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精致的乐趣。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我们身边,工匠无处不在,他们是各行各业“倔强”而“执着”的坚守者,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逐利之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追求。
为进一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常德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秀的工匠队伍,推进“新常德、新创业”,中共常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德工匠”评选认定活动,并由常德市人社局组织评选出10位“常德杰出工匠”。
今天,常德全媒记者将带您认识其中的一位~津市刘聋子米粉的传承人彭信玉。
▲视频
“刘聋子米粉”第三代传承人~彭信玉:做好牛肉粉传承“刘聋子”来源
常德电视台《今晚》
常德人好吃米粉,这其中,就要数津市米粉最为出名。而来到津市,当地人最爱吃的,就是这家位于街头的老店——刘聋子。该店起源于年的老字号,凭着其独特的口味,传承至今。彭信玉是刘聋子米粉的第三代传承人,她17岁开始在刘聋子粉馆做学徒,凭着踏实肯学的劲头,很快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逐渐掌握了制作米粉的各项技巧。
▲“刘聋子米粉”传承人~彭信玉
米粉好不好吃,主要在于浇头。
浇头,俗称“码子”,可谓常德米粉的灵魂伴侣,更是刘聋子米粉的独家秘诀。
就拿红烧牛肉来说,需要精选上等的牛前腿肉和牛腩,切成小方块,漂清血水,再烧上一锅热油,放入生姜、花椒、八角、桂皮等佐料进行爆炒。这样做出来的红烧牛肉,有嚼头,但又不觉得油腻,口感很是清爽。
刘聋子米粉传承人彭信玉
50%在于技术,还有50%是操作细节。切法不对,切直丝,就有点塞牙,要切横丝。炸吧,炸嫩了不好吃,炸老了也不好吃;如果是没煮到位,它咬不动,太煮烂之后,没有口感。
看彭信玉在后厨腾挪跌宕的样子,记者实在不敢相信她的另一个身份——老板娘。从业2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彭信玉都是每天凌晨五点到岗,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刘聋子米粉传承人~彭信玉
过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炒八到十几锅,(工作)一天回家,手也不像自己的手,只想睡觉。
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彭信玉在继承传统牛肉做法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出麻辣牛肉、牛排、酱汁牛肉等多个品种,并且将米粉和火锅结合起来,开发出了刘聋子的炖粉系列。
▲牛肉、牛杂炖成一锅更是美味加成,鲜、滚、香、辣尽在其中~
那么,面对如此美味的米粉,食客们又有何评价呢?
津市市民:我刚刚回来,就跑到这边吃。津市市民:天天早上都吃。
◆◆◆
在米粉店门口,有一台自助点餐机,彭信玉说,作为传统老店,更需要学习新东西,生命力才会长久。
刘聋子米粉仅在长沙就有八家分店,彭信玉告诉记者,她的梦想,就是要让刘聋子成为常德美食的一块品牌,走出家门,走向全国。
▲刘聋子米粉传承人~彭信玉
我们想把常德的米粉做成像沙县小吃、重庆小面的样子,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吃得到。
◆◆◆
“刘聋子米粉”背景介绍
津市刘聋子牛肉粉馆创办于40年代初期,其创办人是一位叫刘松生的汉族人,籍贯湖南津市,幼年不幸患上中耳炎,因当时家境贫寒,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不幸双耳失聪。刘聋子的绰号从此叫开了。
津市刘聋子牛肉粉馆开办之初,就因其风味独特而风靡津澧,年,刘聋子病逝,由于他结婚未育,制作牛肉的秘方由他的妻子李才三掌握,年李才三去世前将秘方传给了徒弟,只是可惜,当时刘聋子制作牛肉粉的三十种药材只保留了现在的十八种,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吃粉的热情。
刘聋子牛肉粉馆加工精细,风味独特,早已成为津市人早餐首选。来津市的客人,品尝过刘聋子牛肉米粉,方称不虚此行。
目前,刘聋子粉馆已遍布全国,深受大众喜爱。
在常德找好工作,就上“常德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