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图影钩沉话津市之七百货公司城市名片

百货公司城市名片

作者:钟月

编者按:钟月先生(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继《澧水河上的清明上河图》和《津市小人物列传》系列后,新近又推出了《图影钩沉话津市》系列。这组系列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精心选用了多年来纪录津市发展轨迹的图影资料,以个人的独特视角,用言简意赅、生动准确的文字加以解读,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津市几十年来的行进脉络,多角度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值得称道的。编者之所以在《文化津城》平台上推出《图影钩沉话津市》系列文章,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方位熟悉了解津市概貌的图文并茂的形象读本,希望大家喜欢。

与现在车水马龙,霓虹璀璨的津市景象相比,七十年代的津市街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平静而素颜的大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亮眼之处。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靠河的大码头一段算是唯一的繁华地带。这种所谓的繁华,其标志无疑是矗立在正街的地标性建筑——津市百货公司(另有西侧对面的国营饭店)。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九澧门户的商贸城市,七十年代的津市百货公司,就是实至名归的一张城市名片。

七十年代,全国所有的商业都是国营性质,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部分的物质都需要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等。因此,在一个物质匮乏,供应紧俏的年代,位居商业龙头之首的百货公司,无疑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好所在,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香饽饽”。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从上海百货总公司直接进货(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这种优势),比如号称“四大件”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便是令人羡艳和抢手的上海货。此外,还有座钟、布匹、腈纶运动服、海魂衫、回力鞋、搪瓷脸盆、铁皮暖壶,乃至郁美净、润肤霜、雪花膏、铅笔、钢笔、纸张、簿本、玩具等,都是上海货。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独占鳌头的上海货情有独钟,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不可否认的是,上海货的确名实相副,精美无比,和其他出产地的商品比起来,就是不一样。

当年的百货公司经营大厅内,整洁有序地放置着若干个商品专柜,每个柜内站着一至两名售货员,当然是一色的女性。她们衣着朴素大方,不施粉黛,素面示人,和颜悦色地接待每一位顾客。顾客若选好所需商品后,一律现金交付。售货员接过顾客的钱,拿过柜台上的算盘(那时没有计算器),噼噼啪啪几下算好账,迅速地写下票据,然后将钱和票据用专门的票夹夹好,挂到柜台上方的一根铁丝上,手稍微用力送了出去,这票夹便“唰”地一下顺着铁丝滑到收款台。这收款台的值班人员很快取下铁丝上的票夹,极其熟练地处理好退付钱款,而后将票夹挂上铁丝,又“唰”地一下打回到售货柜台前,售货员当即取下票夹,礼貌地将钱款如数递给顾客,然后相视一笑,平静而快速地完成了交易。

津市百货公司的一枝独秀之处在于,除了整体的业务素质外,公司还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群众文艺宣传队伍。他们的文艺宣传活动,令整个常德地区各县区俯其项背自叹弗如。那些年里,他们的演出水平和名次直逼长(沙)衡(阳)株(洲)潭(湘潭),常德都未属其列。我当时就看过他们的不少节目,除了大量的歌舞曲艺外,还有歌剧《刘四姐》、《婉桃》;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挑货郎》;荆河戏《游乡》等等。这支队伍中,确乎有些这方面的人才,我至今还记得的就有姜岳金、鲁春英、伍学萍、贺振禄、邓春生、蒯业勋、方德姣、曾桂珍、谭瑛、张亚武、李克明等人。像这样的男女骨干还有不少,他们长期磨砺,不辞辛劳,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群众文化平台,为津市的宣传发展嬴得了声誉,至今传为佳话。

——大部分照片源于

赞赏

长按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dl/222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