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育平
津市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糖果糕点、卤腊制品、牛肉米粉、果蔬制品、调味品、酒类饮品、保健品、药食同源食品等多类型、多品种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一些特色产品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中意糖果、润农茶籽油、张老头牛肉干、木子豆乳、津市米粉、津市蕌果等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津市食品产业外引内生,呈现出了稳健的发展态势,现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食品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多项,拥有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6个,截至年底,食品产业产值54亿元,是津市工业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津市食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应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里谈一谈我的思考。
正视现状——调研发现的问题
其一,产业实力不强。体现在“三少”。一是企业规模小。全市40多家食品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仅大北农一家,也仅有一家企业是省级龙头企业。二是税收贡献小。食品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拓展缓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普遍不高,税费贡献偏小,年食品产业税收共万元,仅占工业企业税收的5%。三是名品名牌少。全市多个食品种类中,知名商标、驰名商标只有3件,地理标志产品只有2件,绿色认证产品只有14件,有影响力、叫得响的食品品牌仍然偏少。
其二,要素供给不足。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食品企业存在淡旺季现象,季节性用工缺口大,员工招聘留用难,人才的匮乏、从业人员的不稳定,制约了企业活力的迸发。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过桥成本高,融资难、贵、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初步统计,全市食品企业资金缺口达1亿元以上,津佳兔业等部分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处于停产状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产业链条不长。食品市场、食品加工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初级加工所占比重大,精深加工较少,下游产品不多,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低下,产业链条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一些食品产业链条虽已形成,但不够强壮。比如蕌果产业,已经形成的产业链由于环保整治的影响,平和食品、光大食品等蕌果加工企业被迫关停,蕌果种植基地也受到波及,农民种植无所适从,唯有进一步论证生产加工可行性,改进设备,达标生产,才能较好地恢复产业链条。
其四,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精加工相对落后,高附加值精品匮乏,有些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包装简单,产量过小,特色食品口感适应面窄,销售半径受到限制。企业设备简陋,工艺相对简单,自动化程度低。食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严重缺乏,在技术更新及产品研发上没有突破。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标准,质量管理和卫生管理体系,如同样是油脂加工,涔澹加工厂由于粗放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广钱油脂通过对下脚料深加工,实现多层次增值,效益就比较好。
面向未来——把握发展的态势
其一,市场前景好。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对食品消费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营养、保健、方便、快捷、休闲娱乐等更高的追求,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费转变,由过去的吃饱、吃好要向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了80%以上,随着城镇居民比例提高,食品消费水平将大幅提升,发展食品工业也能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显现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同时,食品工业是与农业的关联度最紧密的产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制推行的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等政策出台,将使社会资本、银行资本及外商资金大批转向食品产业,也将倒逼食品企业转型做大做强,所以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
其二,产业优势大。我市地处澧水中下游、濒临洞庭湖,素有九澧门户、江南明珠美誉,即是工业重镇,也是鱼米之乡,农产品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盛产粮、棉、油,藠果、食用菌、柑橘、桃李等特色农产品,牲猪、肉牛、肉兔、淡水鱼等养殖产业初具规模,“津市藠果”、“津市牛肉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我市也是传统的藠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上万亩,品质好、产量丰,年产3万吨,90%的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淡水鱼资源丰富,养殖面积近20万亩。豆类是澧阳平原农业的大宗产品,食品加工所需食盐储量丰富,地下卤水资源可开采年。这些都是我们的产业优势。
其三,发展氛围浓。市委、市政府已经把食品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来抓,积极推动食品产业靠大联强。如:与金健米业达成合作共识,依托津市的区位、配套、产业基础和洞庭湖区资源等优势,以米制食品、休闲食品、传统特色食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差异化产品,打造环洞庭湖新型生态健康食品加工中心;依托大北农、旺森养殖、嘉禾牧业,发展牲畜养殖及饲料加工业;整合现有食品企业资源,发掘传统食品,发展果蔬罐头、腐乳、菌油,开展牛肉、兔肉、猪肉、淡水鱼等卤腊深加工;对地方特产娃儿酥糖、桃酥、薄切、芝麻糖等实现工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等。各职能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纷纷瞄准食品企业,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主动寻求企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新中意食品、南北特、十八子、张老头、绿康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
其四,销售渠道多。历年来困扰我市食品企业发展的市场销售问题目前有重大转变,销售网络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品牌营销优势日渐凸显,电商平台不断完善。津品澧物电商平台依托省内外上市超市,整合数十种风味小吃,创办了集食品生产、研发、网上线下销售于一体电商平台,解决了部分食品企业销售难的问题。就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不少企业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急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持续发力——推动发展的建议
