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城市是历史前进的缩影,是时代发展的座标。每个城市都有色彩迥异的特质,拿上海为例,笔者会马上想到蔚兰色。这种色调,饱含着开放、包容、雄阔、新潮的意味,揭示出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特质。再比如说北京吧,与上海不同,笔者会立刻想到紫黄色。这样的色调,象征着厚重、正统、威仪,蕴含着皇城大一统的特质。设若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表述津市的话,那又该如何概括这座城市呢?
我深知,探究城市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课题,难度很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长期来,作为一个老津市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想解开这个谜,时常问自己,地处湘北一隅的弹丸之地,究竟仰仗着何种特质,成为了澧水流域的“湘北明珠”?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听大人们讲,石门、慈利、大庸、桑植等地方的人,若来津市的话,他们一律把这叫做去“大口岸”,大口岸就是指富庶热闹的大地方。耐人寻味的是,将一个原本比以上县份小得多的小城称为“大口岸”,这必定有其他县城难以比肩的独特优势。是的,从历史的履痕来看,情况确实如此,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至60年代中后期,当与之毗邻的县份,还仅仅是一个个县城关镇(城关镇外,基是乡野村落)的时候,津市早已独占鳌头,成为了澧水流域远近闻名的九澧名埠,人们不禁要问,津市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的近代发展沿革、文明足迹、文化气象,以及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探讨,试图解读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回答津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的问题。
包容开放海纳百川
津市,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表述的话,我以为,就是一个“水”字。一条江,一座城,城因水而活,水因城而媚。多少年来,特别是清末至民国以来,津市仰仗着澧水这条母亲河,借辛亥革命的创世纪新风,以开阔的襟怀,不拒绝任何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事物,极力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使这片土地充满了城市活力。
◇澧水,津市的母亲河
民国初年,借助澧水这条黄金水道,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商船,满载着大宗商品陆续地进入津市市场。当时特别有名的就有“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石油公司,“太古”轮船公司,以及“怡和洋行”“日清汽车会社”“施美洋行”“合义洋行”等外国商行。这些外国资本的引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大大地刺激了本地的市场,使得津市逐渐由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逐步转变为日用工业品输入和土特产品输出的市场。
◇民国初年的津市澧水河面
当年这些洋商们来到津市,与本土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大大小小的铺号老板们互利互惠,关系搞得极好。他们除了做生意,还不断传授新的行商理念,介绍外域的全新信息,很受大家的待见。
当各国的商行公司纷纷来到津市的时候,几乎在同时,西方传播民主博爱的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津市。年,芬兰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继而来到湖南,经澧水第一次踏上津市这片土地。
◇芬兰传教士创建的福音堂
传教士们首先创办并修建了基督教福音堂。年,成立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隶芬兰教会,会址设津市福音堂。这之后,相继有芬兰籍牧师、教师、医师70余人来津传教,医院,如津兰幼稚园(原火花幼儿园旧址),津兰小学(津市一完小前身),医院(医院前身)。
◇当年医院的医护人员
◇津兰女校学生在课堂上
此外,他们还帮助建立了信用合作社和信生染织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福音堂的芬兰国传教士相继回国,教会活动即行中止。改革开放后,基督教活动得以恢复,并新建了福音堂。◇新建的基督教福音堂
据史载,当年津市的大街,全是满满的民国风情。不太宽的麻条石街面上,跑着各类汽车,包括美国的嘎斯车,还有人力黄包车,甚至是样式各异的轿子。
◇昔日津市街道一景
在熙来往攘,川流不息的人流大街上,有西装革履的名士;旗袍披巾的摩登女郎;长袍马褂的老板;对襟短衫的伙计;穿戴规整的传教士,以及一袭素妆的嬷嬷修女们。无论是绅士名媛,还是引车卖浆者流,大家都相安无事,神情怡然。大街的两旁,各大商号的留声机扩音器里,播放着五花八门的民国流行歌曲,京剧汉剧等名家戏曲,以及售卖洋货的公司商行里,播放着异域风情的美国乡村音乐及英国爵士乐等——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无疑是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
立足本埠广聚商源
