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澧水文学说酒

说酒

朱传勇

“看是一杯水,喝了就见鬼”。传元哥要我猜这个谜语的时候,我大约也就十来岁。按两人的约定,每猜错一次就拧一次耳朵,我耳朵硬是被拧得生疼了才猜出来是“酒”。

传元哥是公认的“酒太保”,能喝酒、会劝酒、喜欢喝酒、喝酒干脆。那时他当着村里的“组织部长”,扶醉而归是经常的事,也不知挨了我那嫂子“松秀姐”多少骂。但醉归醉、骂归骂,只要一看到酒,仍旧会两眼放光,挪不动脚。

传元哥因肺癌不幸“牺牲”后,我就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酒的文章,以纪念这位忠厚、热心、达观的兄长,但十年间,总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拖了下来,无外乎工作忙、应酬多等等,其实都是一些借口,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写不出来。

前几日同学小聚,酒酣耳热之际,再次想到了这一心愿,于是下定决心,搜肠刮肚找出了一些关于酒的感觉来。

很久很久以前,杜康来到了这个世界,酒也随之来到了这个世界,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家庭里,酒文化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从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到鸿门宴上“项庄舞剑”;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到苏东坡“把酒问青天”;从周恩来总理批示“复兴杜康,为国增光”,到“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酒文化经过几千年繁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国社会经过酒文化几千年的浸淫,每一个毛孔里也都散发着浓浓酒香。

酒为席上珍。自古“无酒不成筵席”,中国人请客,很少有说“请你吃饭”的,一般都说“请你喝酒”。请客若不喝酒,请了也是白请。长此以往,红白喜事亲朋好友相聚,也叫做了“赈酒”。民间有一个故事,虽是说“顺”才“孝”这个理的,也间接证明了酒的魅力。一个老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里很富有,小女儿家里很贫困。老头每到大女儿家,都是大肉大鱼、山珍海味招待,就是没有酒,老头味同嚼蜡,很是郁闷;每到小女儿家,尽管只是炒一碟黄豆作菜,还以磨盘为桌,只因上了一壶酒,老头便觉得是美味佳肴,吃得眉开眼笑。有人问老头:“是大女儿好呢还是小女儿好?”老头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小女儿好!”可见,中国人待客真的少不得酒,否则就可能让客人不满意,也显得对客人不尊重、不客气。

酒是生活的佐料。炒菜没有油盐酱醋,再高明的手艺也弄不出好味道。酒之于生活,便如同油盐酱醋这些佐料之于炒菜。因而曹操在感叹“人生几何”时,便“对酒当歌”;李白找不到写诗的灵感了,就去“买醉”,以致于后来的文人墨客们把“李白斗酒诗百篇”作为找酒喝的借口;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落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还常常跑到鲁镇的酒店里“温一碗酒来”;一些基层干部要待遇没待遇、要前程没前程,还愿意辛辛苦苦干革命工作,很多也就是留恋“革命小酒天天有”的日子和老百姓羡慕的眼神。也确实,亲朋好友聚会,如果只吃饭的话,分分钟就完事了,也不用炒那么多菜。只有高桌子低板凳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一番,才能吃出气氛、吃出味道、吃出感情。

酒是人际的纽带。古往今来,人脉资源始终是最重要的资源。“朝中有人好做官”、“朋友多了路好走”,都是对“有人就有世界”最经典的阐释。但是,无论是结交新朋友,还是相会老朋友,都少不了酒。若是没有酒,也便没有了建立关系的媒介、加深感情的纽带。行走在江湖,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场酒,也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刘关张“桃源结义”,就是酒做的媒。古人说“柴米的夫妻,酒肉的朋友”,虽然现实了一些,也还不是蛮不着边际的。

酒品见人品。喝酒不干脆、耍滑头的人,往往也是比较虚伪的人,一般都交不到真心朋友;一端杯就醉的人,则往往是原则性很差的人,难堪大任,也难成大事;从来不肯“一醉方休”的人,一般是心机很深的人,事事都考虑自己在先,往往都不大仗义。性情中人喝酒,开始是轻言细语,交流情感;继而是豪言壮语,义薄云天;最后是无言无语,不是醉倒在桌子上,就是醉倒在家门口;时不时也胡言乱语,说些不负责任的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可伤身体,不可伤感情”,这些酒场上的吆喝,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也被很多人作为劝酒的说辞、阅人的窗口。

