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津市文史资料津市历史上的水患与水灾

津市历史上的水患与水灾

津市位于澧水下游,扼澧水咽喉。自津市以上,澧水集雨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合大小支流条,年均.35亿立方米的水量通过津市,转注洞庭湖,而澧水上、中游属巫山暴雨区,雨量多集中五、六、七、八月,以六、七月为最甚。澧水上游为高山峻岭,海拔米左右,中游为重丘区,海拔米左右,下游为低坦平原。澧水落差米,平均坡降0.%,一旦上、中游山洪暴发,就有朝发夕至,一泻千里之势。

一、水患的由来

津市为涔、澹、道、澧四水交汇,而又处于转注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加之虎渡、松滋两水入澧境后,导岷江、汇涔水而与澧水共流,这种形势必将对津市造成巨大的洪水威胁。所幸当时津澧一带堤垸不兴,水流宽畅,通泄无阻,尚少造成重大灾害。

据《澧州志》载:“明初无堤垸......万历三十六年(年)大水,自窑坡渡之北岸阳由坪、六冢口,官为建垸......康熙五十四年(年)大涝,领帑修筑阳由、孟姜、黄丝、张毛、窑口、李文、上下夕阳、魏家九官......雍正五年(年)州守赵准民规筑大围于张毛、黄丝两湖间......沿流苦淹,各为堤障以护田庐,有垸者筑,无垸者不得不围。”自此澧水入湖水口层层堵塞,全赖阳由与大围之间的一线入湖。同治九年(年),松滋西岸江堤决口不堵,又添新河。江水西侵,势如建瓴,因此“东城市廛,大被浸灌”,自此津市水灾愈演愈烈。自明嘉靖三年(年)起,张居正塞尽北穴,仅留南穴,洞庭湖便开始由深变浅,逐渐萎缩。由于长江上、中游和我省四水上、中游的大量开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四口(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四水(湘、资、沅、澧)带来的泥沙大量涌入洞庭,根据《湖南水利电力测量资料》记载:年至年的二十二年的统计,每年约有1.32亿立方米的泥沙涌入洞庭湖,沉入湖内的年均沉积量为0.96亿立方米。湖面由清顺治初的平方公里,至年减为平方公里,只为清初湖面的43%,湖容量由年的亿立方米至年已减为亿立方米,年均以8.3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减。据此,洞庭湖的萎缩也是造成津市水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澧水上游的开发和下游的淤积、围垦是造成津市水灾的直接原因。1年至年的二十年间,澧水流域的垦荒面积由万亩增加到万亩,每年以21.3万亩的速度递增,含沙量以年与年相比,在径流量相同的情况下,年输沙量由万吨猛增到万吨,每立方米的含沙量由0.54公斤猛增到0.78公斤,成为四水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据年津市农业区划《水利资源调查》,近二十多年来,澧水河床津市河段以4公分的年均速度向上抬升,不少地区的河床高于垸内地面,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年后,省、地、县各级政府对改善澧水下游的主鸿道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是废垸蓄洪,年至年先后废除七里湖和孟姜垸;另一方面实行淞澧分流,减轻围绕在津市附近的洪水顶托,年围垦黑鱼湖和年堵塞观音港,使淞滋河下延二十多公里,从官垸的毛家渡直接注入七里湖。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减轻澧水下游的水患起了一些作用。但是好景不长,年冬,津市围垦东洲,堵塞茶炉河,又失去了一个高水位分洪的水口,年堵塞多安桥澹水河后,使澧水自澧城以下主鸿道在洪水期又增加了个流量。每逢澧水山洪暴发,由西向东,直趋津市。过去尚有茶炉河分洪,如今全赖一条主道口曲转,致使津市一地积洪成灾,故当时有首民谣:“北水涨,南水筑,西水一来要吃粥”,反映了严重的洪水灾难。

二、水患造成的灾情

津市市区地面海拔36-39米,高地只有极少地区,昔无堤防,洪水超过35米就要侵入市区,超过39米,全市便一片汪洋。根据津市地区四十八年来的记载:没有一年不超过36米的,超过39米的达33年次。据此可知,津市旧市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灾,只有到年市区沿河防洪大堤修建后,才结束这种灾难。

津市过去为澧县的属镇,明、清以来,有关津市地区水灾资料所存残缺,笔者各方收集,根据较为可靠的资料,对近百年津市地区发生的重大水灾,分为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分述如后:

1、清末(-年)

