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佳境
我不知道是哪位文人最先创造了读山这个时髦名词。如把座山当作一本书读,那么我对津市南郊四公里处的嘉山,不知翻过多少遍了。60年代“四清”运动中在此与群众一道植树造林,70年代在此与群众一道防汛抢险,可能是由于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作祟,久久没有读出什么韵味来。但好像与她又有一种不了的情结,时间隔久了,常常有一种又翻翻这本书的冲动。今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津市市委书记袁观清同志又陪我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地登上嘉山山顶。这次不单用眼睛望,还拉上思维想象同时看,恍惚间发现她是那样的耐人寻味,产生一种常读常新之感。
嘉山海拔仅百多米,占地仅15平方公里,和武陵源、南岳伟岸气势的巨大存在无法相比。这里没有险峰危崖,却处处郁郁葱葱,四季秀美;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却有浩瀚的洞庭湖水。虽然山峰不高,但它兀地从万顷碧涛畔屹立,依着坦坦荡荡的湖区平原的衬托,也便有了几分雄奇。站在峰顶极目四望,也觉视野开阔,天是高的,云是淡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浑然一体,亦令人心旷神怡,激动不已。我应嘉山风景管理处的同志相邀写了一副对联:
东望八百里洞庭水,波涛汹涌澎湃,心潮澎湃;
西眺三千仞武陵山,峰岭嵯峨峥嵘,岁月峥嵘。
澧州人有句老话“八百里洞庭杆嘉山”
是嘉山挡住了洞庭波涛无边际的泛滥,护卫着广袤田野的春种秋收,成为武陵山脉最前沿阵地的卫主。当夏季汛期湖水暴涨的时候,在这里她不仅给人一种安全感,还真正领略”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实境。看到那惊心动魄的波涛,谛听奔腾不息的澎湃。是她经住那恒久的冲击和涤荡,永不退缩,永不屈服。可见山不在高,有为则雄。她拥有的这份雄奇壮美,足使百姓依恋,俊杰牵魂。
嘉山外表朴实无华,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却毫不逊色。以孟姜女的古迹、车胤的遗迹为最多,还有杨么的揽船树、春秋古墓群等等。明朝尚书李如圭在其《贞烈祠记》中云:按《澧州志》载,秦时州有孟姜女,适范郎,因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州嘉山之顶筑台以望,久而不归,乃不惮险远,亲往长城寻觅,莫知所终。”这位尚书大人自己说,他在正德年间抚镇延安,致土归里途中,在陕西同官发现了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郎骸骨负之归,抵同官而卒。”他发出感叹,“欲表彰之”,便把孟姜女落藉嘉山,化虚为实。其后陶澍曾有《嘉山怀古》诗诵之“悲哉孟姜女,寻夫万里行。觅胳不所识,一哭无地惊”,“长城今故在,徽号久非秦。不及此山石,长传忠烈名。”孟姜女本是文学故事里的人物,是一个忠于爱情、反抗暴秦的艺术化身,她究竟是何方人士并不重要。因为她存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地域的概念,穿透历史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绚丽天空中璀璨的一星。我在澧州工作时,当地人执着地说她是澧州人,盖以嘉山姜女庙、望夫石、孟姜垸、贞烈祠证之。当地群众并以古历六月六日为孟姜女神的生日,举行祭祀活动。我想与其说这里一种迷信,不如说这是人民对忠贞、坚毅英雄人物的一种热爱和崇敬。那位好事的李尚书只不过完成了一次千年历史的追寻,了却人民千年来的一种渴望而已。
嘉山南麓车公村是这方山水的最灵秀之处,因它是晋时车胤(又名车武子)的家乡。车于桓温治荆州时被辟为从事,太元中领国予博士,隆安四年任吏部尚书。对其政迹人们所知甚少,大多淹没于岁月雾霭中。唯独他小时家贫勤学的精神,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晋书载:胤勤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囊萤火以照读,及长机警敏悟,有乡曲之誉。千百年来“囊萤积雪”、“凿壁偷光”的历史贤人的故事,不知激发了多少贫寒学子刻苦攻读、奋发有为。这方沃土发出的光华不知为多少贫寒子弟照亮了人生旅程。这里原有车公祠、武予墓、囊萤台遗址。宋王齐与曾有诗云“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失真。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冢下读书人。”过去当地每年农历八月八日萤火节,学童聚萤赛灯,以纪念前人,鼓励后来。文化作为社会遗产是与自然存在相对而言的。人们从一个个景点走入历史沧桑,会得到一种感悟和升华。我想如能把这些遗址,适度恢复修葺,让学生假期在此感受一下历史名人的艰辛磨砺的过程,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当今重视教育,改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教育学子发扬萤光照读的刻苦精神尤为重要。
秀外慧中的嘉山,虽被列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名声远不及隔洞庭相望的君山,其美韵芳姿尚未为世人所领略。可能因其生不逢地,高人词客、达官显贵,难以涉足。没有“白银盘里一青螺”、“丹青画出是君山”的千古绝唱,也使得一些醉心山水的游者失之交臂。改革开放15年有开放无开发,至今这里没有一座宾馆别墅,没有直通山顶的公路,没有开山炸石的建筑工地。一切都是自然原生状态,没有什么现代气息。但我发现她似乎不在乎世人的冷落和遗忘,也毫无嫉妒他山出名之愠色。她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她的存在,依然是山树照样绿,山花照样红,一曲江水照样悠悠;她不管人们是否欣赏她的容姿,依然是左拥平野万顷稻棉,右偎洲渚万顷芦苇,棹歌互答、欸乃声中送夕阳;她也不管外面世界多么喧嚣多么精彩,依然是保持她那一份宁静,一份纯真,一份自然。从容怡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两忘,浑然憨然地度过她的岁岁年年。这也许就是一种大美不言、大象无形、大道如水的境界和韵致吧。好在湘鄂边的老百姓没有忘记她,孟姜女塑像前,天天缕缕轻烟缭绕,也足使那位神女之灵得以安慰了。
年秋于长沙
编者注:杨汇泉,历任共青团常德地委书记,中共常德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地委副书记,常德行署专员,湖南省副省长。
来源:《津市宗教文化辑录》
杨汇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