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澧情怀,潇湘气概,机电精神,彰显豪迈……”在节奏明快、沉稳激荡的旋律中,《机电人,机电情》的校歌就这样铺陈开来。
其实,学校先后创作了两首校歌,第一首校歌《皇姑山下》创作传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代机电人唱着这首校歌完成了学校初创和转型。第二首校歌正是现在新机电人广为传唱的这首《机电人,机电情》,她诞生于学校二次创业之时。两首校歌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机电人的情感境界和精神风貌,讴歌了学校两次创业的豪情宏志与乐观精神,同时也映证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上世纪70年代,为满足国家工业建设人才需要,中央允许大中型企业开办技工学校。年3月,湖南拖拉机厂技工学校挂牌成立,这就是湖南机电职院的历史滥觞。
学校创办之初的条件极其简陋。没有教室,借用工厂大礼堂上课;没有师资,请工人师傅当老师;没有教具,师生找来金刚泥自己制作教学模型;没有宿舍,老师们将办公、备课、开会、住宿全医院病房改造的一个大房间,将其余小间让给当时名在校生住宿。大家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年3月,学校搬迁到澧县一中原津市校址,总算有了独立校舍,师生欣喜不已,自己找来板车人拖肩扛,2天2晚硬是将全部物品用品搬到了新校舍。所以老机电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板车拖过来的学校”的故事。年到年的十年间学校两易其名,年第四次更名为“湖南机电学校”,这正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随着高考制度恢复,教育领域迎来了一个久违的春天。学校虽然地处湘西北津市小城,在国民经济计划时代,国家政策给予了大力扶植,学校第一代创业者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时代和政策机会,克服重重困难让学校稳步发展。到80年代中期,教职工人数已达余人,学生0余人,纳入国家统招统分计划,学校从技工教育转型升级到普通中专教育,归属省机械厅管理,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全体师生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内心充满了极大地自豪感和骄傲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保民校长提出让老师们创作校歌,于是一首由乐眉飞老师作词、向才富老师谱曲的校歌《皇姑山下》应运而生:
皇姑山下,洞庭之滨,有一座悠久的历史名城,湖南机电学校,在这里诞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迎来一个“黄金十年”,湖南机电学校大踏步前进,由省级重点中专晋升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生规模已达人,教职工余人。
然而,正处改革激流的中国社会可谓日新月异,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一切出人意料,让人措手不及。社会变革向纵深发展,教育改革向全域推进,随着下放办学自主权、打破计划招生制度、推行市场化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和民办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给教育领域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
津市小城的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成了学校招生的最大阻碍,规模上不去、投入不足、师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办学致命伤。从90年代后期到年中期,学校跌入一个十分痛苦的煎熬期。痛则思变,迁址办学是学校生死攸关的一场抉择,“走出去”成为全体机电人的共识和意志。早在年,学校就曾做过迁址岳阳办学的尝试,历时2年却最终折戟而返。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王宏德所带领的一班人几乎已被逼到绝境。不搬迁,学校肯定难以为继;搬迁,困难重重,必将元气大伤,但总还有一线生机。既然道路只有一条,也就没有了选择的犹疑。经过多方考量和全面权衡,班子下定决心,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迁址省城长沙办学,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更要图谋学校更长远发展。由此开启了学校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创业征程,用了近10年时间,不仅在长沙站稳了脚跟,还实现了做大做强。第二首校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年,是学校升办高职10周年,也是学校长沙校区开办8周年。立平同志提出,创作一首新校歌,记载学院艰苦创业史,寄托师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于是,这首由立平同志亲自作词的《机电人,机电情》就在浏阳河畔的机电校园传唱起来。
“九澧情怀,潇湘气概,机电精神,彰显豪迈。明德崇技,自强不息,爱国敬业,开创未来……”
澧水河孕育了机电职院,荆楚文化哺育了机电师生,形成了机电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坚强性格。
迁址办学,决策很难,真正实施更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难题,一切建设、搬迁资金需要学校自己解决。怎么办?
