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五章战略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作者/易宗明)

第五章战略喊话

澧州,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营造津澧融城的各种力量正在悄然汇聚。如何协调津澧新城与区域发展的矛盾,解决短期与长远的利益冲突,统筹局部与整体的利益碰撞,突破旧的藩篱对新型城镇化的掣肘,则需要把远的看近,把近的看远,把死去的看活,把埋藏的看透,把眼前的看深。

凝聚,意味着力量;融合,意味着市场。融城,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经历了五合四分的澧县和津市,融城早就成为共同梦想。梦想是一种信仰,一份寄托,是一股支持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服输、哪怕遍体鳞伤也要逃出绝境的强大力量。津澧新城,对津市、澧县来说是机遇而非挑战,对常德市而言是利好而非威胁,对湖南省来说是继岳阳之后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又一支点。

民间发声从呼之欲出到其势已成

联名提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位国家战略

专家建议借江出海湖南多通道衔接长江

地名纷争津澧融城谁来取名

民间发声从呼之欲出到其势已成

年12月30日,《湖南日报》刊登《津澧呼唤“一体化”》的文章,将搁置多年的两城合并问题又摊到桌面,引起湘鄂边界地区人们的广泛   

但是,两地合并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津市在合并以后如何定位?津市市头顶着“省辖市”的光环,实际情况却是省里不想管,扔给常德市“代管”!而常德市又没有把其视为己出,结果使津市成了省里不疼、常德不要的野孩子,两头都不给政策、项目和资金,受尽了窝囊气,连市辖县都不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每况愈下,形成了恶性循环。正因为这样,有识之士才提出将津市和澧县合并,双方优势互补,构建澧水流域中心城市的构想。   

无论津澧合并为地级市还是县级市,正常情况下市政府都会设在澧县。因为澧县的面积、人口、经济、交通状况都要强过津市,在上层为官的澧县人士也比津市人多。但这样对津市造成的损害将是巨大的:这将导致新城的优惠政策、资金项目向澧县大幅度倾斜,进一步拉大两地的差距,澧县得到更大的发展,津市更加受到冷落。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现在的怀化市洪江市是原有的洪江市和邻近的一个县合并而来的,结果那个县原有的城关镇比合并前更加破败。如果津市按照澧县方面的设想合并,很可能就会落到这个凄惨的境地。

“dingyunyang”的“如果津市按照澧县方面的设想合并,很可能就会落到这个凄惨的境地”的这种观点,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

年11月,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在怀化召开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后组织我们参观考察了洪江古城。回来后,我写了一篇《行走洪江在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里徜徉》的文章。文中将津市与洪江作过简单的比较后,我对“洪江古城今犹在”感慨了一番,朋友圈不断有人留评,寓居广州的澧籍人士贺修武老先生说:“(洪江古商城)当年没有被拆被分,真不容易。保护者应该受到重奖。”

我当时只是肤浅地认为,商城完好保存下来,得益于五溪蛮。后来,回想与怀化市文联杨少波主席、江月卫副主席、韩生学副会长与浏阳市文联刘正初主席等人在车上一路探讨洪江与黔阳合并的种种恩恩怨怨,我想,洪江古商城得以保存,也是不是一种“吃亏是福”呢?洪江保留名称,黔阳保留城市中心地位,这或许真是洪江古商城在城市扩张中幸存的原因。

津市与澧县经历了九次分分合合,津市成为省辖市后,版图逐渐扩大,面貌翻天覆地,商埠古迹在旧城改造中悉数消弥。我想,如果津澧融城时间还提早一点,津市城市向西、向南扩张,那么,津市商埠文化是不是也能与洪江商道文化一样成为一大商道胜景或一种城市张力呢?

可见,正是由于津澧没有及时融城,让津市不仅失去了图腾发展的机遇,也让津市的“商埠古迹在旧城改造中悉数消弥”了。

“dingyunyang”还说,现在的津市在新一届市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初显生机。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最起码不像以往那样一潭死水。故认为津澧融城的最佳方案是,把握机遇,抓紧时间,尽快合并升级为地级市,同时沿津澧公路在两地城区结合部建立一个新区,作为市政府和开发区所在地,使合并后的津澧形成三个区:澧阳区,新区,津市区。这样可以缓和两地在发展上的纷争,不至于厚此薄彼,同时可以向省里和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政策。待到国家行政区划大改革,增加省级行政区,砍掉地级市,各省只包括省县两级时,新区已经发展壮大,两端与津市澧县城区相连,使两地真正融为一体,不再有“津市”“澧县”之分,我们就会骄傲地看到澧水流域真正的中心城市——九澧市屹立在澧水之滨。

