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津市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年,考古工作者在南郊窑坡乡沙儿岭、窑坡乡砖厂和市区津市二职业中学等地分别发现了旧石器,采集到石片、石核、石球、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20余件。这些遗物有的采自地表,有的直接从网纹红土中取出。经鉴定,这些石器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距今约20万年左右,为当时湖南省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津市金鱼岭东麓虎爪山采集到大量旧石器,经专家鉴定,这些石器比沙儿岭石器年代更早,距今约30万年左右。
此前,考古工作者在津市南北郊区还相继发现了12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发掘出大量的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铲、石镞等,还发掘出为数不少的陶器,有陶罐、陶体、陶纺轮、陶杯等。其内涵分别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种原始文化的面貌。主要有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津市地区农业、畜牧业、捕捞业就已经出现,人们已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生活技能,开始使用经过琢磨的石质生产工具和经过打制的细石器工具,并掌握了制陶技术。
除新旧石器时代遗址遗物的发现外,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在津市市区和郊区发现了商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古居住遗址、古窑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碑刻处,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连接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完整序列。如40年代翊武中学扩建时,在花山岗出土的汉鼎、鼎盖及仿花狐等三件文物,解放后捐献湖南省文物委员会保存。70年代近郊出土的晋代铜伎俑,其冶炼工艺之高超、艺术造型之别致,为出土文物所罕见,曾多次参加各种文物展,并参加了港澳地区举办的珍贵文物展。事实表明,津市同祖国许许多多城市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津市人民同祖国人民一道,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当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津市以新洲古城和兰津古渡为其中心,逐渐形成城和市相结合的格局。
新洲,即津市今日所辖的新洲镇,古称新城镇,距市中心区7公里。旁依嘉山,前倚澧水,风景秀丽。史前这里尚为洞庭湖一隅,因嘉山挡道,澧水至此绕道而行,嘉山脚下形成一巨大的回水窝,年长日久,淤泥成洲,后有渔人于洲上结茅为屋,新洲渐成村落。据《直隶澧州志》载:晋孝武帝(-年)吏部尚书车胤即为新洲人,其囊萤照读的故事妇孺皆知。镇内有囊萤台、车胤墓遗址。相传,秦时千里寻夫的孟姜女亦是新洲人,嘉山今尚有孟姜祠、望夫台等古迹。
六朝以前,以新洲为中心的津市一带人口虽已逐渐集中,但因其地处南楚一隅,教化不易,民风强悍,封建政府所置郡、州、军、府、路、县或偏于西南之山地,或倚于东北之湖区。至晋代,封建政府才在此带设置澧阳县,西魏时升澧阳县为澧洲,然州县所领数易,治所更置无常。唐大历年间(-年),著名政治家、唐代宗的翰林学士李泌因遭受佞臣排挤,公元年被贬迁澧州,任朗(今常德)、澧(今津澧一带)、峡(今宜昌)三州团练使。李泌知澧有东晋吏部尚书车武子囊萤照读之处,思必有奇山大水,笃生斯人。及看到新洲东北滨湖,西南倚山,北联峡州,南结朗州,正关隘所在,始筑城于新洲,寄团练衙门于城内。是时,新洲城墙巍峨,城壕环绕,车水马龙,十分繁华,号曰新城。至元朝建置为新城镇。元至正十三年(年),都督倪文俊兵陷安乡,又陷澧洲路,路治毁于战火。元帅孙毅,万户许寿、张必先又迁澧州路总管府于新城内。在纷纭更替的历史沿革中,新洲从一个小小村落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城镇,并逐渐成为澧水流域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当新洲城日渐崛起于澧州的时候,距新洲北7公里的兰津古渡也开始形成集市。兰津古渡,即津市现城区,正置澧水九条干支流汇合之处。溯澧水主流而上,木帆船可直达石门、慈利、大庸、桑植,经支流淡水、洙水、道水、潜水可分别深入慈利、鹤峰、石门、临澧、澧县腹地,沿澧水而下,轮船可通洞庭,与湘、资、沅水连成网络,出松滋、虎渡河北入长江,通江达海。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兰津古渡遂成为九澧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年),兰津古渡逐渐形成千户之聚的港口集市。清咸丰、同治年间(-年),则“舶肪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接之区”。随着商业的繁荣,港口吞吐量、物资集散量和商业成交额不断增加,为商品集散服务的手工业随之兴起。初有为水运渔业服务的木船制造、棕索钉铜、渔具制作等业,后相继有为附近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铁木制作、农具、纺织、砖瓦、皮革、陶器、食品加工业等。一批手工业店铺作坊应运而生。其中:纺织印染业为当时最大的手工行业,店坊数十户,所产青布被列为朝廷的贡品。砖瓦窑则为成长最早的手工行业之一,始于明洪武二年(年),至后已有窑厂17座,生产青砖布瓦,历数百年不衰,窑址多在新洲与兰津古渡之间的中间地带,津市现工业区窑坡渡即因此而名。此足可见当时新洲古城与兰津古渡城镇建设之繁荣。明朝弘治十才子之一、诗人何景明(-年)有感于兰津古渡的兴旺景象,写下了《津市打鱼歌》一首,其中有“大船峨峨击江岸”,“小船取速不取多”,“津市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客”等句,为兰津古渡的历史留下了生动的写照。
