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北大荒寻找丁玲的足迹
文/刘金国
▲丁玲文学促进会赴北大荒全体会员合影留念
9月,由常德市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常德市丁玲文学研究中心、北大荒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承办、临澧县委宣传部协办,“走进丁玲第二故乡”采风交流活动顺利成行,历时5天,在北大荒是否找到了丁玲的足迹?知名作家“说话的云”用他优美的文字来告诉我们答案!
▲中年时期的丁玲
丁玲,原名蒋冰之,年生,湖南临澧人。早年受“五四”新思潮影响,追求个性人生,为逃“娃娃亲”,17岁的丁玲与另一女伴奔赴上海,20岁时在北平结识了她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青年编辑胡也频,双双堕入爱河,后经潘汉年的指引,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丁玲于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表了许多令读者难以忘怀的著述,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母亲》等,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说出了那个时代女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声,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共鸣。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人生也曾几度坎坷、荣辱相伴。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1
一次离家最远的行程不经意间敲定,去北大荒,接到通知没想到,可谓无心插柳。常德市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常德市丁玲文学研究中心、北大荒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承办、再加上临澧县委宣传部协办,“走进丁玲第二故乡”采风交流活动顺风顺水成行。
九月是秋天开始成熟的季节,九月初的这次北大荒之行,常德市22人的队伍规模挺大,涉及面挺广,差不多全市大部分区县都有代表参加。临澧县是丁玲的故乡,区县安排的参加人员也最多,有六人。贴上临澧县标签,便突出丁玲的故园符号,常德组织的这次北大荒之行就更有意义。
▲临澧团友一行
正是这次北大荒之行,也开启了说话的云平生最北的旅行。
5.53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在我内心一直很神秘。东北边疆,无限广博肥沃的黑土地,生产大豆、高粱,还有,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写满着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沧桑历史……这些都在次,与临澧相关的有一个传奇女子丁玲在此生活了12年,而这位走出临澧,享誉中外的知名作家在北大荒生活的足迹,才是我最关心的东西。
一次寻找丁玲足迹的旅程,在年9月5日拉开帷幕。一天都在车上、机上,清晨六点四十分从临澧出发,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下午一点半飞机,下午三点半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转,晚上六点半抵达哈尔滨。
▲飞机抵达哈尔滨太平机场
二十世纪九十代初看过《夜幕下的哈尔滨》,对最东北的这座省会城市便有了最清晰和最亲切的印象。从飞机下来,走进这座清晰和亲切的城市,正是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确很美,很有感觉,就如同一个久违的未曾谋面的亲人,一下子遇见,宛如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城市建筑,此刻在我看来,竟然有说不出的宽容和内涵。这,大约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此刻,我把哈尔滨错觉为一位多情女子。
夜八点,在哈尔滨穿行一个多小时的我们抵达北大荒国际饭店,一场东道主早已准备的酒局正在等着我们。
未入酒局我已先醉,美轮美奂、甘醇如酒的哈尔滨夜色,早已让我迷失。
▲夜幕下的哈尔滨
2
博物馆肯定能觅到丁玲的蛛丝马迹。
北大荒博物馆就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北大荒饭店右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内。六个展区分布在一二楼六个展厅内,北大荒工业、农业、人文、历史在这里都能得到粗略或精细的了解。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物,先去三馆: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东道主或许先已揣测到我们心机,9月6日,到黑龙江省第一个行程就安排我们进了博物馆。
