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春山庄所在小地名又叫驼背树
书来时问故园花
——我的祖父
李普
我祖籍湖南,原属湘乡,现属连源,在涟源的一处山冲冲里。我家院子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匾上的四个大字“养春山庄”,是我祖父的手笔。他是湘军的军官之一。这座院子是他手里盖起来的。
我手头有我祖父的两件遗物。一件是他的朋友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着“定庵仁兄大人法鉴”,“定庵”是他的别号。书法是现在很少见的一种隶书,我见识不广,这种字体此外没见过。只觉得它雄浑、疏朗、又高雅妩媚,十分耐看。年代末我请教过篆书家齐燕铭教授,前年湘中95岁的老书法家傅国钦来京,我又向他请教。两位大行家的答复一样,都说那是隶书的变体。这副对联写的是:
兴至也沽村店酒
书来时问故园花
章寿彝,字伯和,湖南善化人。工书画,善篆刻,精镌碑版,书宗郑燮,画学陈白阳,少游日本习艺事,能以木制纺织机器。(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P)
我祖父长期在浙江做知县之类的官,我父亲就是在杭州出生的。我猜想,这是他举家回湘的时侯那位朋友给他写的。意思是说:你回家以后,兴致来了的时候,虽然家里有酒,也还会提着一只小酒瓶,到村子的小店里去买酒消遣,或者就在那里同几个乡村野老喝几杯,你不会感到寂寞的,你会时常接到好友亲朋来信问候你,问你那花园里开得繁花似锦吧?
下款写的是“伯和弟章寿彝”,若在今天,他必属于大书法家无疑。我翻查过有关典籍,找不到这个名字,或者当时他就没有名气。
另一件是他老人家的一张六寸照片,对我来说更是宝贵得无以复加。照片呈椭圆形,镶在一个中间是椭圆形的厚纸框里。他老人家沿着那个厚纸框的椭圆用绳头小楷写了一篇题记,最后几个字是:“戊午暮春书,时年七十有二。”标点是我加的。成午是公元,老祖父暮春时节写了这篇像记,秋八月我就出生了。这对我来说,其宝贵可想而知。全文字,字字间架均匀、笔笔工整有力。今天能写这样小楷的72岁的老人,恐怕很少很少了。他大字也写得好,我老家曾经挂着他写的大字草书八块屏。
年辛亥革命,满清皇朝倒台。他已经64岁,早该告老了。他立即放弃了他在杭州的满屋子藏书回老家,我估计那是在年。他没有像他那位朋友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位悠游泉林的野老,而是在离老家二十多里的地方买了一个小山头,盖了几间茅屋,一心修道去了。我们家都把那地方叫做“大山里”。那篇像记全是道家语言,开头是“自号山人,名曰久久。入世出世,先贵无我。”他似乎确实看破了红尘,否则为什么连杭州寓所里那满屋子的图书都不要了呢?
我小名“坛五”。我母亲生了1l胎,我是男孩子中的第五个。这个小名是祖父起的,“坛”字同他修道设坛有关。我小时保特别得宠,连他老人家都叫我“坛五老兄”,说不定竟是他带头这么叫的,据说他每次离家到大山里修道,已经坐进了轿子,我嚷着要“公公抱抱”,他便说:“坛五老兄,来吧来吧,公公是一定要抱抱的。”我家那山冲冲里叫祖父为“公公”,不知道在北方叫“爷爷”,后来闹了个大笑话。那时候我大概一两岁。这些,都是我父母告诉我的。对于我的祖父,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推算起来,他大概是年前后去世的,我4岁左右的时候。
我祖父是“湘军”,应当说是后期“湘军”。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亡,是年,我祖父17岁。前几年查族谱,才知道他是从“邑庠生”(湘乡县学堂学生)开始进入仕途,到浙江“补用县丞,保升知县”。当过两三任知县之后,“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却没有补得上去。于是他弃文就武,当过“楚军”、“老湘军”等许多名目的武官。他打过仗,在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剿倭奉天牛庄海城等处,苦战连月,足受炮伤”。最后的武官职务是浙江全省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教练处提调。后来得到“四品顶戴”,大概都同当武官有关。难怪我小时候我父亲希望我从军,说“我们李家,只有从军才能有出息。”无奈我却只会耍笔杆,不是个当军人的料。不过我祖父后来又弃武就文,在三个县当“学堂监督”,是县学堂的校长吧,比七品芝麻官的知县小多了。而且想必是在这个县当了一阵之后,经过候补和官场一些必要的“活动”,才又得到另一个县的差事。当初他作为湖南湘乡县的一名“庠生”,竟然能够到浙江省的官场去“侯补”,显然靠的是湘军。后来当官越来越难、越当越小,当然也是同湘军势力的衰败分不开的。
所谓“湘军”,是“太平军”起事造反以后,清朝廷为了挽救危亡。命令曾国藩办团练而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我对这双方的看法,到老年发生了大变化,这是六十多岁以后读了一点书、多知道了一点事情的结果。太平军从广西永安突围,一年多功夫就占领了南京,如果一鼓作气北进,拿下清朝的首都北京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锦绣江南的温柔乡一下子就把这些农村好汉迷住了,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支造反的农民武装起初胜利得这么神,随即腐化得这么快,堕落得这么彻底。其实这也很难怪,这个邪教的领袖天王洪秀全从广西出发的时候有后妃数人,到了南京以后达到数百人,还封了两千多个王,每个王爷都有成群的王妃姬妾。然后内讧,自相残杀,把对方的老幼男女,从属人员和统帅的部队杀个精光,鸡犬不留。马克思对太平军持根本否定的态度,中国有学者说太平天国得胜,中国起码要倒退一百年,根据诸如此类的事实,我信服这些看法,“太平天国”只有首都而始终没有政府,只能称“军”而不能称“国”。这点我也赞成。对太平军,我少而是之、老而非之。对湘军我少而非之、老而是之。
