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轰隆隆!哗哗!哗哗哗……”
随着声声巨响,间杂着建筑垮塌的声音,地面腾起数丈高的灰尘,并不停地膨胀、翻滚、扩散。尘灰弥漫中,一辆挖掘机正伸长臂膀,挥舞着“铁爪”,奋力地抓、推、扫,一点一点地把旧建筑摧毁。这时,遮天蔽日的尘土中响起清脆的哨音和喊话声:“各位老乡!各位老乡!不要靠近,注意安全!”一位胸前挂着工作牌、脸晒得黝黑的中年汉子,一边吹哨子,一边拉开嗓子喊话,顺便把一位坐在轮椅上呆呆远望故园的老人推走……
这是一个棚户区改造(简称棚改)中旧建筑拆除的场面,发生在5月中旬的津市市三洲驿街道西河街片区。
棚改在津市市起步较早,但脚步缓慢。从年起,津市市棚改进入加速期,每年达到四五千户。为全面推进棚改,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去年,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棚改3年攻坚”目标,计划从年起用3年时间,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2万多户,全面完成主城区成片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棚改工作向集镇延伸。
棚改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点民生工程,但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近段时间,记者深入棚改一线采访,目睹了许多干部艰苦工作的场景,感受了他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是啊!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哪一项工作不饱含着棚改干部的汗水,甚至泪水……
“今年他只休过半天假”上文中提到的脸晒得黝黑的那个中年汉子,便是戴志海。他是一名退伍军人,是三洲驿街道控拆办主任,也是三洲驿街道棚改分指挥部腾空拆除组负责人。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志峰的话来说,在棚改战场,戴志海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他扳起指头跟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短短2个多月,街道启动了6个片区的棚改工作,戴志海带领拆除组指挥拆除房屋处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处平方米,没有十足的拼劲是肯定完不成的。
张志峰说:“过年后,戴志海大部分时间是在拆迁现场度过的,从正月十五算起到现在,今年他只休过半天假,只有清明节才回去过半天,其他时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吃饭也多半是在工地上吃盒饭。他依然保持着部队轻伤不下火线的作风,经常感冒发高烧也不请假。”
西河街片区的居民杨玲大姐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4月25日的一件事:“记得是下午4点的样子,为了保障腾空拆房后小区其他住户的道路畅通,施工人员在清理建筑垃圾时,不小心弄破了主水管,顿时大水漫灌。戴主任没有惊慌,他一一打电话喊来了自来水公司、城管局工作人员,调来了抽水机,现场指挥他们一边抽、一边修,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硬是把主水管修好了才走,连饭都顾不上吃。”
戴志海说,在拆迁过程中也有许多辛酸和委屈,那就是经常遇到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对他哭爹骂娘,甚至威胁他的人身安全。遇到这种情况他别无选择,唯有细心给老百姓做工作,耐心讲政策,凭良心办事,最终赢得老百姓的理解。辖区八角楼小区居民杨婉兰告诉记者,戴主任有一股死缠烂打的精神,“遇到不讲理的居民,便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做工作,直到他们心悦诚服。”
戴志海特别注重抓安全预防,只要建筑垃圾不清理完毕,事情就算没有结束。每次拆除完之后,他立即封锁现场,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废墟而导致安全事故。每天晚上,他不定时地来巡查,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又早早地来到了现场。连一贯善于起早摸黑捡垃圾的几位拾荒老人,几次想偷偷进入废墟捡垃圾也没办法。
“有事就找晓兰”“有事就找晓兰!”这是津市市汪家桥街道“棚改”工作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陈晓兰是一位年轻女同志,是汪家桥街道人大联络委主任,被抽调到分指挥部负责征拆工作。她外表看似柔弱,其实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对于“难啃的骨头”,她一马当先;对于难解决的矛盾,她毫不退缩。
5月30日下午,记者在汪家桥新村社区服务站见到了她。当时,她正被一群居民围着问这问那,她都一一作答。遇到说了几遍还不肯走的居民,她又反复解释,并拍胸承诺:“如果那件事不成,尽管来找我!”
足足等了50分钟,她才抽出身来“接见”我们。她满头大汗、一脸通红,但始终面带微笑。问明我们的来意后,她莞尔一笑:“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处理这些难事,太多了,说哪一件呢?就说说我们在征收油炸坊社区闵姓人家公房的事吧!”
原来,公房的户主是两位退休人员,现已跟随子女赴深圳居住,留下的公房让给了条件较差的弟弟居住。弟弟的性格孤僻,很难沟通,起初跟他说了几次拆迁的事均毫无进展。因户主的家庭总收入超过了元,不符合公租房安置政策,而弟弟执意要享受公租房安置政策。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离拆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可这个时候闵家弟弟却突然“失踪”了。为了找到他,陈晓兰和街居干部组成了4个工作组,轮流在他家门口蹲点守候,从早上6时一直守到晚上12时,一连十几天,最后他被街居干部的行为所打动,自己主动提出愿意搬迁。刚开始,他听说街道不给他提供住房,情绪特别激动,叫来亲戚到棚改分指挥部哭闹,扬言如果不给他提供住房,他就要死在分指挥部。陈晓兰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主动给他们讲解国家政策,让他们明白现在还有很多困难户,如果为他们突破政策底线,其他困难户怎么想?后来,陈晓兰主动为他找租住房,带着干部在各个信息部咨询,自己开车带着他到处转,直到他满意为止。
陈晓兰说,解决这样的事她有经验,她总结出了“三法”:一是“压力传导”法,在所有要拆迁的房屋上面,刷上“棚改”政策宣传标语和房屋拆迁的具体日期,这样既给干部们提个醒,必须在这个时候完成任务,也给拆迁户增加压力,促使他们主动搬迁。二是“死缠烂打”法,盯住拆迁户不放松,一遍又一遍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三是“感情交流”法,即换位思考处理问题。
“他善于和拆迁户交朋友”6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襄阳街街道“棚改”分指挥部采访时,大家一致给我们推荐副指挥长王友华。理由有二:一是他堪称“攻坚”能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街道的“棚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他善于和拆迁户交朋友”,永远站在拆迁居民的角度考虑,顺着他们要求的合理部分寻求突破口,使许多拆迁难题迎刃而解。
王友华去年底才从原保河堤镇政府调至襄阳街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当时,正值街道襄窑路西侧“棚改”征收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他一来就被委以重任,分管棚改、澧水二桥征拆等中心工作。报到的第一天,他前脚刚从见面会离开,后脚就进了棚改办公室,了解街道“棚改”工作的全面情况和问题所在,并认真思考解决办法。
今年2月,街道打响了“棚改”百日攻坚战役,王友华迎难而上,苦事难事带头办。在房屋征收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坐地起价的难点户。私房征收户傅祖元,一栋三层楼房要价万元,他说:“难得碰上拆迁的好机会,达不到要求我绝不签字!”经过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他仍然坚持要价80万。王友华了解情况后,多次和他沟通,耐心向他宣传征收政策,终于扭转了他的观念,最终,傅祖元在征收协议上签了字。
拆迁工作中,王友华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创造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以爱助人、以法律人”的工作方法。他以“假如我是拆迁户”的思维方式,带领一班人合理运用政策,引导拆迁户,用事实说服拆迁户,以自律的言行赢得了拆迁户的称赞。在那些住房条件差的拆迁户中,老人占很大比例。这些人往往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