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津市文化家乡的牛肉粉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此文在《常德日报》二版头条配编者按语刊发,后被津澧融城主打刊物《城头山视窗》转载,致谢编辑和文友。)

我的家乡座落在湘西北,自古是一个码头集散地,商贾酒肆摊担云集,滋生了不少民间美食。老有名气的其中就有贡品麻蓉酥糖、桃酥、薄切等不胜枚举。在众多美食中,让我最衷情的还是家乡的牛肉粉。

每逢在异乡,见到熟悉的津市牛肉粉的招牌,我的心中会泛起一种莫名的冲动,仿佛又闻到了那种辣辣的浓郁的香味,那是一种能让游子陶醉迷恋的家乡风味。

很早,牛肉粉的香味就飘进儿时的记忆里。

小时候,我家住在大码头。正对街口有一家粉馆,很有名气,每次路过都看见里面桌椅不空,排着长队。

小时候的我,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跟在二哥身后,到粉馆排队等候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粉了。透过窗口,静静地看着大厨把十来个碗放在台上整齐摆开。放好佐料,浇汤,手一沉,鲜嫩的圆润的粉丝在沸锅里热一下就起,再浇上牛肉、猪肉、三鲜、麻辣等风味各异的辅料。等着一碗碗被端走,待到自己端在手上时,已经是满店飘香了。再找一个靠墙的四方桌坐下,两兄弟,一碗牛肉粉,两双筷子,未及品尝,看着闻着就已经醉了。

那时候,正值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日子过得很艰苦。吃牛肉粉对我来说不是常有的事。平时嘴馋,拿一个青萝卜白萝卜咬上一口就觉得很幸福了。至于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梨子和苹果,在那时已经是过年过节的奢望和生病时最想见到的高档慰问品。

那个年代的父母就更可怜了,一家八口,每月五块的工资养家都不够,哪还有闲钱给我们饱口福。有时候破天荒地从口袋里搜出一分钱来给我们,立刻就欢天喜地的跑没影了。

好在当时牛肉粉的价格不像现在这样贵得惊人,一碗价格四到五块。那时候一碗经济粉,也就是俗称光头粉的价格是一两粮票九分钱一碗或者兑换成二两粮票、四分五厘一碗,当然,两者之间不能进行简单的历史同比,那是经济学家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出那时的生活水平还是相当低下的。

为了凑足一碗牛肉粉钱,我和二哥没少往废物堆里钻。在我家附近,有家无线电厂,每日上午都会有一辆装满废品的板车从厂里拉出。我俩紧随其后,只等倾倒,就迅速爬下河堤,瞪大眼睛,搜寻一根根废弃的铜丝。然后拧成一团,拿到废品收购站回收,每次都能换得两三分钱。等到凑足钱粮,两兄弟便快乐地奔向粉馆,操起两双筷子,美滋滋地开始品尝一碗光头粉了。那种感觉甭提有多幸福了,小小的年纪就换来了劳动果实。

后来,为了生活,我成了一名流浪歌手,牛肉粉的香味就飘荡在游子思乡的愁绪中。

家乡愈来愈远,思念也愈来愈模糊。每天漂泊不定忍饥挨饿的歌手生涯,让我早已忘却了家乡牛肉粉的风味。

每到一地,演出过后,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餐馆早已打烊,满大街竟然找不到一家可以裹腹充饥的地方。一路走着,一路想着,如果此时有一碗热辣香喷饱含着家乡风味的牛肉粉该有多好啊!饥肠辘辘的我们只好买一包泡面或者饼干回旅社充饥,时间一久,看到泡面就发怵。

有一回,我们来到温州北边的白象镇。演出完毕,依然肚子空空找不到饭馆。我在一家拉面馆叫了三份拉面。终究是兰州美食,头一回跟着我们出远门就想品尝异乡风味的朋友吃得津津有味,而我和阿明却只能机械地动动筷子。阿明甚至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毕竟在外漂泊了十年,早已被快餐、泡面搅得失去了味觉功能的我们,心里盼望的只想吃到带有家乡风味的饭菜和牛肉粉,那是游子对家深深地思念和渴望。

我的一位江西赣州的朋友,初次入湘时,对湖南的饭菜有些不适应。在湖南呆了一个月,转身再路过江西时,竟然感慨到:“我终于又吃到家乡的饭菜了!”其实,湘赣口味在我看来还是有诸多相近之处的,而我却以为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好吃。这大概就是地域差别和各自的理解不同罢了,然而有一点是无法区分的,那就是对家乡深深地牵挂和乡情。

回到湖南,途经长沙时,我的心跳开始加速。不是因为近乡情更怯,而是在长沙的街头,我又看到了久违的“津市正宗牛肉粉”、“津市刘聋子牛肉粉”的招牌。

早就听说津市牛肉粉火爆长沙,没想到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大街小巷,每个社区,每条街道,几乎都能看到熟悉的招牌。有一回在湖南卫视附近,我就亲眼目睹一位老外品尝津市牛肉粉的情景。听老板介绍,这位老外非常热爱湖南,爱吃辣椒,也爱吃津市牛肉粉。

我一打听,这位老乡并不是津市人,其实在长沙经营打理牛肉粉馆的有很多都不是津市人,至少十有二三都是常德老乡,但是常德老乡的渊源仍然让“津市牛肉粉”这块历史久远的金字招牌在异乡闪闪发光。只是让游子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它不能象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重庆担担面、天津狗不理包子等中华美食一样走向全国,形成集团优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远在天涯的游子,一定会如我一样,在芳香浓郁饱含故乡深情的牛肉粉的香味里,感受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家乡的牛肉粉,让津市这个小城声名鹊起,飘香沉醉。

家乡的牛肉粉,飘进了我儿时的记忆里,更飘荡在游子不尽的乡愁中。

宗湘元,常德市散文家协会原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早期从事个体经营与业余新闻写作,为逞匹夫之勇,振国足不振之气,投身绿茵,当过十年草根足球教练,自费出版《足球》一书,奉献所有后踏上漂泊之路,历经街头艺人沧桑与打工苦乐。常寄居旅店阅读笔耕不辍,返乡后重拾心灵之笔,作品多反映乡土情怀江南风貌人生百态,曾多次获全国征文奖。

作品刊发《中国诗》、《湖南日报》、《常德日报》、《戛云亭诗词》等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先后担任红网文友会版主、四川嫘祖文化论坛副总版主。

一、欢迎投稿,原创与转发均可,来稿务必注明首发与否、原创作者与出处,免生纠纷。

二、本刊常设栏目:诗词拾萃;散文园地;小说争鸣;新闻快递;时事品论;征文备档。

三、投稿要求:篇幅适宜,并配作者简介,图片自便。

四、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ly/2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