发达的水运,繁荣的商业和兴起的手工业,使兰津古渡迅速成为澧水流域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使其逐步取代了新洲在澧水流域政治中心的地位。据《直隶澧州志》载:清顺治初,澧州寄州治于此,守道王燧于年在《建道署记》中写道:“澧故古黔中郡,顷在楚为边徼地,烽烟不绝,蓬深没城:官吏去城二十里驻津市,僦民屋居,寇至则倚舟退舍以待援,习以为常。”顺治八年(年),王燧创阜城、丰国2仓,其一就建在津市;康熙二十二年(年),知州张学圣又在津市设义仓两座,以贮士民捐谷;乾隆十年(年),分仁、义、礼、智4块各建仓3间,礼块3间建于津市古大同寺;雍正十一年(年),移嘉山巡验司驻津市;乾隆三十一年(年),移州判署驻津市,或称东庭衙门;嘉庆二十一年(年)后,澧州盐务督销局设津市;咸丰五年(年),在澧水河口设卡,抽上下舟运货物厘金,同年成立津市厘金总局。州城局、新洲局、大堰挡局及安福县(今临遭县)的合口、新安局均为津市总局的分设机构。光绪二年(年),津市成立民信分局,办理邮政。兰津古渡不仅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而且具备了城市综合经济管理功能,从而奠定了津市在澧水流域的中心地位。《直隶澧州志》称之为“澧商埠以津市为最,系各小埠趋向取给地”。从此,津市以九澧重镇的面貌出现在湘北大地上。清光绪二十三年(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夺取沿海港口,分割势力范围,并把势力伸向中国内河港口。年,岳州正式开埠设关,打开了洞庭湖的“闸门”,富庶的湖南逐渐变成帝国主义倾销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市场,与津市经济联系广泛的汉口、宜昌、沙市、长沙等地也相继辟为外国通商口岸,津市经济受其影响而出现新的景象。清末民初,先后有10多家外国商行在津市设立代办机构,运输事业随之兴起,外货和内地的土特产品通过津市源源不断地输进输出,津市商品集散量猛增。但是外货的大量倾销,使刚刚兴起的手工业受到影响,也使许多经营国货的商店受到冲击。抗战爆发后,武汉、沙市、宜昌相继沦陷,长江运输中断,津市因其传统的经济地位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沿海及华中、华南与当时国民党四川大本营的物资运输通道和江南水陆运输枢纽,沦陷区的大批难民和工商业者蜂涌而至,津市人口猛增,运输繁忙,经济兴盛,时有“小上海”之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社会动荡不定,物价飞涨,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加之兵匪勒索,捐税沉重,长期以来承担澧州(县)2/3的赋税和驻军的粮饷,津市的经济在沉重负荷下步履艰难,经受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4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员会,8月5日津市市人民政府发出布告,为省辖市建制。不久(年7月12日)改为地辖市。年9月,根据中央“凡9万人以下一般不设市”的精神,津市撤市并归澧县,澧县县治从原城关镇迁至津市。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转发中央电示:“津市为澧水流域重镇,为其有关各县的共同经济中心,为便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核定为省辖市。”年3月18日成立津市市人民政府,澧县县治仍迁回原址澧兰镇。年7月,常德行署下达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撤销湖南郴州、津市、洪江三个市的决定”,津市再度撤市改为县级镇,同时在文件中明确:津市是澧水流域的经济中心,地方工业基础较好,商业比较发达,物资流通量大,不仅是湖南西北10多个县商品中转集散地,而且是吞吐湖北公安、松滋、石首等县部分物资的地方,不能把津市当作一般的集镇看待……津市应与其他县享有同等的待遇。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恢复津市市制,由常德地区领导。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津市再次定为省辖市建制,实行省计划单列。行政区划辖3镇、6乡、4个街道办事处和两个国营农(渔)场,总土地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22.32万人。
建国以后的39年,津市尽管经历了行政建制的多次变更,但津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湘北大地上托出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今日津市,现代化工厂鳞次栉比,以纺织、食品、轻工、机电、化工、建材为主要门类的新型工业区分别崛起于窑坡渡和皇姑山下。市区内,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医院、学校、商场星罗棋布,新修的澧水大桥凌空飞架,把北岸老市区与南岸新区紧紧连在一起。市区内外,四通八达的公路,纵横交错的水路,接枝柳干线,连长江水道,形成了水陆综合运输的交通网络。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城市建设完善配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年,社会总产值为万元,比解放初(年)增长了44.5倍;国民收入为万元,比解放初(年)增长了49.6倍;人均国民收入元,比解放初的年增长11.42倍(以上均按年不变价格计算)。年6月和11月,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尹长明教授为首的、有中国科协等单位高级专家参加的洞庭湖考察团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熊清泉陪同的以国家交通部、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领导为首的长江流域考察团,先后经湖北沙市进湘来到津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认为津市市对发展洞庭湖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应成为环湖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在发展长江大流域经济、开发长江支流湘江时,津市是湘澧航线整治的起点,并可望在津市建设中转港与枝柳线路连结。可以预见,津市以其传统的经济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将在洞庭湖区、湘鄂边境、长江腹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完待续......)
(注:现地名更改如下:1、西湖、毛里湖统称为毛里湖;2、渡口与棠华统称为药山镇;3、保河堤与李家铺统称为毛里湖镇;4、新洲与灵泉统称为新洲镇;5、窑坡乡改为金鱼岭街道办事处)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丛书——津市市》
(年12月出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