自同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年)的四十九年中,发生了两起重大水灾,一起为同治元年(年)大水,阳由漫溢,南北决口,堤防荡尽,阳由垸被废弃九年,灾民就食于城市,或乞讨于他乡;同治九年(年)修复,多为外地移民,归原籍者十之二、三。再一起为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年),是一次连续性的大水灾,据《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载:“光绪三十四年(年),湘西北大水,以澧州受灾严重,人畜漂流,小民荡析离居,嗷嗷待哺。”又载:“宣统元年(年)六月大雨,沅、澧同时并发,六月大雨尚未消退,较光绪三十二年(年),为我省百年罕见大水。”《湖南省志》载:“宣统二年(年)五月上旬,常澧各属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加之涔水建瓴而下,以致酿成巨灾。当时津市关山一带,饥民上山就食,啃食树木草根,填以观音土充饥,饥饿不已,腹痛难当,死者无数,白骨累累,生者不堪忍睹,建塔收埋遗骨,名曰白骨塔(即今湘澧盐矿厂房所在地)。”当时民间广泛流传一首歌谣:“丙(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好吃,丁(光绪三十三年,丁未)难过,戍申(光绪三十四年)己酉(宣统元年)受折磨。”

2、民国时期(-年)

从民国初创到民国三十八年末,共发生水灾21年次,约近两年就有一次水灾,是近百年来水灾最频繁、最惨重的年代。灾情之大,死人之多、人民之苦,均为历史所罕见。除天灾之外,还有人为造成的水灾。据《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载:“自年以来,对滨湖堤垸假名官督民办,弊病极多。或主分修,或主合一,意见不一,诉讼纷纭,历久不休;或互争主任,彼此倾轧,延工不修;或侵吞浮报,账不公开,放弃修筑;或筑之不坚,来水即溃;或汛期已至,不购材料,偶尔小水,铸成大灾;甚至乡绅地痞,借诉讼为生涯,阻挠破坏,无微不至”。自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年)的四年中,津、澧地区几乎无年不灾,其中大水灾两年,文献明确记载的淹死人数就达人。如民国二十年(年)和二十四年(年)津市地区灾情调查记载:“民国二十年(年)大水,湘、资、沅、澧四水并发,江水倒灌,阴雨连月不开,津、澧皆罹巨祸,澧县死者三千,津市汪洋一片,房屋倒塌声、呼救声,此起彼伏,死伤无计,四乡灾民涌入市内就食,饥寒交迫,加以瘟疫流行,死者难计。津市商会办起孤儿院一所,收养孤儿百余人,此情此景,一片凄凉。”民国二十四年(年)更为严重,据《湖南省志》载:“澧水流域在近百年来,以年7月5日洪水最大。”澧水以每秒个的最大流量向津市倾泻,最高水位达40.15米,据《长沙大公报二十周年特刊》载:“澧县全部陆沉,死者万人。津市上起大巷口,下至五通庙的沿河房屋全部冲毁,死者数十人,阳由池油库冲入阳由垸内里许,数百吨趸船卷入水口,冲成碎渣,沿河房屋、树木、人畜尸体蔽江,随水漂流,三日不绝。”

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年),因日军犯澧,国民党44军决堤阻敌,两年共毁堤垸二十二个,受灾面积.亩,淹死41人,其人为惨状,不堪忍睹!

3、建国后(年-年)

在年至年的34年中,共发生水灾12次,其中特大洪水4次(54年、64年、80年、83年),其中以年和年最为严重。年大水,自5月18日起至8月8日止的一百天中,洪峰迭出,其中6次侵入市区,6月26日,津市最高水位40.44米,4至7月,津市地区共降雨毫米,为数十年所仅见,共冲走房屋间,倒塌间,受灾户,人,损失金额达23.3亿元(旧币)。年更为严重,自5月8日起,澧水流域连降暴雨,雨量之大,次数之多,涨速之快,洪峰之高,延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先后出现12次洪峰,超过41米以上的洪峰即达4次之多。五、六、七、八月的四个月中,津市地区累计降雨量.2毫米,大大超过了历年来同期平均降雨量的1.5倍。8月2日,津市最高水位43.34米,比历史最高洪峰超出1.78米,最大流速为每秒4.66米,最大流量个,阳由、徐家、关山、明道等垸先后溃决,死5人,14个大队和4个居委会受灾,冲毁房屋栋,共间,全市共损失金额达万元,但由于防洪大堤的兴修,北市区确保无恙。

建国以后的四次洪峰,都远远超过建国前的任何一年,由于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对防汛、抢险、安全转移、善后救灾等措施得力,因而减轻了水患所造成的损失。据统计:建国后的三十四年中,因洪水淹死的只有14人,阳由垸、复兴垸各破垸两次,其中年阳由垸因泄洪的需要而被刨破一次(徐家垸、明道巴壁垸、关山小垸,均非正常堤垸,故未统计),护市垸自市区防洪大堤修建后未溃决。灾情发生后,政府及时救济,积极扶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灾民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

根治津市地区的水患,是一个治山、治水的综合治理过程,涉及范围很广,既非一市一县所能为,也非在短期内所能奏效。津市历史上就是九澧流域的商业重镇,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将成为澧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津市人民政府从长计议,在筹建澧水大桥的同时,正着手进行开山南移,即使遇上人力不可抗拒的特大水灾,人民生命财产将得到保证。

来源:津市文史资料(第三辑)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xc/125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