澧境内,在杉板吴家场转了一个弯,分成了南北两河。两河之间经千百万年来河水所裹挟泥沙的冲刷淤积,便逐渐淤积成一个沙洲。南北两河再在以下四五公里处的“汇合嘴”合龙后,流向合口。洞坪东西长,南北窄,总面积8.7平方公里。由于全为泥沙淤积而成,这里土质松软细腻,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这里盛产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洞坪红萝卜,自古以来久负盛名。数百年酱菜老店合口“春芳斋”的“酥萝卜”,非洞坪的红萝卜而不行。
洞坪之名的由来,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生平极爱游山玩水,凡人间名山大川,无一不曾涉足。他溯洞庭湖,入澧水,游至洞坪,见此处水绕四围,江帆点点,沙州上炊烟凫凫,鸟语花香,对河集镇,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心想这真乃人间仙境。于是,他朝夕在此戏游,并邀来众多酒友、仙友来此饮酒对弈。他们见洞坪南河岸红崖壁立,似刀劈斧削,十分险竣,众仙人为比试各自的道行,都使出浑身解数,施展神功仙法。不几天,他们竟然在这千仞石壁上硬是用手指戳出了四十八个洞子,其位置排列错落有至,高低大小深浅尽不相同。众仙于是终日在洞中嘻戏。
吕洞宾擕众仙人早已远去,而四十八眼仙洞却万古长存。人们后来就把这洞叫洞子眼,把这沙洲叫洞子坪。
望夫台在杉板乡望夫村境内西边约1华里,离澧水河0.8公里,山不高,地势平坦。应该说,望夫台的正名为“望福台”。据《直隶澧州志》卷十四·祠庙志载:望夫台上有明代所建的回龙寺。景观之物与望福之名吻合。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母亲生下儿子,取名叫福儿。这位母亲心地非常善良,经常周济周边的人们,做了不少好事,她的德行感动了上苍。在福儿满七岁生日那天,母亲为他做了韭菜炒蛋,他吃了之后,连呼口渴,跑到缸边,竟把一缸水喝光了。还不止渴,福儿于是跑到了屋外的平台上。这时候,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眨眼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等福儿娘来到屋外平台时,只见福儿已变成了一条龙,向天空中翱翔而去。娘大喊一声“福儿”,那条龙回首点了三下头,然后不见了。福儿娘于是天天来到福儿化龙的地方,呼唤着“福儿”。后人便把这座平台叫做“望福台”,还在平台上建起寺庙,起名“回龙寺”。
另有一说:孟姜女因为想念如意郎君范喜郎,表达对丈夫的一片痴心,就在这个小山上搭了一个台,天天望夫回来,后来人们就将此台叫做望夫台。
新安金 坑
地名
掌故
金坑座落在县西北繁华集镇新安镇的金坑村境内。金坑其实为一自然水井,由于当地多石灰岩,井水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高,再加上这口井比人们所见识到的水井口径面积要大得多,且泉水常年不断,清澈见底,冬暖夏凉,甘洌甜美,营养丰富,所以,当地人便称井为“坑”。
金坑之名由来已久。相传在很早以前,居住在附近的百姓们如有一些小病小灾的,喝过此坑的自然水后,有一定疗效,便速传乡邻,且越传越神。于是,此地的黄、陈两大家族,都想把它占为已有,来恩泽后人,以求兴旺发达,故经常发生械斗而官司不断。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为了打赢这场官司,黄、陈两大家族都耗尽了巨资,官司年年打,黄金白银却流入那些衙门贪官的手里。当耗尽钱财仍未打完官司的黄、陈两家清醒过来时,才知道只有乡邻和睦,才能互惠互利,生活安康。所以,为了警世长醒,便取名“金坑”,用这金银买来的教训告诫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坑村人民团结一心,在原井边上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金坑真正成为集饮用、养殖、灌溉为一体的幸福泉。
修梅凉水井
地名
掌故
凉水井,象一颗璀灿明珠,座落在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的林家屋场不远处。它虽只有五尺见方大小,深也不过丈余,但它的传奇来历,尤其是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代文臣武将,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白癜风医疗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