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只是大自然的馈赠,如果仅是得享这种既得而懒于进取,这座城市将坐吃山空,无所作为,到头来会变成一片闭塞枯萎的地域。作为九澧名埠的津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必须在发挥本埠经贸优势的同时,眼光远大,兼收并蓄,广纳商贾,扩展经济幅射,以强化城市活力。笔者在津市政协任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期间,曾认真地查阅和研读过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家的资料。我发现,至少有八成以上的掌门人,均来自外地。据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至20世纪40年代,全国先后有十三个省市的各路商家,几乎全部借助于澧水河的通达,来到津市行商办厂,安营扎寨。
◇民国时期的津市街面
那时节,街面上,会馆遍布,商行林立,鳞次栉比的商圈铺号,目不暇接。有名的老字号就有糕点“百禄斋”、中西药房“陈谦和”、名贵绸缎“益泰”、纯香麦酱“老同兴”、南北杂货“德贺大”、钱庄“裕隆兴”等。大街各处,工厂作坊随处可见,湖北、安徽、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地的客商们,分别建起了猪鬃厂、织布厂、发电厂、打米厂及油榨等各种作坊。长年来,这些工厂作坊的大量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各地,经水路运往津市,使得河面上经常出现桨橹声声,百舸争流,樯桅竞桡,白帆竞扬的壮观景象。
◇桅樯交织的河岸边
津市,以放眼四海的胸怀,拥抱着八方来客,并一直让这种传统得以传承发扬,且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若干年。例如,年、年、年、年,津市就先后举办过四届物质交流大会。笔者曾两次目睹了盛况空前的现场。第一次是年,我当时作为一名中学生,和几个同学高兴地穿行在大街上。我记得,从生产街往东,一直到汪家桥西头,数不清的货品摊位,有如长蛇阵般地摆满大街,使得整个街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年的那一次,规模气势就更大了,湘鄂两省就有四十来个县市参展,其琳琅满目的工商日用品和农副土特产品,摆满了布置精美的大型展馆大厅。除此之外,外地和本市各部门及单位的特色摊位,摆满大街两旁,目不暇接。试想一下,在当年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年代,单是提出这样的动议,对不少湘鄂边区的县份来说,恐怕都会视为畏途的天方夜谭。然而,津市不仅动议了,而且做到了。关于这次不同寻常的会展,不少当年参展的县市,均在以后的回忆文章里有过精细的描述和颇多赞誉。
我想,近百年来的漫长岁月里,竟然有这么多商家趋之若鹜,蜂涌而至,这只能说明,虚怀若谷的气度胸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幅力。而这,正是津市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融合敢为人先
一个城市的独特优势,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商贸实力外,其文化的辐射和吸纳不可或缺,这是城市发展的精神需求和风貌体现。20世纪初,受民国以来新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津市的一批开明人士领风气之先,仿效长沙、武汉、上海的模式,办起了报馆业务。据史载,民国元年(),创办了《九澧共和报》,其后,又相继出现了《西声报》、《澧光报》、《津市铎报》、《津市日报》、《晓报》及《励进》和《晨瞰》等旬刊杂志。◇抗战时期创办的《津市日报》
这些报刊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抗战时期创办的《津市日报》,该报为对开版,发行量几千份,在当年,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这些报刊杂志,善于抓社会要闻给予报道,特别是勇于报道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怒吼歌咏队”的事迹。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此精心策划,编发“怒吼”特号周刊,每周一期,连续报道,深得民众赞许,社会反响强烈。由于影响太大,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于是,他们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查封了《津市日报》,解散了报社,通缉报社和“怒吼歌咏队”的骨干,逮捕《津市日报》社编辑、记者彭仲等十一人。最后,“怒吼歌咏队”队长韦来宽、津市可大卷烟店员王正德,铎报记者彭仲三人惨遭枪杀。这个事件,在当时轰动一时,波及深远,各界民众团体,均以各种形式对事件中的牺牲者,以及报社和“怒吼歌咏队”的大无畏精神,表达高度赞赏和钦佩。
民国初至20世纪40年代,不仅是报业的兴盛,其戏剧演出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那时,津市就有众乐剧院和滨湖剧院(不包括城乡民间的各种戏台子),长年接待各地来津的京剧、汉剧、湘剧、花鼓戏及各类曲艺武术团体。有时,这些场所,还从上海、武汉、长沙等地请来各种文明戏(话剧)剧社演出。同时,还租来不少时尚的外国电影放映,常常是座无虚席。这种文化景象,在当时世风闭塞的环境下,实属难得。
长期来,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一直就这样沿袭传承下来,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这种景况,依然如此。仅拿戏剧来说,即或是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六十年代初期,仍有湖南省民间歌舞团、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木偶戏剧院,以及湖北省汉剧院和湖北省楚剧团等文艺院团先后来津演出,形成当年一道难能可贵的文化风景线。
