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七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变革和人生变化巨大的历史时期,期间国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以及个人人生经历都发生过天翻地覆的变化。
来!我们一起听那久违的歌曲,一起回忆我们美好的童年......
生于七十年代,是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有机会目睹六十年代的人种种艰难历程,也能有幸体会八十年代人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流行步伐。 生于七十年代是令人骄傲的。因为我们更能理解世界的真实。同样,也更能玩味生活的乐趣。 生于七十年代,我们比六十年代的人多了几分活力比八十年代的人多了几分沉稳。 生于七十年代,我们清楚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存,什么是交友什么是交际。生于七十年代,我们才有能力去改革,有能力去创新。于是我们可以放开身心去酷去炫去闪耀。我们可以用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六十年代人瞠目结舌八十年代的人不屑一顾的一套价值观念。 生于七十年代,我们传统,但并不守旧,我们开放,却并不放纵。我们已懂得如何去把握,以及怎样去保留。我们冷静,却并不冷漠,我们独立,却并非不合群,我们用清晰的头脑,平静的心去看待个人利益,却并不是斤斤计较,我们用君子之道的处事哲学维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却绝非不负责任。我们宁愿追寻一辈子的心灵之约,也不滥交一个酒肉朋友。 生于七十年代,我们不需要被别人同情也不需要同情别人,因为生活已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我们需要的是被人理解及理解别人。 后: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艰难和希望,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才知道七十年代人的艰难。所有的艰难与幸福同在,失望与希望并存。 生于七十年代,几多悲哀与无奈: 0-3岁,文革末期,物质贫乏,饼干是稀罕物,糖果要到过年才吃得上。 3-6岁,没有幼儿园可上,光着屁股跟着大孩子瞎逛。土堆上撒尿,再捏成坦克,大炮和机关枪。 7-12岁,做梦都想穿一身新衣裳。父亲的旧衣服改了穿心里美滋滋,母亲的衣服改上总觉得脸上没光。 13-17岁,歪戴黄军帽,穿上大裤裆。自己以为是英雄,别人看你是流氓。听的是港台歌,没事就溜旱冰场,最爱聊的是哪个妞最漂亮。 18-21岁,改革春风吹满地,小商贩包工头全中国跑得直喘气,我还在傻不拉叽学ABCD,没有意识到社会已经开始认钱不认人,机会啊!这时候不挣钱一辈子穷死你。 22-26岁,托关系终于找到工作了,这时候别人却又辞职下海了,好多人都跑去深圳了,我还不知道深圳在哪呢.春心萌动想交女朋友了。一听我没房没车人家调转屁股就走了,降低门槛终于找到女朋友了,一个月工资不到半个月就花光了。 27-30岁,好歹总算把人哄上床了,满腹怨气嫁给你了.正在庆幸不打光棍了,社会上又开始流行离婚和一夜情了。 31-36岁,黑天白昼苦学四年拿到了自考文凭,心想咱也终于有了个充满希望的将来。社会竟他*的已走入大学生与清洁工抢饭碗的时代了.... 生于七十年代的,有一位网友曾经写过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转摘一下,以此怀念,希望能引起七十年代生人的共鸣: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我们无奈,是因为我们生于七十年代,我们生于七十年代,所以无奈!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70年代人素描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考了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绝大多数已婚,生有一子或一女,但也有那么几个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大致情况跟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最激动的是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意儿。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若从思想角度看,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0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70年代生人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编辑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澧县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澧县网推广在澧县,打广告,做推广,就找澧县网!
澧县网,本地综合门户网公众平台,拥有近7万粉丝,阅读量一直稳居本地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