曾国藩是湘乡人。湘乡人在湘军中牺牲的不少,发财的也不少。我祖父是“续”字辈,曾国藩手下大将中有李续宾、李续宜两兄弟,是我祖父五服以内的同辈弟兄,比我祖父大二十多岁。李续宾和他的副手曾国华(曾国藩的胞弟)都死于三河镇一役。我不知道这两兄弟幼时家境如何,他们的后裔和我家还有往来,这两家我小时候都去过,当然是乡中的大户。
我父亲的同胞妹妹,嫁给了刘蓉最小的孙子。刘蓉大大有名,是曾国藩的密友,有小诸葛之称。他所建院子的名称“儒阶庄”三个大字,是曾国藩打太平军之前的手笔。曾国藩逝世,他的挽诗中有句曰“海内论交我最先,从容文酒忆当年”。刘蓉在四川做布政使的时候,太平军内讧,翼王石达开引兵西走,到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刘蓉杀石达开有功,清廷擢升他当陕西巡抚,是陕西省最大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我读过他的短文《习惯说》,大概是高小的教课书里有的,或者是老师选给我们读的。我读初小的时候在“儒阶庄”住过,是在我大姨妈---我母亲的同胞姐姐家,她是刘蓉另一个孙子的妻子。那时候我的姑妈已经去世,姑父住在长沙。
曾国藩的儿子、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要了刘蓉的女儿为妻。俗话说“一表三千里”,那么我们家经过刘蓉家。是可以同曾国藩家扯上一点亲戚关系的了。
说说我母亲吧,她是一位“补用副将”的女儿。我外祖父显然也是湘军。而且大体上可以肯定,他也是当湘军发家的。
关于我的一生,我从幼年查起。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热闹。原来我是湘军后裔,铁案如山。我在多次政治运动中竹筒倒豆子,都没倒这么远,更没有倒这么宽,而不经过查考也倒不出来。
――《老照片·42辑》/山东画报出版社/.8
祖父的题识照
李普
我祖籍湖南,原属湘乡,现属涟源,在涟源的一处山冲冲里。我家院子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匾上的四个大字“养春山庄”,是我祖父的手笔。他是湘军的军官之一。我手头有祖父的两件遗物。其中一件是他的朋友写的一副对联,写的是:“兴至也沽村店酒,书来时问故园花”下款写的是“伯和弟章寿彝”。另一件是他老人家的一张珍贵的六寸照片。照片镶在一个中间是椭圆形的厚纸框里。他老人家沿着厚纸框的椭圆用蝇头小楷写了一篇题记,最后几个字是:“戊午暮春书,时年七十有二。”标点是我加的。戊午是公元年,老祖父暮春时节写了这篇像记,秋八月我就出生了。这对我来说,其宝贵可想而知。全文一百五十三字,字字间架均匀、笔笔工整有力。今天能写这样小楷的七十二岁的老人,恐怕很少很少了。
年辛亥革命,满清皇朝倒台。祖父早该告老了,他立即放弃了他在杭州的满屋子藏书回老家,在离老家二十多里的地方买了一个小山头,盖了几间茅屋,一心修道去了。
我祖父是“湘军”,应当说是后期“湘军”。前几年查族谱,才知道他是从“邑庠生”(湘乡县学堂学生)开始进入仕途,到浙江“补用县丞,保升知县”。当过两三任知县之后,“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却没有补得上去。于是他弃文就武,当过“楚军”、“老湘军”等许多名目的武官。他打过仗,在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苦战连月,足受炮伤”。最后的武官职务是浙江全省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教练处提调。后来得到“四品顶戴”。我对“湘军”“太平军”这双方的看法,到老年发生了大变化,对太平军,我少而是之、老而非之。对湘军,我少而非之、老而是之。
养春山庄
李普
养春山庄是我的老家,是我祖父建起来的。他在杭州候补多年,在浙江当过两任知县。辛亥革命成功,也许他看到仕途已经无望,当年就回湖南老家来了。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文章。他不弄诗词,只是写得一手好字,大字和小字都十分漂亮。我还看过他临摹郑板桥写的字。我有一点奇怪,郑板桥是仕途之外的邪门外道,我的祖父是正经八百走仕途的人,这似乎不大好理解。我们也可以设想,当时郑板桥的字很流行,成了一种潮流,把我祖父那样走正路的人也卷进去了。
养春山庄离县城华里,在一个山冲冲里。那是一个大院子,我说不清它朝什么方向。它后面是一座小山,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剃了光头,听说后来树木又长起来了。那小山剃了光头以后,养春山庄特别热。这个院子很大,大门前有一口三眼井,分成三格,第一格的水是做饭和饮用的,第二格洗菜,第三格洗衣服。它的构造很合理,第二、三格溅起的水花不会落到第一格里去。
上世纪80年代,我回去过一次,看到在我家那一侧的外墙,有倒塌的危险,别的倒也没有什么变化。以前住的都是李姓,甚至都是我祖父的子孙,我回去那一趟,发现里面已经住了外姓的人,想必是李姓的人把房子卖出去了。
