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誉。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依澧水而生,傍津设市而名,素有“江南明珠、九澧门户”之美誉。年建市,年确定为省辖市,由常德市管理。现辖4镇、5个街道、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26万。城市化率65.8%,居全省前列,是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现为准国家级卫生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市、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县)市。
年5月25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已选取岳阳市、津市市、望城区、凤凰县作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
海绵城市六素:渗、蓄、滞、净、用、排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3、海绵城市---滞
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4、海绵城市---净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用”与“排”不难理解,看津市在怎样做!
总体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相协调的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排水防涝系统,逐步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健全、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措施到位”的软硬件管理体系,将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不低于80%。到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具体目标:水生态指标方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5%(降雨量不小于20.6mm),生态岸线恢复比例达到90%,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水环境指标方面,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城市新区雨污分流比例%,面源污染有效缓解;水资源指标方面,污水再生利用率到达20%以上,力争雨水资源替代城市自来水供水量的3%;水安全指标方面,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年一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实施原则:坚持“一个转变、两个强化、三个结合”的实施原则,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一个转变,即理念转变——生态为本、自然循环。两个强化,即强化管控——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强化保障——政策配套、过程管理。三个转变,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建设、整体推进;功能与景观相结合——完善配套、兼顾美观;绿色与灰色相结合——防涝排洪优先、控污利用提效。
建设路径: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以“一带两片”为核心,做活水文章,凸显生态美,打造宜居城。
——“一带两片”核心。一带,指沿襄窑路、孟姜女大道、盐矿大道,南区污水管网截污带,打造海绵城市生态带。两片,指重点打造“会呼吸”的城北商业区和城南休闲区两大海绵生态宜居休闲区。
——做活水文章。大力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强力整治城市内湖水环境,推进城市防洪圈和沿江风光带建设,着力维护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提升城市秀气,塑造城市灵气。
——凸显生态美。坚持植入海绵理念,通过点缀人文景观,装点城市家居,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好城市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提升涵水保土功能,完善城市“呼吸功能”,持续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游憩服务等综合作用,进一步凸显城市的生态美。
——打造宜居城。加快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力度,运用海绵技术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提升城市灰色建筑生态过滤能力,推进居住小区、机关单位等海绵庭院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津城。
主要项目(41个):分为6大工程:一是水生态工程(3个)。主要包括三湖公园改造工程、东湖氧化塘治理工程、北一环水体治理工程,通过水体治理、景观建设、排水管网及排水设施建设,调蓄洪峰,增强水体综合防洪能力,净化水质,增强水体生态降解功能,达到Ⅳ类水质目标。。二是公园绿地工程(9个)。主要包括车胤公园建设工程、澹津公园改造工程、团湖公园等建设工程,通过建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施,雨水径流量控制率为80%,污染物(以SS计)消减90%。三是道路广场工程(17个)。主要包括双济广场建设工程、民安路改造工程、双济路(九澧大道--车胤路)改造等工程,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雨水径流量控制率为75%,污染物(以SS计)消减40%。四是排水管网工程(3个)。主要包括南区污水管网工程、津市市工业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期工程、地下管网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通过建设雨污水管网、截流井、水体治理、水质修复、雨水湿地等设施,减少合流制对周边水体的污染,污水收集率不低于90%。五是居住小区工程(2个)。主要包括民安路公租房配套工程、津市市高新区示范小区配套建设工程,通过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设施,雨水径流量控制率为75%,污染物(以SS计)消减50%。六是公共建筑工程(7个)。主要包括第二行政中心(市民之家)、市委市政府海绵机关改造工程、津市市创新创业园等,采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雨水径流量控制率为75%,污染物(以SS计)消减50%。
市委书记傅勇、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育平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章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景峰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政府副市长徐兴勇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会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三湖公园游道改造现场
三湖公园水生植物种植现场
改造后的城市道路
改造后的公园健康步道
改造后三湖兰津广场效果图
三湖改造后的鸟瞰效果图
根据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津市完成三年试点建设目标任务。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试点建设,形成连片示范效应,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和模式。
让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市住建局
本期编辑:张方军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