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人过春节的习俗
文
王泸
上回说到津市人自古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这一回和大家算一算,看现在还剩多少习俗?津市人过春节与荆楚大地习俗大同小异,有贴门神、贴春联、送贺年片、得压岁钱、吃团年饭、守岁、歌舞娱乐等习俗。贴门神,以农村最时兴,家家户户大年三十这一天,都要将街市上买的门神画,贴在两扇门上。
贴门神的习俗最早载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内载:“正月一时,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到唐朝以后,人们把门神改成了尉迟恭与秦叔宝,这是因为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秦叔宝功高德威,武艺高强,保唐太宗登基九五。后来,唐太宗患了病,梦见恶鬼缠身,唐太宗十分害怕,命尉迟恭、秦叔宝二人全身披挂,手执钢鞭、铜裥把守宫门。果然,唐太宗睡了个安稳觉,便叫尉迟恭、秦叔宝二人长期把守宫门。以后,人们便把尉迟恭、秦叔宝二人披甲执坚的神态画在画上,贴在门上驱鬼辟邪,如此,门神上的二位将军便成了秦叔宝与尉迟恭。津市人特别喜欢贴春联。春联全是吉利词句,一般对仗对偶。每年腊月二十几,街市集市都有许多卖春联的人。贴春联由来已久,中国最早的春联是蜀国的吴昶,他在春节写了一幅:“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此而使,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便产生了。
津市人过春节还喜欢送贺年片。春节送贺年片的习俗流传多久?据史考,中国最早的贺年片应起源于西汉。清代学者赵翼做过考证,西汉的士大夫在春节就用一种叫“名刺”的竹简写上姓名,对友人进行问候和祝福。西汉还没发明纸,只得把竹木削成简,写上姓名祝词。直到东汉以后,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才用纸写上姓名祝词,又叫“名纸”,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贺年片,这种春节送贺年片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津市由于是繁华的商埠,生意人特别多,每逢春节,大人都要给孩子压岁钱。压岁钱在历朝是大人们相互赠送的信物,不知从何日起,压岁钱只有大人给孩子了。有的大人给自己的孩子,也给亲友的孩子,表示春节祝福,对孩子的关爱。压岁钱起源何时?查无史考,但人们在春节互赠钱的习俗应追溯到唐代,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唐玄宗好音律,喜歌舞,他亲自创作《霓裳羽衣舞》,在春节时教梨园弟子在宫中表演。
歌舞过后,唐玄宗高兴之极,拿出大量银钱,赏给他宠爱的歌姬嫔妃。赏钱方式是相互掷钱,用于压岁。后来,人们便在春节期间互赠银钱,用于压岁,以便来年赚钱,图个吉利。
春节吃团年饭是最热闹最高兴的事了。津市人特别讲究吃团年饭,一家人个个都在忙碌。主妇最忙,也是一顿团年饭的总指挥,老人小孩干轻活,如择菜、洗菜、洗碗盆,老人一般在灶前烧火,丈夫整弄鸡鸭鱼肉,砧板剁得咚咚响,十大碗,十小碗,火锅钵子一大堆。主妇腰抹围裙,手执锅铲,把菜炒得香喷喷的,小孩忍不住偷几块鸡腿尝尝,大人也不阻止,乐呵呵说几句笑话。等待大圆桌菜肴摆满,一家人按上中下席坐好。上席正对堂屋的一方,是老人或父母坐的,中席指左右方,是长亲们坐的,下席是孩子们坐的,十分规矩。吃饭前,上席要留几个空位,添半碗饭、半杯酒,夹点荤菜,敬祖人。津市人称“叫”,就是叫一声祖人一起回家团年。“叫”完祖人,再各就各位,围在一桌亲亲热热吃团年饭,这一顿吃的特别尽兴。改革开放以后,一般城市很少自己动手做团年饭,三十晚上,一家人到宾馆和饭店订一桌美餐吃一顿,也不“叫”祖人了。这样虽省事,但再也享受不到家中忙碌的幸福愉快情景了。团年饭的由来无史考,但可推测因春节要用丰盛的美餐祭祀神灵,过后,人们怕美餐浪费掉,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大吃一顿。后来人们干脆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了。吃过团年饭,一般都要守岁。除夕守岁源于何年?据晋代周处著《风土纪》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此待天明称曰守岁。”这里的“馈岁”主要是指相互送年礼或压岁钱。“别岁”指亲戚朋友的聚饮,“分岁”指团年饭,那么终夜不眠,通宵达旦就是“守岁”了。
春节除了这么多的习俗,还有一项主要习俗,就是唱歌跳舞娱乐。历代封建王朝在春节这几天,都要用宫廷歌舞伎排演歌舞,与民同乐。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春节唱歌跳舞习俗传承下来。自一九八四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排演春节文艺晚会之后,一年一度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便成了每个中国人在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精神美餐,文艺大餐。后来,各省市都纷纷效仿,一时间,春节各省市春节文艺晚会多如牛毛,充满电视荧屏。津市人民政府也效仿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自一九八九年起,我市也举办一年一度的党政军民春节晚会,成了提高人民综合素质、陶冶性情,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
春节习俗过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又是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津市人历来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呢?下回再述说。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