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名僧黄和尚俗名黄君维,本县大碱厂长屯人,生于清光绪年间,法号慧净,乃笔者同族太爷,与其家住对门。
民国初年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以致家贫如洗。虽于16岁结婚,生下一儿(名作斋)。但难以维持生活,于22岁在北京出家。
是僧,幼学壮行,博闻强记。出家后,苦读经典,并精于医道(儿科),深受长老器重。受戒三载有成,遂往天津宫北“白衣庵”(现古文化街娘娘宫附近)主持朝事。当时天津人对宫北“白衣庵”之黄和尚,大多知晓。
黄和尚50多岁时,正是曹锟作大总统,杨以德为天津警察厅厅长,正是这位名僧煊赫时代。庵中有僧徒20多位,他有自己的包月车。
举凡,津市“八大家”及杨厅长等官僚,均为座上宾。何以如此?旧社会官僚和“八大家”,平日求顺祝福,多念喜佛,殡丧礼仪皆以黄和尚主持为荣,故喜丧请其作佛事者,应接不暇。
黄和尚虽广交豪门巨户,但从不仗势欺人。且以精儿科普济众生,分文不取,深受市民敬仰。基于手中多金,庵中禅堂斋戒器皿铜、锡、瓷多种,经卷盈阁,办佛用具十分考究,一种豪华肃穆之气充盈庵中。
笔者七岁时,先严在津开鞋店,每次回家时,老太太(黄和尚之妻)均嘱先严向老太爷(黄和尚)要钱度日。先严每受托去“白衣庵”要钱,黄和尚必先斥退众僧徒,先严方可告之来意。黄虽多金,但很吝啬,必诉说老太太如何苦楚,方开柜给以五元(当时可买两石玉米)。给钱之少,可能是身为出家人吧。
日常家乡亲友去津,进庵求医问药,皆慨然允诺,贫困者并助之以金。
先严不时去庵中闲坐,话题总是讲“少当家”(接替人)不潜心佛事,时有触犯戒律等语,市井之言很少涉及。
黄和尚于77岁那年冬月一日,坐缸内溘然长逝。
作者:黄守仪
武清万事通搜集整理,转载请带上武清万事通
武清万事通---往期精彩武清故事链接,共有四百多期,因篇幅有限,其余精彩武清故事请,进入“往期故事”查看。
搜索“武清万事通”“tjwqwst”了解更多武清故事
欢迎您投稿,投稿请发邮箱tjwqwst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30期京南第一庙武清孔庙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29期《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述的武清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28期北方早期粮米交易之所武清南蔡村粜粮务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27期武清区汊百户村的千年石桥
武清故事26区级非遗项目城关豆腐丝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25期区级非遗项目曹子里的绢花
每天一个武清故事第24期市级非遗项目高王院莲花落
武清故事23市级非遗项目杨村糕干制作工艺
武清故事22市级非遗项目王庆坨永良飞叉
武清故事21市级非遗项目武清孝力高跷
武清故事20: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让竹马会代代传
武清历史故事19《新天津报》创办人之一武清刘髯公
武清历史故事18武清区王庆坨镇的崇祯诰赠石碑
武清历史故事1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太极创始人鼻子李李瑞东
武清历史故事16:武清黄花店缘起辽太宗惩戒嫔妃亦称皇后店
武清历史故事15:历史记忆中的崔黄口老烧锅“庆丰泉”和“德盛永”
武清历史故事14:穷了江西一个省富了武清一家人民国军阀陈光远
武清历史故事13:义和团在杨村阻击西蒙联军。
武清历史故事12:曾被孙中山先生授予“民国贤母”的武清人徐肃静
武清历史故事11:武清北运河畔三“官屯”的由来
武清历史故事10:狗不理包子和咱武清的渊源
武清历史故事9:武清城关的惠泉亭
武清历史故事8:传说刘墉10箱真金条重修武清城
武清历史故事7:清代武清六景
武清历史故事6武清双树教堂是天津最早的天主教堂
武清历史故事5武清古运河出土的明代镀金铜人
武清历史故事4明朝定陵金砖出自武清南蔡村
武清历史故事3“杨村糕干”、“桃园酒”、“城关豆腐丝”与皇室的渊源
武清历史故事2武清之御碑亭中“祖孙碑“
武清历史故事1康熙封武清凤凰城的传说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疗效果好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