对九澧市之名,他解释是在一本研究湘北发展的论著上看到的。他认为这个名字琅琅上口,很有气魄。而相比之下,“津澧市”或“澧津市”显得太绕口,且总有一方压制另一方之嫌。   

我认为,澧县与津市的历史恩怨漫长又短暂,漫长的是有着切割不开的血缘脉络,短暂的是有过难以抹煞的龃龉嫌隙。“dingyunyang”旁征博引的“融城”话题,究竟是唤起澧县、津市两地人对血缘的温暖回忆,还是激发对旧日怨仇的冲动感情,还真难以说清道明。

“dingyunyang”的观点,“小我”格局太重,气象格局有限,真按“九澧市”合并,可能会使融城之路更加艰难。不过话说回来,而如“dingyunyang”这样的民间活跃人士,虽说是带有个人情怀和理想主义,但也不乏充满敢于表达的勇气和非常正面的力量。

发声之二:与天涯论坛博主“dingyunyang”迥然有异,新浪博客博主“夏先童”就显得高屋建瓴,干净利落地对今后澧州市区的范围与结构进行了大胆规划:东西从小渡口往洄水桥约18公里,南北以澧水为依托约10公里进行规划、开发建设,主城区面积约公里。

他甚至还拿常德市进行比较、借鉴:目前,常德市常住人口为90万左右,市区北至火车站,南至桥南鼎城,西至河袱山,东到柳叶湖,建成区面积约平方公里。

夏先童认为,津澧融城,既是津澧人民多年来的渴盼与呼声,也是省市政府近年来一直想促成的一件大事。津澧一体化,成为澧州市后,规划城区人口60万左右。较常德市略小一点的容量,自然,常德市的建设便给了澧州一个很好的借鉴,在土地利用与开发、功能区划分,甚至建设的节奏上都能避免走弯路。当然,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只是一种参考,新型城镇的规划不是一厢情愿,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统筹,要以前瞻性眼光顾及三十年不落后,要以高度人文精神虑及居民和睦安乐,要以超强的智慧妥善建设并维护城市的繁荣昌盛。

他甚至还提出:“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澧州市地形地貌,四季气候风向、固有资源的分布及现有经济格局,制定一套可实施的方案。充分依托澧水资源,把澧州市打造成一个美丽如画的山水城市,是澧州市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城头山的悠久历史,把澧州市塑造成一个古色古香的慢城,更是澧州市秀于城市之林的最佳选择;大力夯实澧州市的工业基础,提振经济,也是澧州市兴旺发达与稳步发展的不二首选。”

像他们一样的热心人士不胜枚举,大家都在对津澧融城的规划与建设拭目以待。街谈巷议,众说纷纭。一时间,讨论津市和澧县两地融城的话题,铺天盖地在网上爆炒,沸沸扬扬被坊间热议。

每一位市民都想大声说话,都在大声说话,但愿不仅能够让津澧两城人们听得见,也能够让推进津澧融城的决策层面听得见。

显然,常德市有关层面听到了这样一些民间发声的。

9年,为了回应民间对津澧融城的呼声,常德市规划局及时地向广大市民坦诚布公了津澧融城的思路。

官方回应:津市、澧县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最主要的提法就是“津澧融城”。近些年来,我局从城乡规划角度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为解决津澧城市联合发展问题,年6月组织人员进行津澧融城研究,同年7月由副市长刘剑英主持,在澧县召开津澧融城规划研讨会;5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津澧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了《湖南省津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津澧融城”从城乡规划角度做了详尽阐述。

9年,在修编《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9—)》过程中,我局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澧水流域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新版《总体规划》认为,常德市中心城区一直是湘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但对澧水流域的经济辐射作用依然有限,有必要在澧水流域培育区域副中心城市,形成一主一副的中心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对沅澧两大流域的经济辐射和服务能力,带动市域城镇体系健康协调发展。

多年的城镇发展实际表明,津市和澧县两个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唇齿,没有相互的协作任何一方都难以很好的发展。《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9—)》所属的《城镇化与城镇体系专题研究》认为,在突出核心、强化龙头,打造常德市中心城市的同时,实施津澧融城,构建常德北部副中心城市,实行津澧一体化发展,既是津澧两个城市协调功能、提高发展效率的需要,也是澧水流域城乡发展的需要,更是为提高常德市在“3+5”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而进行的必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

官方的回应,让津澧融城不再是隔空喊话。津澧融城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

发声之三:与此同时,一位名叫“津澧融城”的网友干脆直接对话市长,向市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就澧县、津市两座城市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与融城话题并论发展呢?津澧融城是不是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现在市政府怎么看待津澧融城?大概什么时候实现津澧融城,两地人民都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ly/2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