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六十周年,风雨兼程,转眼已成过去,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记忆。六十年一甲子,对人,是值得纪念的,对企业同样值得总结、回顾。津市丝绸工业,随着时代变迁,经历几度艰辛与曲折,几度辉煌,不断创新进步,顺应时代发展,为津市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十周年庆祝大会
前几日,津市丝绸厂多名老员工再聚首,庆祝建厂60周年,画面让人感慨万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津市这艘澧水旗舰到了加油的时刻。
如今我们再次提及“工业立市,产业兴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津市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轻工业之歌,一举成为湘北工业重镇,称霸澧水,盛极一时。但随着产业升级、交通发展,摸石头过河,光芒暗淡了。但我们的工业精神,首创精神,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却是永不磨灭的!津市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传承。回顾过往,不是为了多少英雄事都付笑谈中,而是为了在回首中发现昔日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价值引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津市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有人说津市是“落魄的贵族”,有些人如今不仅不自信了,反而是自卑了,这我们都懂,但是做一件事,如果自信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其实我们的自信就来源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当初他们是怎么做到数十种省优部优产品,他们是怎么白手起家的?那时他们是如何在津市这块白纸上精准找到全国的市场,从而开创先河的?很多津市人都不记得了,有时候都开始数典忘祖了。其实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还在提当年他们的口号,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将当年的历史兴衰重看一遍?
以此津市丝绸厂建厂60周年之际,我们特推出系列回顾,期望津市人不忘津市事,生为津市人,你总得知道点什么,从而做出点什么,重拾信心,不忘初心,保持恒心!
▲以前的老工人参观丝绸厂旧址
津市丝绸工业发展历程
清光绪元年(),境内有彭先正开设的宏大丝号,收茧加工丝线、丝棉应市,年产丝线百来斤。民国26年(),广东丝商在津市大巷口建灶48口收茧缫丝,年产土丝~斤,远销广东、香港等地。次品丝则由当地打捻制丝线。其时彭宏大、梁美和、裴恒兴等丝号所产清水丝棉、青丝包头、五彩丝线名噪九澧,行销湘鄂川黔,为津市著名传统手工产品之一。40年代末,因兵灾迭乘,大片桑园荒毁,土丝、丝棉生产遂呈颓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市委和人民政府重视丝绸工业发展,境内植桑养蚕业逐渐恢复。
▲津市丝绸总厂50年代
50年代后期,澧水流域及滨湖地区县份蚕茧年产均达百担以上。津市地处湖南蚕茧主产区,发展丝绸工业条件得天独厚。年,市政府工业科科长陈洪洲首次将兴建丝绸工业企业纳入津市工业发展规划。是年秋,陈就筹建缫丝厂事宜赴省工业厅纺织处汇报。年5月28日,省工业厅批准津市缫丝厂建设项目,投资60万元,设计规模为立缫机台2绪。次年8月建成投产,是年生产白厂丝10.85吨,开湖南缫丝生产先河。
60年代
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频仍,蚕茧收购遽减。工厂主要负责人朱迎春、宋进城带领职工余人深入全省16个县市多个公社,串乡走户动员群众植桑养蚕,传授养植技术,巩固原料生产基地。并开始由单一缫丝向丝绸深加工发展。年4月,工广从杭州购回4台旧铁木丝织机,用土纺车摇纬,手工牵经,当年织出首批绸缎“留香绉”米,是为湖南织绸工业发轫。年年产增至米,遂改称津市丝绸厂。翌年增设丝绸炼染车间,以大缸、木棒起家,年从沪购进两台旧卷染机,当年染整丝绸34米。次年添置单辊整理机1台及脱水设备,生产效率提高,完成丝绸印染万米,一等品率达85.9%。
70年代
