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丝弦是流传在澧水下游的一种民间曲艺
按现在艺术门类划分
规为说唱艺术,丝谓琴瑟,竹谓箫管
乃古音乐称谓
《晋书?石崇传》载
“丝竹尽当时之选”
丝弦乃因南昆之曲以弦乐为主奏而得名
●津市丝弦●
津市丝弦严谨工整,清秀细腻
聚民间器乐竹笛、琵琶、月琴
杨琴、二胡、唢呐于一体
唱腔板式有一流、三流、平板、曲牌等
儒雅悠扬,深邃隽永
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津市丝弦保留至今的传统戏有《醉打出门》
《秋江》、《捉放曹》、《陈琳捧盒》
成套的唱腔有《百花亭》、《丝弦坠子》
《卖酒歌》、《清江引》等等
一九六二年
省文化厅组织专家专程来津采集我市丝弦
观赏后极为赞赏
省报立即刊登评论介绍文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闻讯赴津录音
向全国播放,一时沸沸扬扬,名贯九州
津市丝弦考究其源乃楚文化之脉流。丝弦的祖师爷应追溯到宋代的南戏。南戏则源于古楚地的民间歌舞小戏。诗人陆游在《春社》一诗中云:“太平处处是优扬,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教新禁舞斋郎”,诗中写道南戏还源于唐代的参军戏,南戏的音乐,最初取材古楚民歌。《南词叙录》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到宋末元初,南戏的音乐走出村坊小曲,成为声腔系统,称为南曲,明代中叶,以昆山曲师魏良辅为主人了中国戏曲三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即昆曲,昆山腔之创兴,因“以深邃助其凄唳”而博得士大夫欣赏,《南词叙录》又载:“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方柔媚也”,所以,昆山腔追求“高雅”,脱离民众,昆山腔渐趋衰落。清乾隆年间,古楚地苏州产生了“滩黄”调,虽把昆曲通俗化,但并不能代替昆曲,又向雅俗共尝的境地演变,从明中叶到清乾隆百年间,昆曲遍及古楚诸省,如流行的从古楚荆州传到津市的地方戏曲荆河戏中的曲牌,行军用的“普天乐”,坐帐用的“水龙宣”,登殿用的“朝天子”等都是从昆曲演变而来。
清乾隆年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昆曲流传到古楚腹地湘北鄂南,与当地地方戏曲,民歌结合相互渗透影响。津市于清中时后已形成商业重镇,水路发达,南北客商,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大多为票友,且有艺术修养,便把古朴优雅的昆曲与津市地方灯调相结合,形成以清唱为主丝的弦的艺术,为宦官富豪娱乐自遣的活动形式。津市丝弦追根寻源竟与唐初的角抵戏、参军戏有关联,而角抵戏却有民间傩祭的因子,所以仍保持古楚傩舞的形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