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天津北部的区域医疗中心,“求实、敬业、仁爱、奉献”医院的精神和神韵,也是名医务工作者立身、处事、行医的准则。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医院视挑战为机遇,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主题,以出色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之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1改善就医环境,让就医更舒心。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医院以“怎么方便患者怎么来”的理念,不断优化就医环境,合理调整功能布局。投资余万元,确保实现全院医疗环境24小时保洁、服务设施齐全、服务标识醒目的“五净”、“六有”、“三有序”目标,建立起让患者就医更舒心的诊疗环境。
2优化服务流程,让就医更便捷。医院优化服务流程注重从细节做起,使患者感受更多关爱。利用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短信预约、网上预约、出院预约、医护工作站预约、社区转诊预约等多种预约形式,全院预约诊疗率达到53%、复诊预约率达到80.5%,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达到95%以上。医院平台,实施弹性门诊、延时门诊、午间连诊和错峰门诊,确保全天24小时、全年天提供无缝隙服务。利用便民服务平台,完善急诊检诊、分诊流程,畅通绿色通道,发挥市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优势,为危急重症患者赢得救治时间。优化入院及转院流程,实现无缝对接。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床旁结算、预约结算等模式,实现出院结算一体化。
3规范诊疗行为,让就医更安全。医院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老百姓来院就医更安全更稳妥。从狠抓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入手,不断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质控体系建设,着力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等10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现“全程管、细化管、有人管”的目标。全院有24个专业97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进入临床路径的病历占出院病人总数达到51.36%,符合入径条件的全部入径,入径率达到%。全院21个病区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及责任制整体护理,让护士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积极探索和推行日间手术模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医学中心的作用,对点32医院,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严格合理用药监管,落实处方点评公示制度,使抗生素管理工作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全院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为16.16%,急诊抗生素使用率为18.81%,住院抗生素使用率为43.41%,抗生素使用强度DDD为34.83,一类切口预防用药率为28.96%,全院药占比一直控制在39%以下。多年来,在诊疗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患者住院天数减少,病床周转次数加快,门诊和住院患者均次费用下降,患者综合满意度达到98%以上,医院前茅。市卫生计生委于去年11医院召开现场会,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4加强信息化建设,让就医更高效。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逐步实施了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移动护理系统、门诊信息系统、HRP医院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的临床和管理系统建设,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带来信息化变革。去年以来,医院积极推行智慧医疗建设,建立了自助挂号缴费系统,增设一体机30台,同时建立了手机移动APP系统,实现了手机端预约、挂号、收费、报告查询等系列服务,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
5注重人文关怀,让医患更和谐。医院特别注重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侧重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继全院开展“弘扬职业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从严从实抓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之后,今年又开展了“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严明制度执行落实”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院长亲自上台为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患沟通知识的培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加强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有效地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
6医院公益性,让就医更惠民。医院大力实施“阳光作业工程”、“社会救助工程”、“对口帮扶工程”,每逢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日、宣传日都要派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医疗专家为广大群众义诊,并组派精干专家组深入社区、村镇开展健康咨询、送医送药活动。党员志愿者、医务人员志愿者深入门诊、病房、养老院、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常年开展服务活动。医院承担了援疆、援藏、援甘、援非任务,先后派出19名医生赴上述地区对口支援,同时接收西藏昌都地区6名藏族医护人员、新疆和田地区名维族医护人员来院进修提高。在去年辖区内高速公路两次重大连环相撞交通事故救治中做出了快速反应,实施了紧急救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了卫生计生委的表扬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