▲团员一行抵达北大荒国际饭店
北大荒的洪荒历史便席卷而来。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仿佛走进北大荒的历史长河,对北大荒便有了肤浅的印象,至少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先入为主的概念。百万大移民,开垦北大荒的宏篇巨著原来是如此写就的。
▲北大荒博物馆
在二楼第四展室,北大荒名人栏内是这样介绍丁玲的:
丁玲(.10-.3),作家,湖南常德人。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年赴延安,曾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国文艺协会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和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年错划为右派,年下放到垦区,先后在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年获释,年平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斯大林文学奖。反映北大荒的作品有:《风雪之间》、《初到密山》、《杜晚香》等。
▲参观现场
北大荒没有忘记丁玲,黑龙江也没忘记丁玲。午餐在哈尔滨吃过江鱼全席后,前往宝泉岭的火车上车时间尚早,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自由活动时间中,我们所到的萧红纪念馆,哈尔滨中央大街,从中也能找出与丁玲交集和关联的屐痕。
萧红是哈尔滨人,著名女作家。年2月,日军逼近临汾。萧红等民大教员与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撤退时相遇。
在萧红故居纪念馆,我见到了两位才女作家萧红与丁玲在西安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从合影中,不难看出两位才女作家之间的惺惺相惜。
▲萧红故居一角
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除了感受步行街繁华和厚重之外,还感受到圣.索菲亚教堂的肃穆,松花江的宁静。
丁玲来过,年和年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还住过同一个房间。仔细感应,恍若这周围正散发着丁玲的气息。
我步入马迭尔宾馆前中央大街中心,大步流星地走着,旁若无人地走着,恍若一场穿越,恍如走成了上个世纪在中央大街自由行走的丁玲……
不过,不用穿越,今晚上火车,一觉醒来,宝泉岭就会呈现在我的眼前。
▲哈尔滨中央大街
▲作者(左二)与临澧团友
3
宝泉岭真的就突兀在眼前。
9月7日凌晨,我一睁开眼,五点半,天已大亮,宝泉岭站到了。昨晚,黑龙江省农垦局很热情,宣传部长高跃辉作东,前文联主席张主席,作协正副主席赵国春、赵宝海陪同举办晚宴,宴请我方石成林会长带领的采风团的22名团员。我喝了点白酒,好像有点不胜酒力。上火车前,因火车晚点,在哈尔滨火车站差不多站了两个小时。上了火车后,就着手机电筒又看了好几十页赵国春写的书——《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差不多转钟一点才爬上卧铺。所以容易入睡,一睡就坠入了深沉的梦里。
▲抵达宝泉岭
醒来就到站了,下到宝泉岭火车站月台,我打了一个寒战。气温仅十五六度,有点冷。赵宝海是全程陪同,从哈尔滨陪到宝泉岭,一路上都在享受他的服务。到宝泉岭后,气温相对较低。他提议,让我把夹衣换上。我愉快听从了他的建议。
吃过早餐后第一站,是参观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感应拓荒者的勇敢和自信。
▲参观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
接下来,汽车在宝泉岭腹地自由驰骋,广袤的北大荒稻菽千里,正值丰收时季。金色的稻浪一望无际,让我这位江南游子,第一次有了天高地阔的豪迈。
丁玲在北大荒生活十二年,在宝泉岭生活了六年。现在我接触的这块土地就是她当年接触的土地,只不过当年是荒原,现在是粮仓;当年的拓荒者采用的劳动方式是肩扛手提,现在的经营者是采用现代农业机械化。
▲置身于广袤的北大荒田野
最北处,我们来到中俄交界的黑龙江边,在龙门福地的石碑下合影留念。无数次在影视剧中见到的无比神往的黑龙江就在脚下,望着一江相望的俄罗斯,内心无比激动。在祖国的东北,感受祖国的山河壮丽,真是缘分。随后,我们到绥滨农场参观龙门福地酿酒厂。
一直在感应丁玲感受过的阳光、空气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作物和植被,水稻、大豆、高粱、白桦树、杨树等等,对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产生无比依恋。
▲以江为界,这边是中国,那边是俄罗斯。“喂······”能听到么?
