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津市的鸭霸王就是我鸭王背后的时代发展

文字

「澧有兰津」

圖片

「澧有兰津」

潮汕砂锅粥店老板杨立新,是安乡人,53岁,做餐饮这行已有二十多年。八九十年代的津市十分繁荣,城市发展以工业为主,工厂多,流动人口也多。年杨老板初中毕业后,从安乡来到津市投靠姑妈。

在那个年代,人们添置新衣的主要方式就是买布匹后,请裁缝给你量、给你做。那时候津市大街小巷都是拉板车摆摊的小贩,都没有固定的地方。来到津市后,杨老板最初就是用板车拉布匹卖,当时一匹布总价十二、三块钱,做条裤子加工费只要两块钱的年代,钱值钱,生意特别好。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年手头宽裕之后,杨老板在三洲街明珠楼附近租了几个门面,结束了拉板车摆摊的日子,在门店里面卖布。

做布匹店子的时候一般在武汉进货买布,湘潭、武汉、潮州这几个地方,只要哪里有布,就跑过去拉货带回来买。97年,布匹店开始卖衣服,进货要从津市的汽车站坐车到武汉的汽车站。武汉车站外面精武路有卖鸭脖的店,一条街人山人海。杨老板想着,这么多人买,这东西拿到津市去做,不一样可以吗。

鸭脖这些武汉美食97年、98年就已经出现在常德,但津市、澧县还都没有。杨老板发现了这个东西,本来是去进货的,想着卖布做衣服也不赚钱,干脆找鸭脖店老板学艺去了。

杨老板说,“决定了之后,衣服都没有进,和家里打电话商量了一下,再到武汉问了几个朋友,还有两个妹妹在武汉做百货。问她们生意好不好,她们说生意真的好。我说生意好就能发展到津市去啊,津市大家都不会做,找不到商机。”他突然之间发现这个生意,看着他们鸭脖生意这么好,于是改变了主意,放弃了进货的想法。找到九三鸭霸王的师傅学艺,学成之后回津市开店。

从武汉回来之后,杨老板把三洲街的两间布匹店的门面拆了,改行摆夜宵,店名叫“鸭王夜市”。

年五月初四开张,杨老板开始转行搞餐饮。生意火爆,鸭脖在津市街上卖疯了,虽然看不到辣椒,一吃又辣,喜欢吃的人胃病都能吃出来,他说:“那时候津市的鸭王就是我。”

三洲街的店开了两年之后,政府要拆房子,店址转到现在的夜市城,在那做了三、四年。做宵夜辛苦,经常营业到三四点,主打鸭脖、津市的卤菜,还有炒青菜、龙虾、炒面、锅饺,还有特色印度飞饼。

后来想把生意做大,年开始做“鸭王饭店”,中餐、晚餐、宵夜一起做。店子开在新阳光对面,现在刘聋子粉馆的位置。杨老板说那时候北大三路都没有人,店子附近都长着野草,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好了。

年店面转让,店铺盘出去之后,杨老板有一次到广东玩,发现那边人喜欢吃粥,觉得粥是养生的,拿回来做生意也不错,家里也没有人会,加上晚上老是吃辣的对胃也不好。他又去潮州学艺,回来开了“潮州砂锅粥鸭王店”。做饮食几十年,店铺招牌换了两三波,还是舍不得取掉“鸭王”两个字,他说,在津市提到鸭王大家都知道是他。

杨老板十多年前开始走入襄阳街志愿者协会,挂职副会长。从年开始,一直做慈善。那时候他还不认识襄阳街志愿者协会朱德文会长,是通过朋友认识的,打电话问会长在干什么,他说在一个孤寡老人家里,老人今天过生日,给他买一点肉和鱼,做一顿饭。杨老板跟过去找到会长,发现老人的屋子漏水,只用塑料布接着,非常可怜。朱会长说坚持做这些事情有几年了,杨老板听后很感动,说:下次做这些事,喊我,我陪你一起搞。

自从这个事情之后他就一直跟着朱会长做。那几年志愿者协会还没有成立,只有他们两个人,后来才办了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志愿者的队伍。杨老板说,虽然那时候一顿肉鱼只要十几块钱,但是你要有那个心去做,自己也出不了多少钱,最起码是有这个心。

“给一些下岗工人解决一点问题,找地方生存,也帮国家减轻负担。自己做点慈善也很好,做善事是很有味的,做这些事心里很踏实,很愿意去做这些事。心里就是那么想的,跟儿子和女儿都讲过。爸爸这辈子肯定要做下去了,一直做到自己做不动。”有时候女儿说要块钱,就开玩笑说给行不行,还有放身上给别人。做一点很小的善事都觉得心里有一点很小的充实感。

杨老板跟我们说,“现在基本上定居在津市,回安乡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津市对我来说太熟太熟,几十年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这个地方好,环境、治安,国家政策包括税收,我很喜欢这边,很安静、社会治安也好。”他没有觉得孩子们会接手自己的店子,说到底也只能传给他们。现在就希望,他们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关于帮助人,我们小时候反而很容易感受到他人的脆弱,更容易产生怜悯,长大后我们见识了更多的痛苦,甚至自身被受到的挫折占据,忘记了他人也跟自己一样,遭受着与自己相同或者更大的挑战。虽然渡人很难,但也别忘了拾起怜悯之心,自己也能活得更踏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ly/2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