其一,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从津市食品工业实际出发,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未来三年内,着力建成健康食品、农产品加工两个产业园,建成食品加工、冷藏储存、物流配送、科研开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检测为一体的发展平台,为打造“湖南健康食品之都”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外引内生。面向国内大型食品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力争引进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食品企业,在高端产品、高附加值等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支持食品企业整合发展、并购重组、拟订上市计划;鼓励企业挖掘生产潜力,开发上市新产品;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擦亮津市名片;引导企业规范生产,扩大规模;加强企业横向沟通,实行产能、信息共享,全方位提升食品产业。坚持用活政策。贯彻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尽量减轻企业压力;落实企业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品牌奖励政策,激发企业内在动力;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抓住“产业兴旺”重点,超前谋划,重点包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融合发展的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其二,做到多管齐下。整合产业资源。依托省粮食集团金健米业,以新中意为龙头,将部分食品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入股到新中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缺渠道、缺资金、缺品牌的问题。鼓励企业内引外联,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联合,采取合作经营、贴牌生产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加强品牌培育。推动食品企业从自身革命开始,加速品牌化建设。推行质量认证,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支持南北特、润农、涔澹香等品牌申报国家驰名商标,支持特色食品品牌申报省级著名商标,鼓励“刘聋子牛肉粉”对外开办连锁店,注册保护“津市牛肉粉”商标,加大对特色食品品牌奖励金额,力争培养更多的名品名牌。挖掘內在潜力。利用本地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兔肉、猪肉、藠果、食用菌深加工,把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企业老板教育、培训,给他们洗好大脑、更新观念。建设产业基地。加大扶植力度,围绕本市食品加工所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村一品,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设油茶、果蔬、粮食、畜禽、水产等原料基地,实现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化。加大宣传力度。围绕擦亮津市食品品牌,邀请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津进行特色食品的采访报道,制作并在政府及部门网站上发布津市食品宣传片;组织食品企业适时参加农博会、食品博览会、食品展销会;制作健康食品招商画册,推介优秀企业、优秀产品;鼓励引导本地群众消费本地食品等,全方位展示津市食品,提升津市食品的知名度。
其三,强化支撑保障。政策支撑。集中精力研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食品产业政策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制定适应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和措施,制定特色食品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全民创业热情。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设标准厂房,形成孵化基地,降低新办食品企业前期投入成本,促进产业聚集。要素支撑。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协助食品企业逐步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用电贵等问题。重点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强化银企对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大力推进水、电、气、污、水处浬、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保障。科技支撑。建立食品科技企业孵化园,食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从建设进驻到检测研发、从货物物流到产品展销,提供完善系统的服务。设立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重点抓好新中意系列产品开发、绿康扩建、豆乳生产线扩改、淡水鱼深加工、牛肉干生产线改造、兔肉深加工等项目,增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强化技术支撑,推动食品安全产业链建设,快速提升安全监控技术能力,形成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确保饮食无安全之忧。
其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多部门参加的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同时,充分发挥食品协会的行业指导作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扎扎实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搞好部门服务。部门根据职责,分块包干,认真落实环境优化的相关规定,做好对规模上企业服务及成长型企业发展指导、原料基地规划和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争取项目资金等工作。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成立食品产业协会,发挥其技术信息合作等效能,切实为食品企业服好务。开展人才建设。组织企业老板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决策能力;委派在职干部或鼓励有经验的老同志到企业任职,为企业当参谋;鼓励企业自身引进人才,特别是经营性人才、技术性人才,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吸引食品领域科技人才携带科技成果到我市创办领办企业;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借用外部人才的技术支持;鼓励企业与本市职业学院或职校联合定向培养学生;由食品协会定期举办食品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等,为我市食品产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积聚更大潜力。
来源:经济研究科
编辑:杨曼
审核:马涛
常德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