吃过午饭后,我们驱车走进普阳龙场。如果说之前感应丁玲足迹只是空泛概念,那么从进入普阳农场那一时刻起,我的感应开始接地。普阳农场对丁玲的感情很深很真,丁玲有位干女儿就在这个农场。
车停普阳文体中心广场,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文体中心右侧的丁玲雕塑。大家不约而同朝向丁玲雕像走去。
走向丁玲,走向丁玲第二故乡的标志,我想就是应该在此刻开始。长久的注目之后,我们来自丁玲第一故乡的团员在丁玲塑像前合影。
在文体中心的大门口,丁玲的干女儿王俊芬、干女婿张福太正候着我们。
普阳农场的主要负素人仇书记接待十分周到,带领我们参观完文体中心后,安排和丁玲干女儿、女婿一起参加的座谈会,并播放了专门拍摄的专题片《丁玲一一永远的北大荒人》。看得出,普阳农场有足够的诚意把丁玲当知已、当亲人。听仇书记介绍,他们正筹建丁玲纪念馆,并已经拿出了《丁玲与北大荒》布展方案。
▲丁玲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琼华与农场员工合唱一曲《我爱你,北大荒》
▲团员桃源文联副主席冯学军现场泼墨
团员刘琼华和普阳农场的员工合作了一曲《北大荒人》,还独自演唱了《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把座谈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王俊芬的老伴张福太发了言。从张福太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荒人对丁玲的朴素感情。正如仇书记所言,北大荒人以丁玲为骄傲。
我思索,这块土地对丁玲有无尽的关爱和包容,丁玲对这块土地也爱得决绝和坦然。做为丁玲家乡人,在感动、感念、感怀、感激这种朴素感情之余,越发从内心升腾起做为丁玲家乡人的自豪感。
够了,就抓紧剩下来的时间,到宝泉岭阡陌纵横、宽厚博大的胸襟中细细品味北大荒人的那份细腻情愫吧。
4
一下车,锣鼓、鲜花、欢呼声涌向我们。9月8日上午,宝泉岭局直小学少儿文体中心的孩子们用别样的歌舞演出欢迎我们到来。久违的场景,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比起他们的父辈祖辈,北大荒的开拓者们要幸福百倍。站在孩子们面前,我仿佛看见了宝泉岭,不,北大荒的明天,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
▲孩子们童真的歌舞表演
▲欣赏宝泉岭局直小学少儿作品
一整天,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宝泉岭局宣传部的高跃辉、包日明两位部长全程陪同,全陪的还有赵宝海、吴晓琴、杨德君。全天的活动都与丁玲相关,湖南老乡高部长昨天处理完公务后,带病从哈尔滨驱车公里赶到宝泉岭继续陪同我们,让我们十分感动。
也许丁玲在宝泉岭农场六年的经历给这块土地留下深深的烙印,走进宝泉岭,时时处处都感觉到当地对丁玲的看重和敬重。这种看重和敬重由始至终地感染着我们,敦促着我思考点什么或做点什么。接待方案中,整个日程排得满满的。
▲全程陪同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宝泉岭局宣传部的领导
第一站,了解丁玲在宝泉岭人心目中的位置。在高大上的宝泉岭局直小学对面,同是投资过亿元的高大上文体中心。步上文体中心二楼宝泉岭文化名人展,丁玲被排在第一。包括濮存昕、姜昆等差不多上百位文化名人与北大荒关联,宝泉岭把丁玲放在第一,且用一整版图文介绍丁玲和丈夫陈明,可见丁玲在宝泉岭人的心目中位置很重。
▲参观高大上的宝泉岭局文体活动中心
第二站,丁玲在宝泉岭上班的地方。丁玲年来宝泉岭农场后,编制放在工人文化宫。她的主要工作不是类似于汤原农场养鸡,而是和邓婉荣一起做妇女工作。这位邓婉荣就是丁玲创作的短篇小说《杜晚香》中的杜晚香原型。上到丁玲工作过的二楼办公室,坐丁玲曾坐过的办公室,看丁玲看过的窗外风景,呼吸丁玲呼吸过的空气,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在时空穿越中交融。在这张办公桌上,丁玲写成了北大荒人引以为傲的《杜晚香》。
▲参观宝泉岭局工人文化宫
第三站,去丁玲创办的幼儿园。宝泉岭婉荣幼儿园前身是当年丁玲组织家属学习时的托儿所,宝泉岭农场把幼儿园办起来后,以丁玲短篇小说《杜晚香》中主人翁原型邓婉荣命名,目的是纪念丁玲。从小孩的教育开始抓起,别忘北大荒精神,别忘丁玲精神。幼儿园还为我们专门播放了纪录片《丁玲在北大荒》,看完纪录片,十分触动的我们久久不能从影片的情景中走出来。
▲宝泉岭农场婉荣幼儿园
第四站,参观宝泉岭场史馆。从到黑龙江省开始,差不多每天的活动中都安排场馆参观,今天也不例外,上午下午都有。宝泉岭场史馆二楼用一个整版的图文和一节专柜的实物,展示了丁玲工作经历和创作成果。