酒是身份的体现。同样是酒,普通人叫“猫尿”,文化人叫“琼浆玉液”,帝王将相叫“宫廷御酿”,乡民自酿的酒则称“敞口大曲”。来什么客,喝什么酒,乃是中国式接待的精髓。官大一级,自然是尊贵一分,酒也要提高一档;钱多一些,自然要高看一眼,酒也要昂贵一些。若是贵客上了贱酒,会骂你“狗眼看人低”;若是来了该喝茅台的客,在“作风建设”风声很紧的形势下用矿泉水瓶装茅台酒,更显出礼数周到。

由于酒价代表身价、场面代表脸面,为了适应接待的需要,一些精明的酒厂把同样的酒分成几类各自包装写个年份,便成了不同档次的酒,价格落差也成倍拉大,其实味道、品质都不见得有什么差别,只是因为价钱高,便显示档次高、礼遇隆。

上酒有讲究,劝酒也有讲究。不过,《增广贤文》里“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的说法是过时了,而今都是“杯杯先劝有权人”。谁位高、谁权大,谁就是劝酒的中心,以致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也演绎进了酒局,若要“跑部进省”请客,只能一个一个地请,不得同时请几个相同级别的人,以确保“突出中心”。喝酒就是一个“劝劝味”。劝,代表着尊敬、客气,不劝,就显得冷冷冰冰。乡下赈酒,没有长官,只有长辈。有一些长辈即使很想喝酒,往往也不主动去喝,而是“假斯文”,等着去敬、去劝,以显示自己身份特殊、很是尊贵。如果主人不使劲地劝,客人气冲冲拂袖而去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连这一门亲戚断了来往都有可能,所以酒桌上当主人的常常不得不死撑硬扛。

酒是心病的良药。人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不论如何豁达,总有“心病”来磨。自从酒一问世,便成了包医各种心病的良药,因而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流传至今而不落伍。

得了相思病,喝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得了思乡病,也喝酒,“浊酒一杯家万里”;患了忧国病,还是喝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遇上开心事,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遇上烦心事,也喝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遇上知音了,更要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

为朋友送行,要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搞春游,也喝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琢”;清明去扫墓,还是找酒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赋闲在家没事干了,喝懒散酒,“酒醒只在花前坐,酒后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受到表扬了,喝得意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受到奚落打击了,喝自慰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无可奈何了,喝醒闷酒,“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没人理会了,就喝颓丧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天气冷了,御寒也喝酒,而且酒不浓烈还要遭抱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酒是乱性的祸首。“酒后吐真言”。酒过三巡,一些平常不敢说、不能说、不想说的话,也都不由自主地蹦了出来,因此而得罪了人、甚至“祸从口出”也未可知;一些平常窝在心里的委屈、苦闷、愤懑,也往往无所顾忌地倾泄而去,甚至止不住涕泪横流;一些工作中的机密、情感上的秘密,便再也把不紧门、保不住密了。

“酒是人的胆”。酒至八开,景阳岗的老虎也不怕,皇帝老儿也敢骂,甚至平常连蚂蚁都不敢踩的人也能“恶向胆边生”,拿刀去杀人。很多悲剧的酿成,都是因为喝酒后“老子天下第一”,发酒疯、耍酒威,酒醒之后,悔之莫及,于是“禁止酒驾”便写进了律法。

“酒是色之媒”。平常矜矜持持、规规矩矩的人,三杯两盏下肚,也会“原形毕露”,大庭广众之下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竟也旁若无人,深藏心底不敢表白的爱意,更会借着酒劲一泻千里而收不回来。当然,“最爱”可以表现为“醉爱”,但“醉爱”不一定说就是“最爱”。“酒色之徒”,即是贪恋酒色之人的贬称,坊间流传“男人不喝醉,女人没小费;女人不喝醉,男人没机会”,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的。

“酒是乱之源”。“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杯一响,黄金万两”,一些当权者乱表态、乱行政、乱拍板,很多都与酒有关。找人办什么事、要“摆平”什么人,首先就是喝酒套近乎,让人觉得“口软”了,再说诉求,这中间固然有“无酒不成事”的认知,也有“不喝不放心”的见识。大约领导层面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不得不出台禁令:工作日午餐不准饮酒!至于“工作日”之外、“午餐”之外,也就只能听凭酒文化的指示了。

说来说去,酒究竟是缘是劫、是鬼是神?究竟是好是坏、是爱是恨?我也说不明白。

赞赏

长按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
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gr/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