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场话沧桑
津市地处澧水下游,水运十分发达。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以津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包括澧水流域各县的自然经济区,其幅射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人。
抗日战争以前,澧县、临澧、公安、松滋等县的棉花、稻谷、杂粮、油菜、小麦、豆类、花生、水产等;石门、慈利、大庸、桑植、鹤峰各县的桐油、木材、皮大梓油、药材、雄磺等均通过水运来津市集散。远销汉口、沙市、宜昌。到民国初年,“美孚”、“亚细亚”、“德石古”等洋行分别在津市设立经营处。洋货销量倍增、农副土特产品输出日渐增多。津市已经是湘西北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了。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一九三八年冬,邻近数百里相继沦陷,洞庭湖区布雷,长江水运中断,敌我对峙,战争胶着。津市虽临近前线,但非战略要地,尚能偏安一偶。湖北、河南、江淮难民流亡来津、汉口、沙市、宜昌、长沙商人携巨款蜂涌而至。津市人口由二万余人猛增至十万以上。一九四一年,由津市经湖北三斗坪入四川的旱道开辟,津市成为沟通湘、鄂、川的交通枢纽。从江北沦陷区大批偷运来津的有布料、百货、西药、染料、瓷器等,旱路批运入川。从四川运入川盐、川广、木耳、药材、部分偷运江北。此时的津市,畸形发展。盛及一时。全市商户达多户。小商小贩比比皆是。新码头两边通道,为湘北逃难的难民摆设一长条百货摊点,经营小百货,生意非常兴隆。特别是津市夹街(现今西河街),酒家如雨后春笋,粉馆面馆,蓬勃发展。川菜馆、湘北馆、下江馆,各显特色。一九四三年全市延业达七十多家。当时人们用“小南京”来形容津市的繁荣。但是,好景不长。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长江水运恢复,大批外藉商人歇业返乡,人口回落到战前水平。加之,国民党实行“戡乱建国”的方针,苛捐杂税沉重,通货严重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贫困,津市市场凋蔽,大批商户倒闭,落入了低谷。
一九四九年七月,津市和平解放。一九五O年,津市先后成立了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化工原料公司、土产公司、煤建公司、医药公司、粮食公司等专业公司。当时,花纱布公司在澧县、石门、临澧、安乡、南县、华容等地均设有经营处或营业部,百货公司也在石门、临澧、澧县、慈利等地设有营业部。商品按自然经济区流通。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逐步恢复了活力。一九五三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津市又从低谷起步重新繁荣起来。至一九五四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一千零七十万元(新人民币)。一九五五年十月,津市工商局举办了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有长沙、常德、益阳、沙市、宜昌、恩施、宜都、公安、石门、南县等十六县的二百四十七名代表参加,成交额达98.9亿万(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98.9万元)。同年六月,工商局又组织了二十六人的工商贸易代表团,参加常德第二届土特产物资交流会,购销总额达46亿元(旧人民币)。在品市场初具活力的基础上,一九五六年元月,市委成立“对私改另造领导小组”,私营商户按行业归口各专业公司管理。元月18日,市人民委员会一次批准十四个行业、一百九十五户私营商户为公私合营,私商改造面达百分之七十七。七月,加强了对小商贩的改造,成立合作商店三十二个,参加合作小组的达八百九十五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形成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一九五八年开始大跃进。商业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合一”,商业局、服务局、农产品采购站合并成立“津市商业局”,拆销各专业公司,成立百货、副食、工业原料、土废畜产、生资日杂五个经理部,对各种商品实行大购大销,对地方工业品实行“有什么收什么,有多少收多少”,到九月,调整商业网点,由原来的个,合并为个。实行“以女代男,以弱代强,以老代壮”,抽出强壮劳力支援“大办钢铁”,抽调商业资金大办工业,商业力量严重削弱,自由市场也关闭了,一九五九年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加上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一九六〇年自由市场物价高出牌价五倍,凭票凭证供应商品增多,批发市场也因由原来的按经济区划流通改为按行政区划流通,对市场带来极大影响,各县市按行政区划设关设卡,津市、澧县近在咫尺,也不能互通有无,严重制约了市场,津市又进入了第二次低谷。
一九六〇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农业政策,发布了“农业六十条”,调整农、轻、重比例,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在流通领域首先是疏通流通渠道,开放集贸市场。在管理体制上,撤销经理部,恢复专业公司,将小商贩从国营商业划出建立合作商店。市委根据中央精神,狠抓人民生活工作安排;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和日用小商品生产,开展大种大养,改进商品分配。市场又出现了生机。特别是津市市场,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供应比较充足。外地旅津人员,均感津市与外地迥异。在这一形势下,市委因势利导,决定进一步扩大影响,于六一年九月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津市市物资交流大会”。与会的有十四个省、九十八个县市的一百二十多个单位的代表共一千三百多人,成交额达一千四百万元,初步恢复了津市与各有关省市县的经济联系。到一九六二年,市场状况继续好转,经营品种增加,市场物价下降,凭证定量供应的商品由八十六种减少为二十四种,六三年又减为十五种,六四年形势越来越好,高价商品也退出了市场,商业网点达到三百六十多个,个体户达到九百多户,市场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这一年,常德地委在津市召开了“城市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津市市委书记、主管财贸的副市长在大会介绍了体会,会后,常德“滨湖日报”专版介绍了津市经验,“新湖南报”也专题进行了报导。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横扫“四旧”。大力批判“利润挂帅”、“物质刺激”和“管、卡、压”,普遍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核算,取消奖励,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所有规章制度被废除,服务质量显著下降。特别是开展对“流通决定生产论”的批判,地方工业产品的收购恢复了大包大揽,地方工业品中电池、园珠笔、袜子、油漆、酒类大量积压,占压资金三百多万元,农村集贸市场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后,市场上连扫帚、簸箕、菜篮子都无处可买。由于限制了家庭副业,猪、蛋、鱼、禽等供应紧张。“文革”中大砍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人员全部下放农村,市场商业网点又减少到只一百多个了。同时,批发业务又恢复以按行政区划组织商品流通。只有石门、临澧、慈利、鹤峰四县的十三个公社在津市进货。供应人口限制在三十余万人。市场活力大大减少,市场第三次进入低谷。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一九七九年起,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九七九年六月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整顿领导班子、整顿企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恢复奖励制度,恢复合作组织。一九八一年开始试行“经营承包”的试点。在流通领域,实行“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流通体制。购销形式的变化,改变了商业部门大包大揽的作法,取消了对地方工业产品的包销,改为择优选购。给商业松了绑,商业部门一九八三年即与省内外五十多家工厂直接挂购,扩大了进货门路。同时恢复了传统的县市业务联系。一九八〇年津市举办了“湘鄂边区物资交流大会”,汇集了宜昌、沙市、襄樊、大庸、常德等三十多县市,一千六百多名代表,成交商品七千多种,成交总额二千六百多万元。同时,个体户也发展到三千多户。到一九九二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一亿零六百万元,比一九八二年增加一倍,农贸市场恢复很快。津市又进入了繁荣时期。但是,由于九十年代中期,“枝柳铁路”正式营运,原来依赖于澧水水道的大庸、慈利、石门、桑植等县,都通了火车,加之澧县层层筑坝,水运极为不便,大都改由火车运输,靠澧水繁荣起来的津市市场,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优势。
综观津市市场近六十多年的演变,真是沧海桑田,有因水运发达而发展;有因时局变化而畸形繁荣;有因政策变化而萎缩;有因交通变化而滑落。
End
来源:津市文史资料(第八辑)刘巨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