在宝泉岭农场吃过午饭,短暂休息后,我们奔向丁玲北大荒的第一站,生活了六年多的汤原农场。
▲北大荒访丁玲足迹
第五站,尝鑫园农业的蔬菜。到汤原农场第一站竟是品尝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鑫园有限公司的瓜果蔬菜。我情愿认为,这是当年丁玲亲手种植的。我吃了他们精心准备的黄瓜、西红柿、葡萄、提子等,每一样都吃了,很亲切,很绿色,很可口。到下一站去的车上,感觉肚子很饱,似乎不用吃晚饭。
▲品尝汤原农场鑫园农业的瓜果
第六站,爬丁玲公园凌云阁。汤原农场花了八百万元修了一座丁玲公园,走进公园,我感觉公园很大气,很文化。中间有一个凌云阁,大多数会员都未上去,我上去了。到五楼,遇见省农垦局作协副主席赵宝海和团员张亦工,我拉着赵副主席的手,让张亦工给我们拍合影。
第七站,进汤原农场历史陈列馆。每一个陈列馆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图片或实物,汤原农场历史陈列馆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汤原的更多、更真、更实,因为汤原是丁玲进入北大荒的开始,对汤原的情结更深。
第八站,走汤原农场文体馆。说走是因为的确只是走过、路过、经过,但并不意味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巨额横幅“丁玲一一永远的北大荒人”,“汤原农场‘弘扬丁玲精神`作品展”活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记得在作品展中,有一个小学生征文题目《寻找丁玲的足迹》,和当时我的内心很合题。
最后一站,体验丁玲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养鸡场(.7--.12)。说体验又对又不对,对,是因为这是我们寻访丁玲足迹的压轴,在这个小小的四方院子的红砖红瓦构筑的院落,承载丁玲太多悲欢,只要我们用三分钟的虔诚,就可触摸到丁玲柔软的内心:说不对,是因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无法用几分钟的速写,诠释一个弱女子六年半所遭遇的苦难及苦难背后演绎的风霜岁月。流连徘徊,无法储藏,却试图用鲸吞式地涉猎,把这一地风情纳入胸襟。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
▲丁玲同志曾经工作过的汤原农场养鸡场
所有的描摹都是苍白的。现在,我们不妨直观地回味一下丁玲在北大荒的足迹。
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年7月,被打成右派的丁玲和丈夫陈明在王震将军精心安排下来到汤原农场,被分配到畜牧队养鸡。先后在孵化室、育雏组参加劳动。年任畜牧队专职文化教员,进行扫盲班的教学,并主持队里的文娱活动。年1月,为饲养员任广荣代写家史《我的生活回忆》,发表在1月12日的《合江农垦报》上。 年12月,丁玲应电影队之托,克服困难义务为农场购发电机一台。年至年冬,丁玲、陈明导演《刘三姐》、《三世仇》等歌剧。年负责畜牧队的扫盲工作,获全场扫盲工作先进单位。年12月,丁玲、陈明调宝泉岭农场。年11月13日,丁玲被造反派带回汤原一月,明是批斗,实则保护。年,丁玲被秘密带走,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
直到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5
昨夜微雨,带着微醉从佳木斯机场起飞,子夜才抵达下塌的北京世纪华天酒店。9月9日,北京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我们在明媚的阳光里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我揣测,采风团选择北京中转回家的目的,是让我们有更宽松时间思考,或是试图让我们从另外途经解读丁玲的人生轨迹。
从9月5日着陆哈尔滨市后,我就一直在琢磨,丁玲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信念支撑,写下她一生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生篇章?一路的行程下来,我愈来愈认为,飞蛾扑火、忍辱负重、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组成丁玲精神的内涵,当然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汤原农场合影留念
▲佳木斯机场合影留念
