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现状概述
津市历来就是澧水流域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湘鄂边境著名商埠。古籍云:“澧接黔蜀,达荆襄,通吴会,四方之所萃,百货之所走”,“而澧商埠以津市为扼要,自庸(今大庸市,张家界国家公园所在地—编者注)、桑(今桑枝县,澧水源头,贺龙元帅故乡——编者注)诸县所出诸产,胥集于是,以贩运武汉而易外货以散各地”,“系各小埠趋向取给地”(见《澧洲志》)。可见,流通贸易发达早就是津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古人相传,津市由于“傍津设市”而得名;今人概括“以水运起家(津),靠商业繁荣(市)”是津市的主要成因,均足以说明津市历史上所以成为商贾云集、百货汇聚的繁华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功能的发达。而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当代,改革、开放更给津市这个著名的湘北古埠注进了新的活力,增加了现代化气息。今日津市,一个多渠道、少环节、城乡通开、纵横联合的流通网络业已形成,且流量不断扩大,流速日益加快,流程继续延伸。年底,全市商业机构已发展到个,从业人员人,其中商业零售网点个,人;饮食服务网点个,人;工业品批发单位31个,人;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网点39个,人。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人员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人数的42.56%。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0.15个;每万人口中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职工人。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是年的18倍、年的8.8倍、年的5.4倍。人均社会零售额在湖南24座城市中列前10名。全市商品流通购销总额近10亿元,其中,主渠道的国营商业国内纯购销总额3.5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额2.87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03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万元,物资系统购销总额万元,外贸流通额万元。可见津市流通功能具有相当能力和相当潜力。马克思早就说过:“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津市过去的城市经济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说,就是一部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而且,在当前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历史时期,无疑仍应把商品流通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
商业五个阶段
根据津市市辖区和近郊沙儿岭等古村落遗址所发掘的古文物证明,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生息。最近出土、经专家鉴定的战国时期的古钱币,更反映津市一带早具商品交换的雏型。而在宋时,湖北一带屡受战火洗劫,大批移民由江西迁居湖南,促进了津市一带经济发展,滨湖的稻米成为当时漕粮主要来源之一。到了元末明初,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也较发达,水运更为兴盛,津市由渡到铺,较快地发展成“灯红酒绿大码头”。
之后虽历经天灾人祸,几番风雨,但津市一直发挥着澧水流域和洞庭湖滨的物资集散地、工业品中转交换市场和湘、鄂、川省际经济交流通道等作用。从津市在明朝中叶形成澧水流域的“大码头”至解放的大约年间,商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明朝中叶到辛亥革命前夕(年左右一年)
津市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津市地处澧水下游,是澧水流域及湘鄂边区10余县的水运中心。周围出产丰富,流动人口众多,物资集散量大,早在嘉靖、万历时期已渐成“千户之集”,吸引省内各地及赣、闽、苏、浙、皖、陕、晋、鄂、粤各省行旅客商、能工巧匠前来津市开行设店,经纪贩运。外地闲散人员也来津市谋求生活出路。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商场更盛。其繁华程度与长沙、湘潭、衡州(今衡阳)、益阳、常德、洪江等湘省主要商埠齐名。当时集散的主要货物是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及食盐。山区的客商运来木材、茶叶、药材、桐油、皮油、梓油、山货等,换回粮食、棉花、食盐、南货、布匹,湖区的客商则运来谷米、棉花、杂粮、菜籽,换回茶叶、南货、布匹、食盐等。津市的商人首先与汉口发生交易,继而与长沙等地区互通有无。市场上实力最雄厚的行业是茶商、木商、盐商、油商、钱庄,而经营农副土特产品的牙行也十分发达。沿河行栈林立,船舶蚁集,盛极一时。
第二阶段
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夕(-年)
津市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为基础的转换市场。这一时期,随着内地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人涌进湖南,渗透到津市,发展洋行及买办商业,倾销洋货,掠夺农副土特产品。当时插足津市的外商主要有美孚、亚细亚和德士古火油公司倾销煤油;太古车糖公司倾销食糖;英美烟草公司倾销卷烟;施美洋行、合义洋行收购桐油;怡和洋行、日清株式会社、三井洋行、爱理司洋行、胜家公司等都倾销日用工业品,并收购土特产品。商人们还从汉口、上海等地购回大批洋货进行推销。洋货的输入和农副土特产的输出,引起了澧水流域各县经济的变化,一方面,土纱、土布、土靛等手工产品的生产日益萎缩;另一方面,桐油、棉花、药材等农副土特产的生产受到刺激,输出量日益增加。在洋货和农副土特产品的交换过程中,津市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即澧水流域和湘鄂边区各县的输出产品必须用小船水运津市,然后转驳轮船或大帆船才能过洞庭湖运抵汉口、长沙等地;而由汉口、上海、长沙等地输入的洋货也必须在津市转驳小船装运,通过澧水各支流运抵各县。因而津市商业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全省最大的棉花市场和最主要的桐油市场及粮食市场。津市商人也进入港澳市场,经营大宗桐油、五倍子等出口业务。
