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澧县人,你了解澧县的历史吗?了解关于仙眠洲、八方楼、澧州文庙等等这些名胜古迹的传说吗?4月23日,澧县图书馆联合澧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澧州掌故》栏目,每周星期四在澧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播村村响为大家讲解从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中精心挑选的澧县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第八期《珮浦晚歌》播出时间:每周星期四澧县人民广播电台(FM.7):14.00-14.30广播村村响:10.00-10.30首播,15.00-15.30重播。《珮浦晚歌》
我们在第二期《兰江绣水》中曾经说过,澧水在澧州城南边的一段,洲浦萦回曲折,水网交错,鱼鸟群集,风帆往来,景色非常优美。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因为受到奸人的挑拨离间,被楚国国君流放到如今的湖南澧县境内,当他经过澧水,看见波涛滚滚,远浦近洲,芳草萋萋,绿树葱葱,不禁更加加深了惆怅伤感之情,于是他就在《湘君》一诗里写出了“捐余玦兮江中,遗余珮兮澧浦”的句子。意思是说诗人将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玦丢在了澧水之中,将玉珮放置在了澧水洲浦之上,其实这是一种诗意的隐喻,表达了他对于国君的眷恋不舍,希望自己将来能够被召回国都。正因为如此,他高风亮节的精神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他留下的诗歌种子,必然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散枝开花。
兰江阁、群玉广场到了唐朝,澧州出现了一个被人称誉为“小青莲”的才子,他就是诗人李群玉。他在城南一片神仙都很喜爱的河洲上,也是屈原诗歌所称颂的珮浦之上,结庐居住,吟诗作文。他像是认祖归宗一样,寻找到了自己诗歌文章的精神源头,他在给皇帝的上疏里,说自己的诗歌是“宗师屈宋”,是那两位曾经来过这里的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给了他无尽的哺育和影响。他将那片千年前的珮浦美景,写入了他的诗歌:“半浦渔歌闻荡桨,一星幽火照叉鱼。”到这里,我们就慢慢看清楚了“珮浦渔歌”这一澧州城外景点的历史演变,我们也可以想象出当时渔舟密集,渔民在撒网收网、荡浆劳作之时,问答歌唱,一派繁忙的情景。
澧州境内风俗,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记载,一直都是“饭稻羹鱼”,吃米饭,拿鱼做菜羹。鱼是澧州人常见的食物,因为澧州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族繁盛,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水产丰富之地,而相当一部分人,以船为家,打渔为业。兰江一带,临近州城,渔船傍市捕捞,能够快速完成买卖,自然渔家一定不在少数。从李群玉的诗歌里,我们分明看见唐代渔夫晚上点灯叉鱼的作业情形,而唐代曹邺在《送澧州人厉图南下第归澧州》诗里也说到“澧水鲈鱼贱”。虽然是想象之词,但也说明他一定听闻过澧州是鱼米之乡,即使名贵如鲈鱼,在市场也贱价出售,只能是表明澧州水产的确是很丰富。元朝有一位色目人在慈利当官,名叫塔不?,他有一首《兰浦渔舟》诗,写得比较明白:“兰浦香涛接澧湘,渔舟数页泛沧浪。绿蓑蒻笠生涯淡,明月芦花兴味长。”这是很寻常的江湖景象,古典诗歌和画卷里,经常可见的题材,而珮浦渔唱,在这类题材里,当然是渐渐被定格成一种精神上的境界了。那优美的意境,如同诗画,最终是诗是画,变成了澧州人精神地图上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澧县尽人皆知的丁公桥,如今就在市中心繁华之地。明代《嘉靖澧州志》就记载了该桥已废弃不用,到清代所修志书里,桥已经淹没在尘土之中,不见踪迹。这座传说里的桥,其实曾经是一个做买卖的地方,著名的丁公就一直在桥上卖鱼,并且他周围还有很多其他的渔夫,这也暗示了在古时候的澧州城中一直就有非常繁盛的鱼市存在。明朝晚期时,学者刘瑄曾写过一首《仙眠洲》的诗,我们可以看见珮浦一带还是“夜半青嶂纤月起,唯有客梦伴渔烟”。
澧水河其实,渔民即使到今天,还活跃在澧水河上,甚至我们在假日沿着澧水两岸游玩时,还能看见许许多多停靠在岸边的小渔船,有一些,还保留着古老的鸬鹚捕鱼传统。杜甫曾经描写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情景,居然穿越漫漫的历史风烟,一直顽强地延续到了今天。
屈原、宋玉和李群玉眷恋的这片曲曲折折的澧浦,一直都有着出没风波里的渔民,他们在风浪中驾船行驶,在碧波里撒网捕鱼,无论是在艰辛劳作里,还是悠然休息时,都会歌唱。著名的宋代词人陈与义有“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之句,明代四川才子,点过状元的杨慎在他那首被用在《三国演义》篇首的词里也说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渔夫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成了一种逍遥超脱的形象,只是那些曾经唱响在澧浦的渔歌,都已经渺不可闻了。
60年代的津市码头明代大诗人何景明曾经从津市路过,当地的鱼市和风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了一首《津市打鱼歌》。毫无疑问,通过水路,他应该领略了珮浦晚歌的景象。在这首打鱼歌里,他描写了大船捕鱼,一次拉上来成千上万条鱼,小船打鱼,渔夫麻利地撒网收网取鱼的场景。他感叹说“夜来水涨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而酒楼里,百姓家里,都买鱼烹煮,鱼市生意非常兴隆。这情景跟澧州城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他将已经快要消失的珮浦晚歌风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八十年代,由澧县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组织相关人员对民间歌谣进行收集整理,仅收集到一首渔歌。经历了千年风雨,那些可能传唱不息的渔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消失了,就像那位卖鱼的丁公一样,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过。这首渔歌的唱词非常浅显明白,生动活泼,歌词如下:
吃哒饭儿手忙忙,肩背渔网下长江。双脚站在船头上,手撒麻网就开张。要打深潭鱼起来,东湖无鱼西湖打,西湖无鱼下九江。要打白鳞鱼一双,打不到鱼儿不收网,会不到情妹心里慌。
这些散落江湖的渔歌,在酒后的晓风残月里,在清晨的微波明霞中,从那四季变换不息的珮浦悠悠传来。也许,在某一天,当你行走在澧水岸边时,还会听得到那欸乃作响的桨声之外,一曲深情绵绵的渔唱吧!
(澧县外八景:“佩浦晚歌”、“兰江绣水”、“彭峰晓月”、“关山烟树”、“龙寺晓钟”、“桃潭春涨”、“仙洲芳草”、“凤堰水月”;澧县内八景:三凤山、清风岭、八角岭、明月池、东府堰、洗墨池、金牛池、遇仙楼)
往期内容:
——“澧州外八景”
第一期《仙洲芳草》
第二期《兰江绣水》
第三期《凤堰水月》
第四期《彭峰晓月》
第五期《龙寺晓钟》(上)
第六期《龙寺晓钟》(下)
第七期《关山烟树》
摄影:陈克发
编辑:余军苏大平
审核:赵晓君
签发:马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