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因古时处于洞庭湖滨,尚未淤积筑院,东留一片汪洋,渺无际涯,湖岸荒凉,虽有渔户定居,但无市场。古时在此聚族而居是茅姓人,茅质仲等人不知何时迁走,历代乡人都叫此地为茅家岗,后因此地原为武陵县和澧州隔一个“八宝湖”为界,设有码头渡船以利常、澧交通,故不觉又原以洞庭湖之口久称茅家岗而改称“洞口”,到明代时则讹称为“渡口”了。
南宋农民革命领袖杨幺(即杨太),曾以鼎州(常德)、澧州(澧县)为中心,并对潭州(长沙)、辰州(沅陵)、岳州(岳阳)、峡州(湖北宜昌)等六州的广大民众,以抗辱国殃民的宋高宗。杨幺不幸为岳飞所部勇将刘皋潜水擒获,牺牲于距渡口镇不远的安乡县幺口(按:幺口即以杨幺流血处,后人怀念他而得名)。渡口一带所留杨幺遗迹不少。
渡口镇素为鱼米之乡,盛产银鱼、白莲、茶叶、稻、麦、粮棉、丝等产品,故经济一贯繁荣,生活好过,例如:远来经商的福建帮,以烟烛、南货布匹为业;江西帮以中药、金银首饰为业;山西人以典当、麦食为业;长郡(长沙一带)帮以南货、海味、杂货、运输、划船为主;宝庆(今邵阳)帮以创丝烟及杂货为业;其他各业各族,则多为所谓“江西填湖广”时迁来渡口。我的祖先系来自河南许昌,总之因为渡口谋生客易而且丰足,故各省、县来此的人,一来就定居乐业,不想再回原籍了。
渡口附近花山岗挖窑取土烧砖,挖出古鼎、鼎盖、花觚等古物,经送专家鉴定,有谓出自汉代,亦有谓照鼎上字迹看来应系出自周、秦。总之无论怎样,渡口在古代早有居民,也早有文化、出土古物为证明。
由于渡口开化较早,文人学士辈出,只以满清后期而论,除有杨柳堂曾任道州学政外。并有杨珩、石荇塘、杨伪卿师生三秀才,还有书画家贺丹秋,其作品因沧桑多变,已难多见。
杨珩的《退园诗集》,已由其孙杨熙坤病死而遗失,学校方面,民国初年曾由杨珩,曾元吉俩老人及曾的儿子曾荣甲秀才先后主办渡英小学,后改为白云完小,即现在渡口镇的小学,一九四三年外由我创办翊武中学,已历四十五年。
在湖南“马日事变“前,渡口的政权,军权均操在豪绅把持的团防局手里,局长向荣,队长袁国正及其士兵等均系践民以逞的恶魔。当时当地已经建立了中共常德地工委直属支部(后由地工委拔给澧县县委领导),有一次支部开会,刘仲宣同志提及要缴团防枪械,杨维翰附议,其余的同志则主张不要冒进,以免激成巨变。不料袁的耳目众多,袁得此消息,深恨刘杨。不久“马日事变”发生,袁立即勾引安乡县团防局队长张玉龙率领匪军突至渡口镇逮捕刘(仲宣)杨(维翰)俩同志,捆绑至渡口东山坡上,先将刘枪毙示威,因见杨家开酒米店,总有财物,于是匪军提出“倾家不问罪”,逼迫杨父倾家,交钱给袁、张卖枪,扩充实力。杨父只得将家当什物及田地全部拍卖,赎回杨维翰的生命,因而免于枪杀。
来源:津市文史资料(第四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