那一时期,常德地区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歌剧团,他们演出的《江姐》、《白毛女》、《柯山红日》、《金沙江畔》等剧目,轰动全省,大受欢迎。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人才济济,声名远扬的唯一专区级歌舞团(俗称“专歌”),居然落户到了津市,且命名为津市市实验歌剧团。想想看,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文艺团体,竟然划归到一个比周边县市小得多的津市,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几年后,由于当时文艺团体的调整,剧团要迁新址,这时候,又一个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出现了,“专歌”的部分主创和演职人员,居然依恋这片土地,执意留下硬是不走,“赖着”不肯离开津市,宁以他乡作故乡,心甘情愿,另谋职业,委实难得呀。在我的记忆里,其中就有乐队指挥孙天昌(曾任津市无线电厂厂长数年);乐队指挥兼大提琴手伍万里(津市二轻系统工作,长年辅导青少年业余音乐教学);导演鄢里奇(津市文化馆负责群文戏剧编导);舞美师孙明荣(湘澧盐矿工会工作,曾任副主席多年);演员蒯业勋(津市百货公司任营业员);吴福南(津市纺织品公司任行政人员)等。在日后的好多年里,我和他们之间都有过不同程度地交往,有些人还过从甚密,留下不少难忘的记忆。
这一期间,津市地方剧种荆河戏的演出和创作,同样得到了繁荣发展,并大放异彩。年,新编历史剧《谢瑶环》在长沙演出,受到省委书记张平化的亲切接见,引起轰动。主演张淑蓉由此声名鵲起,蜚声戏坛。
◇张淑蓉在《谢瑶环》中饰演主角
◇张淑蓉在《百花亭》中饰演杨贵妃
◇张淑蓉在《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
年,新编现代戏《太平村》,参加全省戏剧汇演获一等奖,并参加了中南五省的观摩演出,大获好评。
◇现代戏《太平村》剧照
年,津市荆河戏在桃源县演出《双驸马》,省电视台专程拍摄录像播放,年,该剧目在省城汇演获演出二等奖。除了专业文艺团体的繁盛景象外,还有一块百花争艳的业余文化园地不可小嘘。市总工会长年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经常组织湘鄂边区文艺汇演,影响极大,很受群众欢迎。
◇全市举办的大型群众歌咏大赛现场
◇总工会文化宫组织的巡演活动
众所周知,五六十年代,津市百货公司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群众文艺宣传队伍,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至今有人提及时还啧啧称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百货公司为主体的这支商业系统文艺宣传队伍,可算得上津市业余文艺宣传的顶梁柱,他们的文艺宣传活动,令整个常德地区各县区的同行俯其项背,自叹弗如。那些年,他们的演出水平和名次直逼长(沙)、衡(阳)、株(洲)、潭(湘潭),连常德都未属其列。
◇百货公司宣传队演出剧照
我就曾看过他们的不少节目,除了大量的歌舞曲艺外,还有歌剧《刘四姐》、《婉桃》、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挑货郎》,荆河戏《游乡》等。这支队伍中,确乎有些这方面的人才,我至今还记得的就有姜岳金、鲁春英、伍学萍、贺振禄、邓春生、蒯业勋、方德姣明等人。这些人中,特别要提及的一位女性鲁春英,她端庄大方,气质好,悟性高,上面提到的绝大部分剧目主演,非她莫属。在多年的群众文化舞台和各种大型演艺活动中,她总是众望所归的焦点,属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拿现在的女明星来比附的话,她就是津市当年的巩俐或许晴之类。她如今年事已高,但还是玩票唱京剧(几年前,我还为她京胡伴奏过《钓金龟》的老旦唱腔)。像这样的男女骨干还有不少,他们长期磨砺,不辞辛劳,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群众文化平台,为津市的群众文化发展赢得了荣誉,作出了贡献,至今传为佳话。
这些年来,有一个现象,年长的津市人可能会发现,现在常德市的文化艺术领域,包括文学、戏剧、音乐、文史、评论等,都有不少津市藉的人在常德的文化艺术领域各司其职,有的还担纲主事,且时间跨度,历经几代,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长期来,这些津市藉的常德人,在当地已融通圆和,互惠双赢,共襄图景,这种两地形成的美好发展格局,实属不易,诚为可贵。
津市,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这个城市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立足本埠,广聚商源;文化融合,敢为人先的城市基因,使得津市成为了一座别样的城。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因素,津市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渐次式微,使得发展的势头受到掣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应该相信,随着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大好机遇,津市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雄踞于湘北大地,再续辉煌。
?编辑:刘倩颖?一审:王甲林/二审:龚德军/终审:钟柯?欢迎投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