养春山庄离一个名叫杨家滩的市镇25华里,小地名叫驼背树。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听,在纸上就写成和合树,也有写成和合墅的。驼背树现在属于涟源市。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到了离驼背树15华里的地方,但是没有到驼背树,可见这地方实在很偏僻。在这个15华里的范围之内,只有一家小店,名叫多宝堂,离我家大约一华里。我小时候,多宝堂竟印发了面值五百文的钞票,流通于这个15华里的范围之内。现在看来很奇怪,很可笑,而且为法律所不许。但是在当时是好事,它比物物交换进步多了。
在离县城大约10华里的新塘,我祖父又买了80亩良田和一片山地,当然还有房屋。后来分遗产,我父亲就要了新塘这个地方,便于他往县城里跑。新塘离养春山庄至少华里。我生于养春山庄,大约五岁左右就搬到了新塘。养春山庄至今还有我们的房子。我这个湖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所以指不出养春山庄的座向。
土地改革以后的一年,有一个村干部说我的大嫂是地主,他不说我哥哥,只说我大嫂,反正是他说了算。他知道我和我家其他人在外面,永远不会回养春山庄,就说我大嫂不该住那些房子,必须让出两间来。他弟弟或者儿子要结婚,要房子住,我哥哥大嫂只好让房子。那家的人也果然住了进来。
不料他家的人住进来以后不久,他家里就死了人,那人慌了,马上退出来,说李某人(指我)命大,李某人的房子只有李某人镇得住,别人住进去都要出事。
我能去跟他辩论,说他的思想太迷信吗?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李普
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幅对联什么的,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旅馆里。
我父亲叹了一口气,以悲天悯人的神情很深沉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说这句话时显得很凝重。
我常常想起这个镜头,特别是当我自我膨胀,对自己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那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也想起他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衫,一个很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显得渺小的人。
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初小二年级的数学课学乘法,我跟不上,从此见不得数目字,一碰到数目字,一碰到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就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点,也是现在想起来的,当时没在意。
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的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我拗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我又走了一小段路,又回头,他还站在那里,向我挥手,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眼泪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雨的时候怎么办?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我家的佃户进城回来,我母亲总要问:“看见我孩子了吗?”“看见的,坐在石狮子身上看人家玩勒。”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虽然我不常常记得这句话,但是这句话的精神管了我一辈子。
李普父母摄于建国初期
李普父子摄于建国初期
李普手迹
编者年8月在养春山庄拍摄的照片
李续祜挽曾纪泽联
学识超二千年前,光汉宋门庭,光中西畛域;
勋名播九万里外,是张骞不死,是班勇复生。
曾纪泽(年-年),清代著名外交家,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长子,袭侯爵,曾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公使。他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与俄国进行谈判,推翻了盛京将军崇厚与俄国草签的《里瓦几亚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曾纪泽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嘉庆朝时期,由于国运突变,儒家学者由潜心考据转向效法宋朝程朱义理,推崇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