“向教职工集资借款!”号召一出,老师们没有任何犹豫,老教师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拿了出来,年轻老师向亲戚朋友借钱送到了学校财务室……虽然没有下达指标,但几乎所有教职工都给学校借钱筹款了。“机电人机电情”在这一刻出现第一次集中迸发。
捧着教职工东借西凑来的0万元,老书记王宏德热泪盈眶;肩负着全校教职工的重托与期许,迈着沉重而稳健的步伐,长沙校区筹建组登上了津市开往长沙的班车,拉开了学校二次创业大幕。
“机电精神,彰显豪迈!”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机电人以豪迈气概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16字“机电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创造了湖南职教界的“机电奇迹”。
艰苦奋斗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更是机电精神的灵魂。当筹建组开进新校区时,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人吃惊,茅封草长、满目荆榛、颓垣败壁,鼠兔出没。现场无法住人,为节省开支,就近租用招待所2间房,一间用于办公,另一间用于6人住宿,宏德同志同样跟大家挤在一起。工程队进场后,大家立马搬来工棚办公住宿;工地上支起露天灶台就是厨房食堂;厕所就在工地旁边的草丛。现场暑热难当,蚊叮虫咬,可工程最紧张时,后方许多教职工主动请缨加入到新校区建设队伍。从年6月18日开工到9月10日首批新生进校,84天工期,完成了别人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为名学生准备好了寝室床位、上课教室和实训室、以及食堂、运动场等一应设施。
勇于开拓是机电精神的核心。没有大胆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就不会有机电成功故事。为筹措建设资金,机电人大胆采取“找银行贷一点、找民间资本投一点、找工程队借一点、找承包商带一点”等策略;为加快工程进度,机电人创造性地运用“三边”原则:即边施工、边报建、边整改。
年9月28日,多名师生在田径场参加并见证了长沙新校区落成庆典,机电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立下的宏愿:“九曲湘江创伟业,北城星沙兴学风。”这副对联,正是机电人豪迈气概的真情写照。从此,机电职院完全融入到长沙东北片区高等职业教育共生共荣圈,步入办学发展的快车道。
年,学校正式进入到迎接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节奏。年1月,学校被评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
年再接再厉,冲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年8月省厅立项批准学校创建方案。经过三年全面内涵建设,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示范校检查验收。省政府和教育厅给予了机电人极高的评价:
拿起锄头,走上工地,大家就是学校基建工程的建设者。
拿起笔杆,走进办公室,大家就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者。
“明德崇技,自强不息”的校训正是在学校狠抓内涵建设的这个时期提出来的,她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之根本,高张起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大旗。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机电精神在几代机电人中薪火相传。优秀班主任代表吴廷芳老师“爱生如子”的事迹被《光明日报》专版报道。中青年教师更是挑起了学校教科研大梁。芙蓉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元波老师是全省著名的技术能手;机械制图课题组组长端木红月坚守教学一线,带病给学生上课,直到牺牲在讲台上……
立平同志能够将《机电人,机电情》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又情深意切,得益于他作为当时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全程参与了新校区的报批、立项、选址、筹建等许多工作。年,宏德书记功成告退,立平同志走马上任学院院长,至年机电完成新老更迭平稳交接。
年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立平书记的工作报告响亮提出五年计划的“三高”目标:即人文生态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师生生活高品质。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成立平、杨翠明率领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吹响了向一流卓越高职院校进军的号角。
五年拼搏,现在在校生已稳定在10人规模。余人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双师型”专任教师人;新进教师和辅导员全部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其中3人有博士学历;外聘企业专家等兼职教师余人。学校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经贸信息人文类专业为侧翼,以机、电、汽三个大类专业为“箭头”、经、信、文专业伴飞紧跟的“群团飞行作战体系”构建起了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进入到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学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学院、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解放军直招士官定点院校……
为着“人文生态高质量”目标,学校全面实施校园绿化、量化、美化工程,为师生营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如今的机电校园,处处风景如画,时时景色怡人。《机电人,机电情》的校歌做了生动描述。
“徳苑广场,青春飞扬;俊才苑里,鲜花绽放。长兴路边,郁郁苍苍;百步瀑水,跳跃欢唱……”行走校园,人在画中游,画在身边接,让人流连忘返。松林听涛、石桥观鱼、深林飞鸟、廊亭问道……师生们以校园景致为题材,创作了校园风景散文集《校园十景素描》。
还有一个感人故事。大三学生有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时常怀念母校和老师,毕业临别时深情赋诗《我的母校叫机电》,曾让无数毕业生为之动容。
……
我的母校叫机电,我徘徊在美丽的校园,
跟每一处景致拍张照,留个影,
回回头,深情地再次看上她一眼。
我的母校叫机电,我流连在美丽的校园,
跟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道一声珍重,
挥挥手,泪湿衫,哽咽无语,难说再见……
“胸怀远大理想,肩负民族希望,机电人,机电情,精彩人生从这里启航!”
每年9月,就有近四千名新生走进校园,青年学子聚集机电职院,锤炼成才,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战场。今天的机电职院已拥有七万多名毕业生校友,他们中年长者已近花甲,年轻者仍旧少年。的确,机电校友中不乏上市公司高管、国企民企私企老板、政府领导官员,但更多学生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游走职场,把平凡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经营,充满激情,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这,正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最大成功。
届毕业生焦喜春服务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沙生产基地,现已成为技术骨干,所带班组曾完成设备安装整改优化工作多项,个人参加公司技能比武几次蝉联冠军,先后获得公司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荣誉;年荣获全国汽车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年被评为大众公司全球优秀员工。公司现在专门设立了"焦喜春工作室"。仅上海大众长沙基地就有机电学子多名,他们传承爱岗敬业的机电精神,凭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技能,60余名校友已成长为一线班组长或工段长。所有毕业生都是机电职院的骄傲!
回顾湖南机电职院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顺应时代和历史大潮,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坚持走职业教育办学之路,由一所厂办技校,发展到国家级重点中专,再到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本身就是一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交响曲,时而轻柔舒展,时而气势磅礴。如果说老校歌《皇姑山下》是一曲《小城故事》式的田园抒情曲,那新校歌《机电人,机电情》犹如一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那就让我们高唱着《机电人,机电情》的校歌,在新时代再创职业教育的新辉煌!
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