年又建绢纺车间,利用缫丝下脚料生产绢纺产品,遂形成缫丝、织绸、炼染、绢纺成龙配套综合性丝绸生产体系。是年生产白厂丝26.53吨,各类丝织品81.49万米。~年,先后两次购置D型缫丝机绪/2组,实现缫丝部分自动化。年,市政府根据专业化生产要求,以该厂4个车间为基础,陆续组建绢纺厂、缫丝厂、绸厂、丝绸印染厂4家企业。年,丝、绸年产分别达32.41吨和.41万米,染整织物.7万米,全行业总产值达.9万元,实现税利18.14万元。
▲津市缫丝厂缫丝车间
70年代末,津市缫丝厂新建复摇车间,旧式复摇机全部更新成自动化程度较高的D和DGT复摇机3组/12窗。正品率提高到95.21%,平均等级A+25,梅花牌20/22D白厂丝~年连续在省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津市绸厂陆续完成“牵经五自动”、“无拈上浆”、“粉末喷涂新工艺”等革新和科研项目,新品海力克、涤丝纺、双经软缎被面、涤弹绸、鱼谏绸等先后获部、省、地各级新产品和科技成果奖,年年产各类丝绸织物万米。津市丝绸印染厂80年代初逐步建成万米化纤、丝绸织物染整生产线,承担湘鄂两省10多家丝绸企业坯丝印染业务。
80年代
80年代初,津市丝绸行业生产发展稳定,业务尖子脱颖而出。年全省缫丝操作选拔赛,市缫丝厂选手包举前9名,年又囊括省缫丝操作竞赛前6名,名声大噪三湘四水。青年挡车工朱云香、邹红多次在全国和南方6省缫丝操作大赛中名列前茅,分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称号。市绸厂青年女工蒋春云,参加全省第三届丝织操作运动会,以总分第一独占鳌头,评为唯一一名“省级操作能手”。蒋进厂后,尊师敬业,勤学苦练,技艺大进,创造出用“拆插”代替手指分经的“蒋春云操作法”,工效骤增,进厂5年干出7年半的活,累计超产00米,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津市缫丝厂出口白丝
年3月,市政府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将市缫丝厂、绸厂、印染厂联合改组为津市丝绸公司,年更名为津市丝绸总厂。此间,公司累计投资余万元大规模技术改造,从上海第五印绸厂引进真丝绸印花生产线,与上海闸北鞋帽服装公司海鸥服装厂签订联营“沪湘服装厂”协议,丝绸深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年,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万元,生产白厂丝61.3吨(其中出口24.2吨),各类绸缎万米,加工印染各类丝绸织品万米,实现税利.8万元,职工总数逾0人。同年,津市扩郊,旋在渡口、保河堤辟桑园5亩,年养蚕8张,产茧吨。至此,津市丝绸工业乃形成植桑、养蚕、贮茧、缫丝、织绸、印染一条龙生产体系。
▲津市绸厂丝绸织品
年,丝绸总厂所属各厂独立经营。尔后,市场急剧变化,绸厂、印染厂生产陷入窘境。绸厂至年成品绸库存逾65.39万米,占用资金.38万元,又因管理漏洞,浪费严重,“七五”期间每年亏损达万元左右。印染厂因大部分织造厂家开工不足,印染业务趋淡,年亏损30~40万元。缫丝厂白厂丝年产降至40吨,生产勉能维持。年末,市丝绸行业累计固定资产原值.4万元,职工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
90年代
曾经红极一时的津市丝绸厂
一份简单的核减电费报告
看尽了潮起潮落
湖南年鉴——丝绸
建国前的湖南丝绸业,仅民间有一定数量的缫丝、织绸、制丝线个体户或家庭作坊。建国后,于年建立津市缫丝厂及湖南绸厂,开创了丝绸业的机械化生产,年以后,湖南丝绸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年末,全省已有丝绸企业19家(其中系统内13家,系统外6家):缫丝厂2家,织绸厂7家,既缫丝又织绸的丝绸厂8家,工艺织锦工厂1家,丝绸印染厂1家,有职工8,人,拥有缫丝机12,绪/台,丝织机1,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万元,其中系统内企业3,万元。
年生产白厂丝.12吨,丝织品1,.35万米,工业总产值0.83亿元(其中系统内0.75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3.9%,实现利税1,万元(其中系统内1,万元),为总产值的16.9%。
经省政府批准,年2月13日成立中国丝绸公司湖南省公司,将产、供、销统一起来,实行了经营渠道的变革。
年是湖南丝绸工业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年投产的品种有50多个,花型花色多种,有5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出口白厂丝23.3吨,丝织品54,米(比上年增长16.5%),出口交货总值达.66万元。
来源:津市志,湖南年鉴
部分图片来源:玉珊(白殿疯能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