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故乡的叫卖声这是几代津市人的回忆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野夫

故乡的叫卖声

作者:韩川

老陈是我的拳友,又是我的学长,整整高我六届,聊天是我们每天晨练后雷打不动的节目。那天谈起儿时的叫卖声,他突然来了劲,给我学唱各种不同的叫卖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几十年前。

那时我住在新建坊正街,前面的店铺临街没有窗户,白天靠下梭板,让光线照进来,晚上若加班则点煤气灯。从店铺到院子要通过石库门,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巷,把4个小院和4栋木楼串连起来,后门对着电影院。我住在第二进,木楼座西朝东,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显得有些阴森,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非晴日午时,不得阳光。

暑假,上午写作业,下午游戏,尽管外面太阳很大,因为有穿廊风,巷子里也不热。封火墙虽高,挡不住街上、巷子里一波又一波的叫卖声。

“洋伞纸伞波!洋伞纸伞罗!”不用看,就知道补伞人背着大布袋又来了,和大部分江西人不同,他的口音怪怪的。

“磨剪刀吆!磨剪刀吆!”,磨刀人背着板凳,穿过石库门走了进来,那时还没有《红灯记》,津市磨刀人的叫卖声中没有“戗菜刀!”。

“牙膏皮子鸡盒子!破布巾子换钱!”,补伞人还没走远,荒货佬挑着竹筐进来了,没等他的脚跨进大门,后屋的“胖儿”就开始在家里捣腾起来,寻找能卖的废品,刚卖了泔水,买冰棒还差一分钱。

“今时要就今时买,今时要买就来好哦!”不知道是湘乡人,还是祁东人,浓重的口永远也听不清,卖剐剐的小贩走近了,几年后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字幕,才知道当年的唱词。

“雪花膏!雪花膏!花露水!”小贩就住在太子庙巷口,后院的吴伯说她是□□□的三姨太。她的叫卖声单调、固执,像知了一样没完没了,惹得我的两个眼睛皮开始打架,“毛儿”说不怪她,是我昨天睡得太迟。

打白(ba)糖

甑蒸糕

卖针线的、卖小篮篮的、卖老鼠药的、卖打粑糖的小贩次第登场,任凭他们拼命地摇着货郎鼓,敲着小铃铛,卖力地唱,嘶声儿喊,我们仍然无动于衷。

“香蕉冰棒!绿豆冰棒!菠萝纸包冰!”在夏天这是最有诱惑力的叫卖声,全院的小孩都来了,“毛儿”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举着三分钱站在最前面。我远远站在外面,等待着冰棒打折,卖冰棒的是我初小的同学,卖冰棒是他的第一份职业。

观音桥是津市最热闹的地方,不仅轮渡、百货公司、国营饭店、望江楼、客运码头设在这里,而且小摊云集,行人如织,林林总总的叫卖声,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声调,抑扬顿挫,此起彼伏,煞是好听。

“藕丸子!”低沉的湖北口音仿佛发自肺部深处,毛丫头说他是龙法寺的票友,专攻黑头,难怪有这样深厚的基本功。

“鸡头米!鸡头米!”旁边的中年女人也不差,声音甜润软绵,周围的人都认识她,她是评弹演员,抗战时逃到津市。

瓜子

桂花糖

“椒盐瓜子桂花糖!”、“香烟的纸烟耶!要不要烟的!”两个清脆的声音一前一后,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一双赤脚,在青石板上互相追逐着,但仍然没有忘记叫卖。

“胡椒糖!当面尝!”澧水河上的码头几乎都有一个卖胡椒糖的,老人嘶哑的声音、疲惫的背影和小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和面——,饺儿!”埋头包饺饵的汉子,这时伸起腰,向轮渡望了望,也凑热闹吆喝一声,其实他完全不用吆喝,他的摊前挤满了人。

“米豆腐——!”驼子的最后一个字拖得很长,还转了弯,天气太热,米豆腐生意不好做,他得卖力,否则今天的米豆腐又会卖不完。

“卤蛋卤干子的酒哦!饺子面啦!”河面上传来的叫卖声特别悠扬,带有一丝四川尾音,卖卤菜划子在河边慢慢地游弋。

头更早过,长街已冷清,夜色渐浓,路灯更显得昏黄起来,夜风瑟瑟,饺饵挑担的老板不住地打哈欠,桌上残杯冷炙,最后两个客人起身,互道慢走,卖茶叶蛋的女人还静静地坐在灯下,等待把最后的茶叶蛋卖完……。

站在夜里的十字街头,细听小贩的呼声,享受市井的情趣,那些忙碌的小贩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悲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一声声叫卖声,深深地刻在脑里,那一幅幅画面,牢牢的印在心中,挥之不去,拂之又来。

清明返乡,恰逢阴雨连绵,呆在家里清理旧书,忽听到外孙在叫:“娃儿糕、发糕!豆奶!香蕉!海南香蕉!”我问自己,等到他老的时候,还会记得故乡的叫卖声吗?

韩川

赞赏

长按







































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xc/1701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