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泸
上回说到津市人历来对娃周、起名特别重视,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民国末年。那么什么叫娃周?现在年轻人可能搞不明白。娃,是指娃儿。周,是指满一周岁。自己的孩子满一周岁,是孩子一个比较隆重的日子,除了大摆宴席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还要举行“抓周”仪式。此仪式就是在堂屋中央摆一大方桌,桌上放上许多东西,如笔、算盘、钱币、书本、糖果、糕点等等。孩子坐在桌上,只等鞭一炸响,小孩有些惊吓,有的哭叫、有的伸手在桌上乱抓。如果抓住了笔,亲友便相信孩子将来是读书写文章的人。如果抓住了钱,更是喜欢,孩子将来是个富翁。如果抓住了算盘,孩子将来定是个做生意的人。如果抓住了糖果、糕点,孩子将来是个有口福的人等等。虽然“抓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它可寄托家人对孩子的美好希望。“娃周”后就要给孩子起名了。起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姓名、字、号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津市人起名一般都有乳名、学名。乳名是算命先生起的。孩子出生一个月,要请算命先生给孩子算胎命。用天干地支、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排列。算命先生占卜后,得出命贵还是命贱,命贵者便要起一个畜生的乳名,如“狗儿”、“牛儿”、“猫儿”等,还要拜一个老乞丐为干爹,此是为了保住命中的富贵。命贱相反无所谓。
给孩子取乳名由来已久。古时候,孩子出生三个月到十岁前都有乳名。如三国时曹操的乳名叫阿瞒,后主刘禅的乳名叫阿斗等等。为什么十岁前叫做乳名?《礼记?曲礼》载:“人生十年曰幼,学。”如此,古人一般十岁以后才开始起学名,或受正规教育。古人的乳名一般人不能叫唤,只能让父母长辈叫唤,其他的人都按兄弟排行称呼。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叫李十二,白居易叫白二十二等。男孩子满十岁后就要上学,这就不能再叫乳名了,由他的老师起一个学名。津市人起学名必须按谱派,不能乱派行。派行是每个大家族中的族谱排列的,津市人的学名一般为三个字,如是双姓,司马、上官等等,就是四个字。第一个字,或双姓两个字,是按《百家姓》的姓氏相传下来的。中间一个字就是派行,不能变异,而且一代一代往下传。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津市人有的再也不按派行,起一字为名,如“陈强、李彬、王芳、张玲”等等,似乎又回到先秦、汉、魏;那时的人名字通常是单名一个字。如秦始皇嬴政,丞相李斯,大夫赵高;汉高祖刘邦,大将韩信,三国大将吕布、周瑜、赵云、张飞、黄忠、马超等等,都是两个字,这是为什么?据史考,原来孔子在修《春秋》事定了一个原则,叫“二名非礼也。”为什么有两个字的名字就是非礼呢?因为孔子在修《春秋》时用了一种《春秋》的笔法;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当时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使“礼崩乐坏”,这是孔子难以接受的,为了“复礼”,他曾四处游说,以此“正名”。由于这个目的,孔子修史自然就不会客观记载历史:一切有碍于他“复礼”的目的事件,他都采取了曲笔讳饰的手法。《春秋》笔法,从理论到实践都为忌讳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隐,隐讳是忌讳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既然忌讳两个字,又非礼,所以后人都只取一个字为名字。到了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人们因皇帝的名字有两个字,因朱元璋是反礼教的农民起义领袖,不怕忌讳,所以人们便开始起二字为名字,一直至今。到了新中国,因社会制度的自由,人们也可以起一个字为名字,反叛了所谓的宗教派行。
津市人起名字有规定可言,也就是有一个原则。津市人的名字虽按派行,如中间是宗教派行规定的字,那么后面的一个字就是算命先生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而定。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认识模式,五行相生相克是有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思想。于是,以后算命先生据此作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选择人生道路,怎样相克吉凶,怎样补充所缺的物质等等,便从名字上来作补充。如算命缺金,就取金旁的名字,例张姓派行如字,缺金,就叫张如金;如缺水,派行如字,就叫张如水;如缺木,派行如字,就叫张如林等等。不过,也有把派行放在最后一个字的,如周姓,派行成字,缺木,就叫周杉成;如缺火,就叫周烁成等等。
总之,津市人起名借鉴古籍,或依据一个时代显著特征为原则。有趣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总把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起名的内容。如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此年出生的名字就叫建国或解放。如,姓李,就叫李建国、李解放等。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此年出生的就叫援朝或抗美,如姓张,就叫张援朝、张抗美等。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出生的叫跃进,如周跃进、徐跃进等。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时出生的起名文革,如郑文革、刘忠心、伍造反等等。一九七八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起名就更丰富了,反正起名自由,每个人都发扬自己的个性,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了。说完了有趣的娃周、起名的习俗,再说说津市人过春节的习俗。过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津市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下回与大家一同算一算,并追溯这些习俗的源流。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