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餐饮行业的80后老板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能吃苦,也有整合营销思维,就在大家瞠目80后的餐饮动作之时,90后也不甘示弱地崛起,他们更有个性,把店铺从味道到口碑都做得很好,当然高营业额也不在话下。
这就来看看如此90后怎样在一年之内,将牛肉粉卖到10万碗。
伏牛堂
地处北京东三环某写字楼,拥有仅37㎡空间的一家米粉店,出售湖南常德津市米粉。
90后老板
张天一,24岁的法学院硕士生。
张天一与他的3个小伙伴筹集15万,合开了这家米粉店。
北大硕士决定要卖米粉?
读了6年法律的张天一刚毕业就卖起了米粉这件事儿,大多数人对此的反应还是觉得有点那啥……张天一自己倒是想得很明白。
张天一把《寿司之神》看了十几遍,又尝过某牛腩和某太吉,决定回到家乡常德。
一间37㎡的小店能有多挣钱?
“北大硕士卖米粉”,过去的几个月,它成为餐饮界最热搜索词之一。
24岁的法学院硕士生张天一与他的3个小伙伴在一个面积仅37㎡的犄角旮旯开起了他们第一家米粉店。
开业第一个月业绩:
4月8日,开业当天,这家小店卖掉了元的米粉;
4月9日,卖了元;
4月10日,元;
4月11日,.5元;
4月12日,元……
开业仅两个月,伏牛堂的月营业额就达到15万元,利润30%。
店面扩展
6月25日,这4位90后在朝外SOHO开起了自己的第二家米粉店,这次的面积有了㎡。
开业第84天的深夜,张天一整理了近3个月以来的营业数据。
碗粉,1万斤米粉,1.5头牛。
对于一家小店来说,伏牛堂收获了还不错的第一张成绩单。
如何做好开店前的准备工作?
1、整个2月,他在常德走家串巷几乎吃遍了当地的每一家米粉店。
2、拜师学艺、标准化提炼、请专家品尝指导、品牌定位。
3、回到北京,自己炒起码子开卖常德津市米粉(其实店里还有几样常德的名小吃,如擂茶、麻辣肉、麦芽糖)。
开店之初
尽管面对许多质疑,但张天一与他的合伙人却充满了斗志。
开店之初,人手有限,加之一切都有待形成,他们自己熬汤、切牛肉、炒码子、煮米粉、招呼客人,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五点起来接着干,头三个月,他们休息了两天。
张天一称这些都不是最累的。那什么最累?“如何做到让每一位客人满意,那么多慕名而来的人。”
关于餐厅运营与互联网
有人形容伏牛堂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餐饮行业的颠覆”,对此说法,张天一回复了两个字:呵呵。
他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时代做传统创业的新人”。
1、开放后厨
2、让顾客自己做垃圾分类
3、举办端午节包粽子大赛
4、众筹寻找位霸蛮堂客……(霸蛮:湖南方言,意指在困难中吃得苦,执着不放弃。)
“尽管如此,却远远没有到思维这个层面”。
来自互联网思维操作的餐厅的启发
张天一本科时已经营过两家小餐馆,开小餐馆的经验是有了,这一次他希望能有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1、他发觉运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只是通过强营销提高了顾客的期待,却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善顾客体验,同时顾客还需要为营销成本付账单。
2、互联网思维做产品本质上是一个爆炸式的急速体验,而餐饮则需要慢慢积淀。
3、互联网思维与餐饮二者揉合在一起,快慢之间,很容易脱节。
4、在餐饮业和互联网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关键在于卖什么产品:有没有一种容易标准化操作、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口味、蕴含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与内涵的食物?
对今后的期待
卖米粉?听起来当然赶不上做一家改变人类未来的科技企业那么炫酷,幸好张天一并不以此要求自己的人生。
谈到将来,他显然并不着急:“下半年卖到十万碗粉,踏踏实实做现在,自然有将来。”
以上内容节选自《名厨》杂志年9月刊
编辑/陈茉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名厨》(Greatch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