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泸话津市
Wi-Fi条件下观看视频,土豪随意~
上回说到湖北人的口头禅:“背时的走沙市,行时的走津市”,这里面的确有几个有趣的小故事。首先申明,我下面要讲的故事不是我王泸随便作的噢。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剧团在沙市演出后,又到古城荆州去游玩,荆州文化局的朋友与我说起发源于荆州的荆河戏,在湖南流传的情况,我就问道,为什么沙市人说:“背时的走沙市,行时的走津市”呢?那位朋友和我一样,也是文化局搞文艺创作的,喜欢搜集民间传说故事,他想了一会儿,告诉了我为什么沙市人要说“背时的走沙市,行时的走津市”的原因。那还是在明朝的时候吧,有一群江西老俵准备外出做生意。江西老俵吃得苦、霸得蛮,做生意是日夜累的。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大生意,都是从小生意做起,精打细算,日积月累,开源节流、四处奔跑,积累到一定资本后,再做大一点的生意。
江西老俵在湖北汉口、江陵、沙市做生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卖伞开始,因为江南多雨,伞的生意蛮好。江西老俵做的是油纸伞,用细竹做成骨架,再蒙上皮纸,刷上桐油有的还画上花的图案,又美观,又耐用,价格又低,因此很受荆沙一代的老百姓欢迎。江西老俵整天背个小木箱,木箱内装的制伞工具,肩上扛一捆做好的油纸伞,走街串巷,走村串户,信誉又好,人又热情,深受大家欢迎,人们便称赞说:“江西老俵一把伞,发财只要一声喊”。这是对江西老俵的充分肯定。但是,老做小生意卖伞利润不大,赚不了大钱,江西老俵想到沙市挨着长江,是个水码头,造船的人多,桐油只怕好卖。因为古代造的都是木船,必须用桐油刷上几层,才不会被水泡烂。但是,有的江西老俵又接到去湖南津市做生意老乡的信,说津市的桐油好卖,快点到津市做生意。一群江西老俵拿不定主意,有的要去沙市,有的要去津市,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动起了手。
怎么办呢?这时,批发桐油的老板出了个主意,说:你们不要争了,我听说沙市和津市都还是个好地方,但我也不晓得桐油好不好卖。这么搞,我给你们两批人各十船桐油,如果到沙市行了时,赚了钱,是你们赚的血汗钱,该你们得。如果到津市背了时,亏了本钱,我不管,但我还要罚你们五百两银子,这就跟赌博一样的,你们说行不行?两批江西老俵想了半天,妈拉个巴子,做生意有时候跟赌博差不多,赌就赌一把吧!于是,两批江西老俵各贩十船桐油,一批顺长江到湖北沙市,一批转荆江入支流虎渡河到津市。到沙市的江西老俵把十船桐油运到码头时,发现往日热闹的码头冷冷清清,客船和货船都不多,还有几只空船在江中颠簸,哎呀,不对劲呀!这些江西老俵心中挺哐挺哐,两腿发抖地登上码头,一进城,四处一看,惊呆了,一个个眼发黑,头发晕,街上好多店铺都关了门,街面上还有一滩滩淤泥,整条大街都没几个人走,一个个脸上紧绷绷,唉声叹气,那些造船的老板、工匠也不见人影,出了么的事呀?一打听,原来上个月,荆州、沙市、公安、石首一大片地方遭了特大水灾,沙市城里一片汪洋,好多的沙市人都到外地逃灾去了,城里一片萧条冷寂。这批江西老俵一下掉进冰洞里去了,听说有的还跳进江里自尽了。
他们来到湖北沙市想赌一把想赚大钱,不晓得背了这么大一个时,又亏本又赔钱,又丢命,从此把沙市背时的故事记在心里,一代一代传下去。“背时的走沙市”不是湖北人说的,是江西老俵在湖北沙市说的呀!那么,另一批到津市贩十船桐油的江西老俵就行了大时。
津市不仅渔业十分兴旺,造船业也发达。大家知道,明朝的造船业不仅全中国发达,而且在全世界都居领先地位。最著名的就是明成祖朱棣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造的楼船令世界震惊。《明史 郑和传》:“永乐三年,命和(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余人......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这段史籍记载,充分说明了明代中国造船业的水平,造的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装千余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如履平地,真令每个中国人骄傲。
我们津市的造船业当时也很发达,据一些史籍记载,湘鄂等地的船商都在津市造大船。这时因为津市是九澧门户,澧水八条支流的水都比较浅,澧水的中上游也比较浅,遇上枯水季节就行不了大船,只能用稍小的船运货载客。那么到了津市后,就要进入洞庭湖,通江达海,洞庭湖八百里,一片汪洋,波高浪急,必须用大船才行,大船才不会被巨浪打翻:再说用大船装货也能多赚钱。所以津市造大船急需桐油,这一批江西老俵不仅赚了大钱,还赌赢了五百两银钱,所以说:“行时的走津市!”这个故事还有几个版本,这不奇怪,因为民间传说的特征是多样性、变异性。后来,我因著书查史料,竟发现这个故事还有它的真实性,莫非史籍上真的记载了“背时的走沙市,行时的走津市的故事呀?那么是哪几部史籍载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津津乐道特别欢迎提供各种有价值的线索,我们来将它拍摄、呈现,也非常欢迎文化合作,商务合作,以期带给我们一个回得去的故乡!联络。
尊重原创,欢迎转发
其它媒体转载需先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