一是飞蛾扑火的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爱情和追求内心的充实是丁玲一生的目标,到圣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到北大荒去,丁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对爱情也一样,对胡也频的深情、对冯达的爱恨,对小她十多岁陈明的相知相守,把敢爱敢恨的湘女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二是忍辱负重的精神。在北大荒、在秦城监狱,在丁玲人生的每一个低谷,她都始终未曾放弃信仰,始终燃烧着内心的火焰,始终相信党,热爱党。扫厕所、掏大粪,游街示众,不管受到怎样的不公平待遇,不管遭遇怎样艰难困苦,她都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无怨无悔。三是乐观豁达的精神。她把简单、无趣的工作,残酷的工作环境,当做生活体验,艺术化对待。在汤原农场养鸡是这样,在宝泉岒农场做妇女工作也是如此,乐呵呵的丁大姐、丁大妈、丁奶奶得到男女老少尊敬和喜爱。四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恶劣的环境、不公平待遇,丝毫也不能动摇信念,也从未停止手中战斗的笔。她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用文字表达一位作家高远宽阔的襟怀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鲁迅故居旁边,里面馆藏关于鲁迅的资料很丰富。在负一楼展厅,我见到了鲁迅写给丁玲的《悼丁君》手迹:“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写作时间是年6月,丁君,即女作家丁玲,曾于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当时盛传她在南京遇害。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国民党当局的愤懑和对才女丁玲的怜惜。在鲁迅手迹前流连盘桓之时,我想起另外两个大人物写给丁玲的诗词。一位是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年11月,丁玲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并跟工农红军前线总政治部上到前线,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以电报的方式发到前沿阵地。另一位是肖克将军,他也给丁玲写了一首诗:“冰封雪冻嫩江寒,相见同惊两鬓斑。共历风波差一字,别时频频语犹难。”年肖克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年肖克到汤原农场视察工作时,不避嫌地会晤了右派丁玲。一个右倾,一个右派,肖克诗中以调侃的语气记录了这次相见。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深知已不必做过多思量,鲁迅、毛泽东、肖克三位伟人不同时期写给丁玲的诗词,足够刷亮丁玲闪光的人生。丁玲的足迹和人格魅力清晰而闪光,让我们足够景仰和追寻。
再过几个小时,我们将落地常德,回到丁玲出生地临澧县。“走进丁玲第二故乡”一一北大荒之行,让我们感动满满,收获满满,是人生的一次回顾,一次加油,也是一次出发。
有女耀高丘,不朽的丁玲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年9月9日完稿于首都机场候机大厅
▲“走进丁玲第二故乡”采风活动宝泉岭留影
注:此稿被《北大荒史志》年第3期(总第72期)选载,并在“博风雅颂”公众平台推出。
作者简介:刘金国,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白娘》《一晃十年》《云梦》,诗集《说话的云》《撕夜》《着手成春》,散文集《心存月光》等多部,其作品被《中国小说家大辞典》《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等收录,被多种报刊杂志选载。获第八届、九届丁玲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
编辑/林小琼
审核/周恩清
邮箱:jswl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苯丁酸氮芥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