第三阶段
即抗日战争时期(-年)
津市是以大宗过境物资为主的批发交易市场。这一时期,武汉、沙市、宜昌相继沦陷,长江水运中断,湖北、河南、江淮难民络绎流亡来津,人口由2万余人猛增至10万人以上。由于津市有较好的商业基础和具有水运优势,又处于大后方与沦陷区的边缘,且由津市经湖北省三斗坪旱道进出川江是沿海等地到达当时国民党大本营重庆的最近通道,故当时津市已成为沟通湘、鄂、川三省的交通枢纽,富商巨贾云集,市场更为繁荣。批发业务迅速扩大,货物集聚数量成倍增长,运输商行应运而起,每天有成万的脚夫运货上路,饮食服务业十分兴旺,整个市场空前活跃,故当时有“小上海”之称。大批的布匹、百货、纸张、棉花、土纱、铁锅、瓷器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湘中、湘南等地辗转运来输往四川;而川盐、川糖、木耳、药材又从四川源源输入,运往江北和沿海等地。
第四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前夕(—年)
津市面临时局动荡的不景气市场。抗日战争胜利,长江航运恢复,大批外地商人返乡,业务紧缩,资金外流,继而国民党发动内战,政治腐败,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过往兵、匪敲诈勒索,商店时有倒闭。加上“金圆券”贬值,使津市商业蒙受巨大损失,商民怨声载道。直到解放,津市商业才得复苏、发展。
第五阶段
从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津市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的农副产品中转、集散、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
年7月,津市和平解放。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并设立工商局,接管官僚资本的中国植物油料厂津市办事处,成立国营油脂公司。10月,成立一揽子贸易公司。年5月后,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等一系列国营专业公司先后成立。国营商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当时商业各级批发机构按经济区划设置,而津市各专业公司则是省公司下设在澧水流域经济区的工业品批发中心和农副土特产品收购中心。
当时各专业公司经营范围根据所营商品的不同流向,遍及澧水流域各县,辐射湖北公安、松滋、石首等地。花纱布公司包括南(县)、华(容)、澧(县)、安(乡)等各产棉县,油脂公司包括澧县、慈利、石门、临澧、大庸、桑植、永顺等桐油产区,畜产公司包括澧县、临澧、大庸、桑植、石门、慈利及湖北鹤峰等皮毛产区,食品公司在澧县、石门、慈利、津市等地建有猪库27座,百货公司在临澧、石门、慈利等县直接设有分支机构,盐业公司负担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安乡、大庸、桑植、永顺及湖北鹤峰等9县的食盐供应,石油公司负责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桑植及湖北松滋等县的煤油供应。
解放初期,各专业公司每年从澧水流域收购棉花10万余担,桐油3多吨,牲猪6万多头,蛋品多吨,各类皮张近10万张,批发销售工业品万元左右,充分发挥了澧水流域商业中心城市的作用。随着国营商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9月,津市成立了第一家“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津市油业、盐业、药材业、百货业、布匹业、香烟业等行业的29户私商,集资50万元(其中政府认定10万元)组成,下设土特产、百货布匹、药材、信托4个经营部,同时还组织部分商业资金转业兴办了澧东油厂、澧南粉厂和澧西畜牧饲养场等公私合营的工、农企业,以及稍后的五三蜡纸厂。
年,国营商业巩固了批发阵地,批发业务占全市总额的66.69%。年一季度,对土布业、绸缎业私营商业订立供销协议,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并着手辅导私营批发商的转业工作。当时户私营批发商,转入工业的11户,转为零售商店的23户,转到其它行业的85户。年底纳入代销、批购、零销、经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私商达户,占纯商业户总数的87.15%。年元月,对私商改造进入高潮。私商按行业归口各专业公司管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对无法归口的行业则成立贸易公司和福利公司负责改造。年底,公私合营户,,人;组成合作商店32户,人;组织合作小组户,人;直接过渡国营3户,80人,共计户,人,占私营商户总数的82.7%,从业人员总数的83.36%。使各类商业从组织、人员、资金到业务均纳入国营商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然而,大跃进和尔后的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干扰,由于产品经济的模式束缚了活跃的市场,统购统销导致了商品流向的改变,城市流通功能萎缩。“大跃进”时期,商业改为块块领导,商品实行分级管理,商业网点大缩大并,商业人员锐减,小商小贩过渡为国营商业,关闭了自由市场,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国营商业批发机构、物资供应机构、农副产品购销机构都按行政区划、行政层次建立,物资分配都按纵向系统统一经营,这就人为地割断了津市与周围县市的流通渠道。年起,农业连续三年受灾,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在-年长达16年的时间里,津市行政体制由市降格为镇,津市商业批发经营的范围也缩小到33个乡,其间还加上“十年动乱”。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津市的商业仍以其优质服务和开拓经营、改善市场供应扩大了流通,社会商品零售额一直是直线上升,年为年的3.2倍。特别是在扶持郊区副食品生产和地方工业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培植和发展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优质名牌地方产品,扩大了市场流通量,延长了市场辐射面,地方工业产品的销售总额,年比年上升了12.7倍。津市市场开始由单纯的转手市场、物资集散地向农副产品集散、中转、加工和工业品产销市场发展。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丛书——津市市》
(年12月出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