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津市札记围炉话岁

读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十多年没有在家过春节

不知家乡今年的春节

是否还和往常一样热闹

记得梁实秋先生曾说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羁旅凄凉

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

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

30多年前,《参考消息》刊载过一篇题为《乡情·乡音》的文章,第一次知道旅美作家陈之藩,先生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感叹,读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他在《春联》文中说:“我总是在每一个圣诞节,写一篇满象样的文章,作为过洋年的惟一消遣,正如我小时候在北风刺骨的街头,人家过年,我卖春联,人皆不堪其忧,我独不减其乐,因为卖春联时,来不及觉得家庭衰落之苦楚,正如作论文时,自然忘掉了异国飘零的凄凉。”

文中又说:“一到北京的年关,债主一个个逼上门,为了躲避债主,我把母亲出嫁时的一个毯子抱到当铺当了,于是与妹妹抬着一张旧木桌,在街头替人写春联,家中要账的密锣紧鼓之日,正是我对子生意兴隆之时,卖一点钱,妹妹就拿回去搪一点债,那已不是四个孩子在过年,而是四个孩子在生活的危岩上周旋/挣扎与战斗。三四个年头全是这样过去的,然而是几乎每个年,我都爱回忆这段生活...”

旅美作家刘湘梅年离开津市,年去台湾,后到美国攻读病理学,是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的校长助理。

她在《外公的显微镜》中谈到家乡年夜饭的习俗:除夕晚上,华灯初上,大圆桌上摆上了象牙筷、银匙、银碟、小酒杯,一道道的佳肴美味从厨房端了上来。出了腊味之外,标准的家乡菜是粉蒸肉和肉饼。除夕的宴席必定要有一条整鱼,象征“富贵有余”,所以除夕的鱼是不能动的。

家乡的年夜饭,大多会做粉蒸肉和红烧肉,年前,贵州举子郑珍赴京赶考,走到顺林驿,前面一片汪洋,于是进退两难,滞留驿站,春节时,郑珍在《度岁澧州寄山中》记述了驿站的春节大餐:“大盘登鲇鱼,小盘烩丝浮。湖虾点鸡子,汾酿凝新瓯。”、“卯卯今夕乐,乐到不可名。不解忆郎罢,但知烧粉蒸。守岁强不卧,喧搅至五更。”

吃团年饭时要祭祀祖宗,具体的程序,城里的人都不甚了了,毕竟几十年不作兴了,乡下或许知道一些,外面世界对乡村冲击要小得多。刘湘梅在文中说:菜上齐之后,一家人围着饭桌站成一圈,看着父亲祭拜祖宗。他毕恭毕敬地将酒倒入桌上的酒杯里,一面口中念念有词,说着每个祖宗的名字,请他们入席。倒完了酒,他退到桌旁,垂首肃立。等了片刻,祖宗们用过了酒菜,父亲再走向桌前将每只酒杯中的酒撒一点在地上,就算送他们归土。于是我们纷纷就席,来享受一年中最丰富的一餐。

守岁时吃夜宵,也很讲究,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

据常德地方志记载:津市一带,除夕要吃夜酒、夜粑粑和上春盘。夜酒是一种糯米甜酒,夜粑粑是一种印有吉利字眼的粑粑(用蜜蘸着吃),春盘装的是时新生菜,唐朝杜甫有诗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可见这风俗是很古老的。

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之多,竞争之激烈也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对综艺节目有了视觉疲劳症,于是春晚越来越难办,无论导演如何卖力,总是众口难调。早先没有电视的日子,也是“守岁强不卧,喧搅至五更。”这点刘湘梅深有体会。

我家打牌九最是热闹,孩子们围了一桌,父亲作庄。我们原来打算将他面前的一堆钱赢了过来,不料他竟然很会玩牌,我们都不是他的对手。不一会儿,眼看着盼望了一年多钱都输光了,大家苦脸相视,不禁同时掉下眼泪。父亲只好将钱还给我们,大年除夕,哭哭泣泣是不吉利的。这是一个好教训,以后我们姊妹当中没有一个好赌的人。

北宋除夕夜,人们的庆贺方式很热闹,也高雅。庄季裕尝官于澧州,他的《鸡肋编》记有:“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岳阳风土记》则有:“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

清嘉庆年,澧州宋永岳在《守岁》云:“守岁乃除夕阖家团坐达旦也。此事由来已久,虽近于儿戏,然父子团圆,竟夕不眠,乃家庭乐事。”

初一要出行,早上起来放鞭炮,以前出行是什么样?

没见过,贺玉波先生在《故乡的新年》详细的记载了90年前的出行仪式:过年最热闹的,就只有出行的仪式。父亲敬了礼之后,便把先前封过的财门打开。这时候,学徒们便燃放着浏阳爆竹,有一长排一长排的小鞭炮,有一大圈一大圈的连珠炮,噼噼叭叭,统统统的响得十分热闹。就在这爆竹声中,我随在父亲身后,走出了大门,站在街心,点燃了香烛,很恭敬的拜着天地和五方。随即,跨进了堂屋,由父亲领导,我便开始向财神和祖宗的灵位,磕着头来拜年。

春节诳庙会,看大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五十多年前,我在大堰垱看过大戏,贺玉波先生笔下的场景,有几分熟悉,只是时间长了,渐渐地淡忘了。

广坪的南边,是一座大戏台。差不多每天都有善男信女,雇了戏班,在台上演着汉戏,以敬献土地庙的土地菩萨。我母亲是最喜欢看戏的。时常带领我和妹妹,坐在台下的高凳上,来看旦角花脸的汉戏。在我看得疲了的时候,便跳下凳来,到戏场的各处去游玩。我在这地方,看着各种杂耍,玩着孩子们的游戏,吃着各色的点心和食品,一直要玩到晚饭时候,才陪着母亲和妹妹回到家里去。

春节期间的酒宴是没完没了,亲友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会,一直延续到元宵前后。

这种习俗原袭很久,乾隆《澧州志林》就记有:元旦男女盛服设香炉,酒祀天地祖先,毕因时之吉,具香楮爆竹,出前门向吉方礼行神三揖,而反拜殳母舅姑及尊长,旋谒附近族亲邻友,远者异日,彼此互相庆燕,名春酒。自元正献岁,邻里以飮宴相庆,至十二日罢,谓其日为云开节。春社后,遇好天色,往往相继上山,中州人所谓拜扫也,至寒食而止。

清代春节官场的礼俗非常繁缛,《郭嵩焘日记》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三日记:接熊鹤村信,以元旦和其讴韵诗三首,仍和答也。诣各处贺岁:况颜山、韩宝臣、王绍唐、唐燮友、丁次谷、黄子冶、黄桐轩、王桐轩………张芝岑(共70人)。及回拜单安荣(旁注:子辉)、许寿藩、刘培泽、唐崇寿、齐廷桢,则皆不记其行号也。

尽管坐轿,一天跑七十多处,虽说蜻蜓点水,但对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身心之累是可以想象的。读邑人的旧文,仿佛浏览一幅幅旧的民俗画,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年轻人感到陌生,老年人感到亲切,往事历历在目,恍然如昨。

年1月

图片来源:邹晓龙

赞赏

长按







































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ly/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