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泸
上回说到津市的九个码头的变迁,现在许多津市人只晓得一个九码头,九码头有小钵馆、翘鱼馆,其余八个码头都不清楚。那我就告诉大家,自明清以来,津市形成的传统九个码头,是罗家坡、关爷楼、大码头、观音桥、新码头、新建坊、三元宫、汤家巷、油榨坊九个码头。现在的九码头处属汤家巷码头。
清代初年,据老人说,就是这九个旱码头,装卸澧水河来船的货物,有五条内河贯通三大桥,只载客人或小件货物上桥岸,俗称“九旱五水”。码头工人用箩筐挑一担货物,从船上搭在岸边的木跳板走上岸,一闪一闪非常危险,没有相当的体力和经验,是要出危险的。挑上岸后,还要爬很陡的岸坡,走上码头,再装上人力车,后来叫板车,运到街市上的货栈或店铺。除了用箩筐挑,遇上袋装货物还要用肩扛。因此,码头装卸工人非常辛苦的。特别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底层百姓受三座大山剥削压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清代民国时期,津市的繁华是无数底层百姓,包括码头装卸工人的血泪和苦难换来的。还有当时的英国太古公司,日本日清株式会社,美孚火油有限公司,德国爱丽丝银行等帝国主义的剥削。这一点,是当今生活在津市的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应该知道的。我们从电影、电视上看到帝国主义、洋人站在码头上,监视劳工弯腰背着沉重的袋袋,一步一移,从船上的跳板走上岸的镜头,其实,津市的九个码头在清代末年、民国时期,与电影、电视上的镜头是一模一样的。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沿海许多城市与西洋列强通商。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产生,英、美、日、德、法、俄等国的商人纷纷来到中国大陆经商、贩卖鸦片等,津市,作为湖南六大内河港口的优越交通条件,湘西北、鄂南重要物资集散地的地理位置,有芬兰、美、德、日、俄、英等国的商人、传教士,纷纷来到我们这个当时称为“小南京”的大城市,我们津市当时是大城市。这里,我说说年,我在市荆河戏剧团当演员时,常到刘公桥的几个茶馆,听老戏迷扯乱弹的情景。有位老戏迷说,民国二十一年,他最爱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松秀班”唱戏的刘公桥戏院,看我们津市的荆河戏,一个是到大码头看洋人。
大码头是上河佬、下江人、外国洋人汇集的地方。他们都要乘船从河码头上坡,穿过雄伟的朝阳阁洞门,走向大码头的街市。大码头热闹得很,各种店铺挨挨挤挤,各种叫卖耳朵闹麻,江西口音喊:“整洋伞噢”!长沙口音喊:“面包啦面包!”湖北口音喊:“整胶皮套鞋,有烂皮靴烂套鞋换钱!”津市本地口音喊:“香蕉菠萝纸包冰!”“和面,饺饵啊!”等等。还有各种人流,密密层层,有头戴黑头巾、穿黑衣裙,只露出两只漂亮蓝眼睛的芬兰修女,有大鼻白脸、西装革履的英国人,有鹰鼻鹞眼、神情倨傲的德国人,有黄发碧眼、无拘无束的美国人,有大脸宽腮、留两瓣东洋胡子的日本人,有肤白体壮、东张西望的俄罗斯人,还有身材魁梧、性情豪爽的山东、陕西人,仪表端庄的江苏、浙江人,举止稳健的四川、湖北人,精明瘦小的广东人。还有头缠蓝布巾、身穿绣衫的苗家女子,有脖子上挂银项圈、身背背篓的土家汉子,有打赤膊、露出一身黑腱子肉的上河排古佬,有衣衫破烂、肩扛小猴的卖艺人,还有穿中山服、气宇轩昂的新潮教师,有穿乳白衬衣、蓝裙子,亭亭玉立,手握花纸伞的津兰中学的女学生等等。简直就像一个小联合国。我们仅从一个大码头,出现这么多的西洋人、东洋人,出现全国十三省市的移民、商贾,就可看出被称为“小南京”“小上海”的津市有多么繁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八十年代,津市大码头新修的国营饭店、百货公司,仍然是津市标志性的建筑。据老人回忆,津市九个码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时期。津市的水路,除了入洞庭湖,进湘、资、沅水、入长江,还有湖北荆江的支流松滋河、虎渡河直通澧水进津市,所以抗战初期,江南各省难民一齐走水路拥进津市躲避战乱,九个码头一天到晚都有客船、货船靠岸,客人一上岸就到夹街上住店、吃、喝,进妓院、茶楼、酒楼、戏院,夹街上人挤得满满实实,水泄不通。我们有的人到过上海的南京东路,人也挤得满满实实,夫妻二人如不手牵手,一松手就被人海淹没了,当时津市夹街上与上海南京东路一样,所以,津市叫“小上海,小南京”。唐代诗人张继写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说,“津市城内五通庙,夜半钟声到客船。”真是一座不夜城。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由于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成了优势,澧水航道泥沙淤积,长沙客班也停运了,货船也少了,几个码头只运砂卵石了,津市码头的昔日辉煌非常可惜的写进了历史。说完了津市码头的千年变迁,再说说津市的交通工具的千年变迁,津市人在明朝、清朝出行乘坐的是什么车子?有些什么有趣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